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4期

試論新媒體敘事模式與編輯媒介素養的提升

——以“訛人大媽”與“辱華洋人”事件為例

毛瑞芳

2014年04月03日14:33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媒介敘事是敘事學研究在傳媒領域的一個分支,敘事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媒介。隨著媒介的不斷演進,新媒體與新技術催生了敘事模式新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超文本敘事、超媒體敘事和開放式敘事。實踐証明,新媒體敘述模式是一把雙刃劍,發揮其最大功效離不開編輯媒介素養的提高,本文以“訛人大媽”與“辱華洋人”事件為例,進而探討新媒體編輯提升媒介素養的意義以及途徑,旨在為新媒體傳播的健康發展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敘事模式﹔媒介素養

2013年12月3日,一組名為“老外街頭扶摔大媽被訛1800元”的圖片在網絡上瘋傳,一時間無數網友在BBS上展開激烈討論,甚至對這位中國大媽進行言語攻擊。然而,這件事情卻在一天內完成了180度的大逆轉,先是有網媒改口,真相是老外撞倒大媽並辱罵,當天晚上,北京市公安局微博發布調查結果,外籍男子無証駕駛摩托車,在人行橫道內將中年女子撞倒。事情真相公開后,媒體應該深刻反思:有圖一定就有真相嗎?沒有經過確切調查的事件能否輕易報道?報道之前是否要考慮社會影響和輿論走向?

這樣的新聞之所以發布並在一天內出現逆轉,很大程度上基於新媒體的敘事模式。敘事學研究的不只是語言和語篇的規律及用法,還包括對事實的表述和呈現方式,從最早的口傳媒介、書寫媒介,再到印刷媒介,敘事模式都在不斷變化和演進。到了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又呈現出了新的方式,新媒體具有和傳統媒體完全不同的敘事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超文本敘事

傳統媒體的敘事完全遵循線性模式,媒體作為社會中的一個鏡像,有信息中心,有佔主導的媒介,敘事內容完整而連貫。新媒體敘事則是非線性模式,它的興起基於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的特征是隨機地建立數字空間中的超鏈接,突破空間與時間限制的敘事超文本由眾多節點連接而成,可以讓用戶進行定位、檢索和搜索,這種類似於人類大腦信息記憶的隨意性、跳躍性‘閱讀’打破了線性敘事的連貫性,新媒體代表了一種新型的非線性表達方式。[1]”

“超文本是互聯網上獨具特色的信息存在方式,它是用鏈接的方式將各種文本組織起來,聯成一體,從而突破了傳統文本的線性組織方式,使網上的文本變成一種網狀結構。[2]”這種結構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擴大了媒介作為社會鏡像的作用,信息發布渠道和平台越來越多,信息量隨之大增,滿足了受眾的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超文本敘事導致了信息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中真實、有力、持續的部分,另外“復制粘貼”和“轉發”等信息共享模式使信息大量重復,原創性大打折扣。

二、超媒體敘事

傳統媒體敘事以文字為主,有些配上照片或圖片,而新媒體則充分運用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敘事模式,並運用多種終端和平台運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超媒體敘事。

超媒體敘事更加注重畫面性和故事性,圖片和影像的直觀性和明確性代替了受眾通過閱讀文字所生發的聯想和思考。拿圖片來說,它給人的感覺就是直觀、具體,曾經有一度流行這樣一句話:有圖有真相!可見人們都相信眼見為實,“他們對於攝影圖片的瞬間性的真實和歷史感是堅定不移的,他們幾乎相信圖片上的一切,而不會產生懷疑的態度。[3]”可是在新媒體環境下,有圖未必有真相,隻要掌握一定的技術,就可以隨心所欲創造影像,甚至偏離事實真相。

不得不說,新媒體技術豐富了敘事方式,在傳播中可以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信息,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片和視頻都可以加工制作,有些媒體刻意作假進行宣傳,或者斷章取義進行報道,都有可能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

三、開放式敘事

傳統媒體敘事主要由編輯完成,受眾無法參與其中,另外傳統媒體反饋過程較慢,基本是單向傳播。而新媒體具有一個開放的空間,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已經越來越不明顯,受眾參與程度很高,互動性很強。

