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民生新聞的創新思考【3】

吳  慧

2014年03月04日16:4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六、題材介入公共生活的創新

民生新聞通過媒體建立社會的公共討論平台,將人們匯聚到一個能夠互相了解和認識的空間,強調媒體力量在公共生活領域的導向和介入,能夠提升大眾對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判斷力。2011年3月,欄目記者深入蒙自冷泉鎮一個一直不通公路的糯谷迷村進行採訪,兩位女記者徒步行走了近兩小時才到村裡,村裡的艱苦條件讓我們難以想象,所有的房子都是土坯房,沒有自來水,群眾很多都還吃著包谷飯,其實那裡的群眾是非常勤勞的,但栽種出來的經濟作物運不出去,想蓋磚瓦房,鋼筋水泥又運不進來。欄目新聞《看那遙遠的小山村》播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冷泉鎮隨后投資了40多萬元為這個村修建了一條土路,記者又積極多方聯系,最終市民政局投資了7萬多元為糯谷迷村架起了輸水管道,解決了老百姓的交通和飲水問題。在選題上注意與生活貼近,用低姿態視角尋找區域內受眾普遍關心的興趣點,發布這個地方的公共資訊,挖掘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共同關心的、與公眾生活緊密聯系的具有社會意義的話題。

七、現場出鏡的講述創新

隨著電視新聞改革的逐步深化,電視工作者的創新意識不斷增強,記者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報道、解說新聞,記者出鏡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有利於增強民生新聞的現場實感。可以說出鏡記者的講述就是整條新聞的眼睛,讓觀眾參與其中仿佛身臨其境。他們以採訪者、目擊者、參與者或報道者身份出現,是發揮電視新聞優勢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

很多突發性的新聞在記者趕赴現場的過程就已經發生完了,例如2013年夏天,一名男孩在蒙自某廣場噴泉內嬉戲,打鬧中不慎踩到了音樂噴泉口,被沖上近2米的空中后摔倒在地,口鼻出血,衣褲也被沖破。還有蒙自市一施工工地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一根鋼筋突然從高空墜落,插入了一名正在下面作業的工人的身體裡。像此類新聞,就得靠記者出鏡來調動和還原,通過他們移動式出的鏡講述來營造現場感,但有一些卻不適用於這一方法,如各類救援的新聞。記者從一開始接到線索時就可以介入,營造緊張氣氛。比如說草壩鎮仙景村委會一石榴地裡,一名兩歲多的小男孩墜入10多米的深井中,紅河特勤中隊和蒙自市消防大隊官兵迅速趕往事故現場展開營救。記者就在採訪車上出鏡,講述已經了解到的新聞信息片段,吊起觀眾的好奇心。到達現場后,我們的記者小跑接近現場,發現井口直徑隻有30厘米,但井深約有12米,雖然由於干旱,井內干枯,但鑒於井口太窄加之小男孩年紀小不會配合,救援難度非常大。雖然話筒中會有喘氣聲或者不連貫的情況,但這樣的細節,會讓觀眾更有關注度、認同感和緊張感,我們就是要用記者的身體語言來敘述過程,烘托現場。記者採訪要深入、扎實、理性,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梳理、理性分析、多層次展現,最大限度的彰顯新聞的價值,凸顯人文關懷,最終該條新聞獲得了2012年雲南省廣播電視一等獎。

出鏡記者的情緒要和觀眾共鳴,採用微觀視角,講究人情味和故事性。比如我們報道2011年底蒙自胡家寨的女孩小江和男友在自家二樓被人連捅數刀致死。殺人凶手竟是女孩的前男友,因為嫉妒,見不得早已經分手的女孩有了好的歸宿,典型的“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在女孩快要結婚的時候,把一對准新人雙雙殺害。而要講好故事,就要把自己當成觀眾,出鏡記者所要出鏡的內容就是觀眾最感興趣的內容,將自己採訪時的情緒傳達給觀眾,以一種人性化的講述,來表現自己的立場和媒體的力道。

八、結 語

民生新聞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平民視角來關注普通百姓生活和生存狀態,通過以上所講的創新,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互動性,以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多視角和創新性的傳播形式,使電視欄目成為人民群眾真正愛聽愛看的精神財富。(作者系雲南省蒙自市文廣局廣播電視新聞中心編輯,主要從事節目編輯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中銀.淺談輿論監督的作[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23f601015j9b.html.

[2] 張淑賢.關於電視新聞記者出鏡[EB/OL].http://blog.sina.com.cn/shuxianzhang.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