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扭轉凸透鏡效果的媒體策略
傳媒對醫患矛盾報道的放大是事實,而受眾對於醫療方面信息關注度頻頻上升也是今后乃至很長一段時間的趨勢。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13類民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中,關注“醫療問題”的人最多,佔15.3%[3]。2007年,由中國網聯合搜狐網發起“網民關注的‘兩會’熱點問題的調查顯示,網友對加快醫療體制改革,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關注度最高,投票率達到12.76%[4]。放眼過去媒體對於醫患關系的報道,通常都將其焦點集中於負面新聞題材上,且大多數報道都以較大篇幅、較顯著的位置出現。如果媒體繼續將醫療關系的負面報道呈現在凸透鏡之下,無疑會使醫務工作者產生焦慮和擔憂,同時使得廣大受眾繼續對醫務工作人員產生誤解和不信任。長此以往,醫患關系的愈演愈烈最終甚至會造成醫療行業的不穩定。因此,很有必要在此時對媒體的報道策略和方式進行轉變。
(一)恪守客觀、公平的報道准則
客觀、公平是每一篇新聞報道都應該恪守的准則。要保証新聞的真實性,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在採寫新聞的過程中始終遵循客觀、公平的原則。在醫患糾紛報道中,記者有時會帶有個人的主觀情緒,先入為主地視患者為弱勢群體一方,在事實尚未了解完整之前出於同情的心理作出帶有傾向於患者一方的觀點性報道。這與新聞工作者要遵循的原則背道而馳。每一篇新聞都應以完整事實為基礎,而傳媒所要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是審判者,而應該是客觀、公平公正的傳播者、監督者。新聞工作者應充分認識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恪守公平、公正的報道准則,避免“媒體鑒定”,提高報道的公正性和客觀性[5]。在醫患關系報道當中更是應當如此,唯有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在報道當中呈現出醫療行業的真正現狀,讓受眾在接受信息的同時不會對醫生乃至整個醫療行業產生固有的負面印象。
(二)把握好正面宣傳與批評報道的“度”
2003年“非典”盛行之下,廣大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証明每一個白衣天使心中都確實住著一個對待病人仁心仁愛的天使。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醫務工作人員勇於犧牲奉獻,堅持工作在第一線。在這些公共危機事件當中,媒體對醫務人員高尚的職業道德進行了大量的正面宣傳。而隨著醫患關系矛盾的突出,媒體又“一面倒”地選擇負面新聞進行報道。一時之間,受眾所接收到的信息幾乎都是渲染醫生負面形象居多。不可否認的是,媒體在對醫療事業進行報道時,沒有把握好該用的“度”。無論是正面宣傳,還是負面新聞,媒體在對涉及醫患關系的新聞題材的選擇上,心中都應有一杆標尺,不可用負面新聞對大眾進行密集“轟炸”,而應該遵循平衡的原則選取新聞題材。媒體既要對醫療行業中出現的個別醫生有失醫德,不遵守行業規范收回扣等事件進行批評監督,對於醫務工作者的辛勞耕耘和奉獻精神進行弘揚,且應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向受眾傳遞出正能量。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