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長篇小說影視改編的人物塑造探析【2】

——以電影《白鹿原》為例

武瑾

2014年04月02日14:2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白鹿原》對原著人物的改變

1.《白鹿原》對於原著人物的角色選取與刪減

由於電影容量較小,不可能將長篇小說的眾多人物完全收納進去,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選取原作當中的主要人物,在電影《白鹿原》當中,保留了原作中白嘉軒、鹿子霖、黑娃、田小娥、鹿兆鵬、白孝文等角色,對於原作中的朱先生、白嘉軒女兒白靈、冷先生等人物都作出刪減,並且把朱先生性格特點中的正直善良智慧賦予在了白嘉軒身上,而白靈的革命熱情似乎也在鹿兆鵬身上體現了出來。電影選取了小說中田小娥從郭舉人家到破窯被殺這一段作為主要情節,那麼田小娥便成了電影的中心人物。田小娥在小說中原是一個配角,之所以選擇以田小娥為電影的主要人物來塑造,首先是由於原小說中由田小娥為主構造了一個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她無論與白家還是與鹿家都發生了強烈的矛盾沖突,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密切關聯,由此來看如果將這些人物比作珍珠,那麼田小娥就是將這些珍珠串起的繩子,以此來便於結構電影情節是一個較為明智的選擇。其次是在現在的商業時代,作為商業電影,它就必須利用田小娥這個女性角色來吸引觀眾眼球,有利於前期宣傳與炒作。而相較革命女性白靈來講,田小娥的境遇更容易受人憐憫,引起觀眾情感共鳴。可以看到,在改編的過程中對人物的選取和刪減可以使觀眾更清晰地認識原作中的主要人物,領會其人物性格,梳理敘事脈絡,而改編的難度也會降低,易於導演發揮。同樣地,刪減人物也會帶來相應的弊端,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會給看過小說的觀眾造成心理落差,對於小說情節的展示也不夠全面。

2.在忠實原著精神基礎上電影對於小說人物的改編

導演王全安在改編電影的過程中也在人物行動的一些細微處作了改變,在電影中並沒有過多去強調白嘉軒的“直腰杆兒”,也取消了白嘉軒“巧取風水地”的情節,意在將白嘉軒打造成正直傳統無性格缺陷的人物角色。弱化了白鹿兩家的斗爭,田小娥的形象更多是一種逆來順受,可憐無奈的婦女形象,塑造這樣的悲劇角色以此獲得觀眾同情與憐憫。在公映版當中黑娃的形象變得支離破碎,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並且省略了他后來被白孝文親手處死的情節,結局以不為人知而告終。這樣的情況下並不能完整的交代一個人物的命運始末,因此黑娃的形象是碎片化的,而白孝文之后命運的多變在電影中也不明顯,這到底是導演故意而為之還是電影公映要求的限制無從知曉。

二、改編電影中對於人物塑造的借鑒

綜觀整部電影,它的確向觀眾打開了舊社會時期的線頭,帶領觀眾一起去尋找白鹿原上的奇聞軼事。而在長篇小說改編電影的人物形象塑造上,它也提供了一些借鑒。首先是對於人物生存環境的展示與描繪,村裡遠處一年四季矗立的祠堂牌坊、自西向東的河流、金黃色的麥浪、吃面用的大碗、怒吼秦腔的陣仗這些看得見聽得到的元素都有益於去營造一個蒼涼、粗獷、野性的白鹿原。其次是對於人物的選擇與刪減來打造重要人物,選擇最易於結構情節的人物來渲染,使敘事清晰,人物性格突出。最后是通過人物動作、心理、語言的強化,這裡人物的動作、心理和語言不一定必須和原著完全雷同,隻要是符合原著中人物精神性格的,一定程度上虛構其語言和動作也未嘗不可。除此之外,在視聽語言上、人物妝容服飾上、都能夠強化人物性格。

三、結 語

小說改編為電影一直都是經久不衰的話題,而在人物塑造上應盡可能去分析小說的人物性格,在透析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合理地去添加或刪減情節,使得人物的行為、語言等符合人物性格的行為邏輯,那麼這便是長篇小說改編電影的指導思想,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加入導演的理解,並且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去審視小說與電影,使其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

作者簡介:武瑾,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電視藝術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 馮程程.生死不渝的奇幻愛情——用格雷碼斯行動元模式分析《牡丹亭》[J].雞西大學學報,2010(4).

[2] 王愷.鹿子霖:時代的投機者[J].三聯生活周刊,2012 (36).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