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內地電視娛樂節目過度娛樂化,呈現泛娛樂化,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立意不高,誤導受眾﹔二是同質化,創意不足﹔三是格調不高、媚俗味過重,缺少文化品味,游戲人生。要正確認識娛樂節目,滿足觀眾的多種需求,可以把各種元素雜糅在一起﹔體育和娛樂的結合,為娛樂節目的突圍開辟了一條新路,具有借鑒意義﹔文化節目也可以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提高娛樂節目的文化品位。
關鍵詞:電視節目﹔娛樂化﹔困境﹔突圍
一、中國內地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困境
中國內地電視娛樂節目經過了幾個時期的發展,走過了從崇拜明星到消費明星夢,再到消費明星的歷程。早期的娛樂節目,《綜藝大觀》可以作為代表,主要是以歌舞為主,主持人和受眾之間交流互動不多﹔后來有了《快樂大本營》之類的游戲類娛樂節目,群主持、主持人明星化,節目中主持人之間,主持人和嘉賓之間,嘉賓和觀眾之間等等多方互動﹔再后來,益智節目盛行,以《開心辭典》、《幸運52》為代表的節目,觀眾成為節目中的主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而“超級女聲”則代表的是平民造星時代,稍后出現的央視《非常6+1》、《星光大道》等節目影響甚廣,這類娛樂節目的特點是平民參與和評判過程的完全公開化﹔到了《中國星跳躍》、《舞林大會》之類的節目,消費明星成為特征,明星們成了普通的參賽選手,評判權則交給了觀眾。
大量的娛樂節目佔領了各級電視台的重要時段,電視過度娛樂化遭人詬病已久,存在不少問題。具體有:一是立意不高,誤導受眾。比如曾經風行的平民選秀類娛樂節目給人一種一夜成名的錯覺,使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急功近利,厭惡繁重的學習,寄希望於幸運之神降臨﹔二是同質化,創意不足。1998年,湖南衛視推出的娛樂節目《快樂大本營》獲得成功后,引發眾多仿效者。 歌舞節目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眾多的歌舞節目在各大衛視的黃金時段扎堆,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三是格調不高、媚俗味過重。有的節目為娛樂而娛樂,只是一味地打打鬧鬧,缺少文化品味,游戲人生。
二、電視娛樂節目的突圍之路
在眾多娛樂電視節目同質化的背景下,如何別具一格,辦出新意來?
首先要正確認識娛樂節目。人們往往狹義地理解“娛樂”二字,總是把它簡單地與歌星、影星聯系起來。而《現代漢語詞典》裡對娛樂一詞的解釋是:使人快樂﹔快樂有趣的活動[1]。因此,廣義的娛樂節目就是用令人愉悅的方式使人受到啟迪的節目。寓教於樂,娛樂可以載道,可以闡釋哲理,也可以承載人類共同的情感。為了滿足觀眾的多種需求,現在許多娛樂節目把多種元素雜糅在一起,如同汽車中的跨界車SUV、服飾的混搭一樣,探索娛樂節目的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一)娛樂和體育聯姻,讓體育更快樂
就體育節目來說,中國的體育一直帶有強身健體、為國爭光的功利色彩,披著過於嚴肅的外衣,用娛樂來改造體育節目,可以去除這些負擔,讓體育更純粹更快樂。中國體育的舉國家之力培養冠軍體制受人詬病已久,如何促進全民健身,使體育回歸游戲健身的目的,《奧運向前沖》、《沖關我最棒》等群眾運動節目,既娛樂又促進全民健身運動,是有益的嘗試。
河南衛視的《武林風》節目經過多年的運作,已經比較成熟,既有本土打擂選秀,又有國際高手之間的角力,已經走向國際,頗具影響力。評選牧羊女等舉牌寶貝也延伸了品牌的產業鏈,值得學習。該節目榮獲第二屆中國優秀電視文化(文藝)欄目獎等多項大獎,並被《中華武術》雜志評為30年最具影響力武術欄目。
為了體育節目的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注意滿足受眾的健康需求,避免迎合低俗之需。諸如打探隱私,炒作花邊新聞,鑒定明星身上的各種零部件是否為原裝貨﹔明星跳水的種種窘態,被無休止地放大、被不厭其煩地“消費”﹔消費女色、男色,如討論某某明星的肌肉、身材等。
大眾傳媒是大眾文化的最佳載體,媒體應該提供引領文化向上的正能量,傳播共享的價值,以維持社會系統的穩定,正如社會學家帕森斯認為:“一套共同的價值模式與成員人格的內化需要——性格的結構整合是社會系統動力學的核心現象。除了稍縱即逝的互動過程外,任何社會系統的穩定都取決於這類整合的程度。[2]”盡大眾傳媒量滿足大家的健康需求,而不是迎合低級趣味。
(二)寓教於樂,用益智和公益等來完善節目功能
不少娛樂節目,在娛樂的基礎上傳播知識和公益理念,寓教於樂,頗受歡迎,既贏得了經濟效益,同時也收獲了社會效益。例如,央視的《夢想合唱團》,明星們率領的團隊在歌唱的同時,也為家鄉募集了大批扶貧資金。又如湖南衛視在《越策越開心》的節目基礎上,打造了升級版的《天天向上》節目,該節目是大型禮儀公德脫口秀節目,在娛樂的同時不忘傳播文化,弘揚傳統道德。在《灝明歸來》那一期節目中,利用俞灝明受傷復出的機會,除了邀請醫學專家來普及防燒傷的知識,贊揚俞灝明的舍己救人的奉獻精神,得知俞灝明創立了救助燒傷的基金會,眾多主持人當場紛紛表示捐款支持,並且邀請陳光標等慈善人士來做節目,且歌且舞,宣傳慈善和環保事業,提升了節目的層次。主持人汪涵在搞笑的同時,還評點俞灝明受傷是一種磨練,說道:“泥土經過火,就變成陶瓷,木頭經過火就成了炭,鐵經過火就成了鋼。”這些富有哲理性的語言也提升了節目的文化品位。該期節目在娛樂的同時,普及了防燒傷的知識,又宣傳了慈善奉獻精神和環保理念。整場節目被濃濃的兄弟之間的友情(俞灝明和其他主持人之間)、父子情(俞灝明和他的父親)、家國情(陳光標的慈善之路)所籠罩,讓人感動。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