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關於在新聞報道中滲透人文關懷的研究【2】

丁輝

2014年04月02日16:3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人文關懷在新聞報道中的誤區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受眾地位的提高,我國的媒介開始逐漸放低姿態,新聞報道對於受眾的需求考慮的越來越多,整個新聞報道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忽視人文關懷的報道,主要表現為:

(一)對弱勢群體重視程度不夠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屬於全民所有的,因而新聞媒體要本著公平、公正、為所有人民提供服務的原則進行報道,不應該將其成本作為主要考慮的問題。而全體公民的界定則是沒有年齡的大小,沒有職業的高貴,沒有地域的差別,沒有收入的高低,也沒有民族的歧視。但是縱觀現代社會的新聞媒體,對於絕大多數的弱勢群體的報道力度較小,他們在媒體報道中所佔的版面亦是少的可憐。目前國家對於“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但是媒體對於農村的報道也僅僅局限在一些零星的報道中,而對於農民目前的生存環境等關注不夠。

(二)對新聞內容的甄別篩選不夠

新聞媒體具有社會性和經濟性兩種屬性,因而在很多情況下,很多新聞為了能夠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報道內容淺薄、庸俗,去迎合受眾的需求,滿足受眾窺探別人隱私的欲望。很多新聞媒體認為隻要受眾喜歡,那就是滿足了受眾的需求,為受眾提供了服務。事實果真如此嗎?受眾收看新聞的過程有兩種需求,第一種就是上面提及的受眾的好奇心理,而第二種則是受眾的精神需求。很顯然,人文關懷所追求的應該是后者這種深層次的精神需求。但是在當前很多新聞報道只是從受眾的生理感官方面出發,看似吸引了受眾,其實忽視了他們的審美、道德、情感等。更有甚者很多新聞內容充斥著暴力、黃色等情節,有的更是對其進行渲染。

(三)公民的隱私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公民的法律意識也不斷增強,隱私權被越來越多的受眾所重視。既然是新聞報道,自然離不開當事人,而對於當事人的隱私則是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新聞工作者當慎之又慎的一個問題。而在當前的新聞報道中,為了制造出更為震驚的眼球效應,對各種所謂的內幕進行獨家爆料,一些新聞媒體將當事人的隱私公諸於眾,損害了當事人的名譽。前段時間各大媒體紛紛報道的東莞掃黃行動,對於畫面中出現的那些“小姐”,媒體並沒有為其打上馬賽克。新聞一經播出立即引起了一片質疑聲,誠然,這些小姐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她們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她們首先是人,活生生的人,是中國的公民,所以隱私權應該受到保護。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