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准務工人群辦欄目,使打工者安心勞動多掙錢
商丘地處中原腹地,歷朝歷代的農民都是以土地為生,但是農業是一個投入多、周期長、賺錢慢的低收入產業,農民雖然辛辛苦苦地常年勞作,一代代卻過著貧窮落后的日子。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他們不再重復上輩的生活軌跡,紛紛打起行囊,背井離鄉,到外地的工廠裡打工掙錢。據虞城縣沙集鄉統計,他們每年都有一萬多農民工到張家港務工,從事企業員工、服裝加工、個體餐飲等多種職業,每年全鄉的打工收入數千萬元,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主渠道。但是這裡也存在一個問題,青壯年長期在外務工,成了家裡留守老人、孩子的情感牽挂。為了讓這些留守者安心放心,我們開播了《鄉村紀事》欄目,記者天南地北採訪在外打工的農民,報道他們的工作、收入和業余生活,讓他們在家裡的老人、孩子收看。當他們在電視機前看到我們採訪的節目時,很多人高興地流出了熱淚,說,這比在電話裡說話強得多,他們干活、吃飯、睡覺的樣子都能看到,這使家裡人減少了許多挂念。
三、對准種養專業戶辦欄目,讓他們的經驗技術得推廣
我們認為市級電視台開辦農村節目,應該以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為主旨,在節目內容上,要針對廣大農民朋友“欲知”、“應知”的內容,選擇那些農民群眾關注度較高、能挖掘出深刻主題的、對老百姓有意義的事件進行報道,多報道農村帶頭或引導農民致富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商丘廣播電視台開辦的《致富之窗》欄目,多年來,一直受到觀眾的青睞。睢陽區婁店鄉劉田村的劉新軍是一個種植食用菌的能手,起初他是在大棚下種植食用菌,但投資大,成本高,一般農民種不起。他改用林下種植法,利用樹蔭下的陰涼潮濕特點來養殖,降低成本近十倍,一下子吸引了眾多農民的目光。一畝樹下廢閑地一年的純利潤可達6萬元。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不少鄉親都種植了食用菌。他牽頭在當地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對一百多名種植戶統一產品,統一技術,統一銷售,並建立固定的銷售網絡,讓大家輕鬆賺錢,且沒有后顧之憂。節目播出后,反響很大,不少農民來電來函,咨詢劉新軍的地址、電話和考察線路,要學習技術,在自己的土地上樹林裡種植食用菌,發家致富。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