所謂開放式,不只是傳播主體的開放,更表現在敘事過程中各種意見的交流和表達。比如,在新媒體敘事文本中,“評點”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信息生產環節,並成為新媒體敘事文本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甚至超越了信息本身的傳播價值和影響力。在新媒體中,“評點”主要表現為“跟帖”,網友可以隨時隨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它的意義不隻在於形成了開放式的空間,它還“從信息文本個體差異的特征中,抽象出控制敘事和敘事過程中與敘事相關的規則體系。[4]”開放性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信息爆炸時代的信息匱乏﹔其次,極大地拓寬了信息反饋渠道,有利於各種聲音的表達和傳播。然而媒體和編輯素養良莠不齊,造成信息魚龍混雜,甚至形成話語暴力。新媒體敘事模式總體來說是一種進步,不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際應用方面,都是適應傳媒發展態勢的,然而要發揮最大功效,必須提升編輯的媒介素養。

陳力丹教授認為,媒介素養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公眾對於媒介的認識和關於媒介的知識,一是傳媒工作者對自己職業的認識和一種職業精神。對於新聞編輯來說,具體體現在業務方面,包括“在信息內容的選擇、傳播價值的判斷、媒介通道的取舍、傳播意圖的確定和傳播效果的再評估等環節中所表現出來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和能力。[5]”本文主要探討編輯的媒介素養,對於公眾的媒介素養暫不贅述。筆者認為,提升編輯媒介素養需要從以下幾點發力:

1.加強把關功能。編輯的把關功能主要體現在選擇、導向以及過濾三個層面。首先,由編輯決定選擇哪些新聞進行報道,重點報道哪些方面﹔其次,編輯的導向功能也就是議程設置功能,通過設置議程來引導輿論﹔最后,編輯的功能體現在過濾掉不合格或者對社會發展不利的信息,起到淨化作用。編輯的職能不只是對文字進行修改和完善,對新聞的來源和真實度也要進行考量。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量大也就意味著受眾對於信息的平均關注時間減少,為了增加關注提高點擊率,一些媒體急功近利,把關不嚴,使得一些虛假信息流傳於網絡,對整個信息環境造成了污染。

在“訛人大媽”與“辱華洋人”事件中,媒體僅僅根據爆料人的描述和一張圖片就進行了片面報道,在最初的幾個小時裡,輿論基本一邊倒,對於當事人——被撞倒的大媽造成了名譽損害和精神傷害,不能不說這是編輯把關不力的結果。

2.把握輿論導向。傳統媒體時代,輿論導向比較單一,傳播者起主導力量,受傳者都是隨大流,即使有不同意見也難有渠道表達。“在新媒體的形式下,各種媒介形態的受眾參與度高,互動性強,網絡內容魚龍混雜,群眾容易產生情緒沖動,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因此,作為現代的媒體編輯,不僅要檢查作者所發表文章的內容形式,還要檢查其是否會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也是新時代媒體編輯們所被賦予新的社會使命和社會責任。[6]”

隨著新媒體受眾群的不斷壯大,加之輿論平台越來越多樣化,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編輯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是一項既復雜又專業的任務。新媒體編輯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學會對各種新媒體、新介質進行使用。一方面把自己當成普通受眾,把握受眾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參與到受眾當中,利用新媒體社交圈了解輿論熱點及走向,比如注冊和使用BBS、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

3.認清新聞標題的重要作用。在新媒體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除了重大的新聞事件,大多數信息都隻能停留在被瀏覽的程度。所謂瀏覽,首先入眼的就是新聞標題,標題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受眾繼續閱讀的欲望。在傳統媒體中,一個好的新聞標題要經過編輯提煉、總結和斟酌才能上報,在新媒體中,標題是否吸引人是至關重要的,這就導致一些編輯走向另一個極端,單純從奪人眼球這個目標出發,寫出大失水准的新聞標題,有些添枝加葉,有些夸大事實,甚至有些憑空捏造,出現很多題文不符的現象。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是一則新聞的眼睛,是新聞編輯的重要環節。它應該起到提綱挈領、概括內容的作用,而不應該誤導受眾。在新媒體信息環境中,編輯在標題寫作中務必要尊重客觀事實,在不損害主體大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4.注重報道平衡。“訛人大媽”與“辱華洋人”事件不只是編輯把關的失誤,媒體報道不平衡也是一方面。“由於媒體以前對多個‘扶人被訛’事件的報道,許多人形成了一個定型的‘好人無好報’情節,它的定型反角便是‘老太’或‘大媽’。人們對老太、大媽原本未必有什麼不好的先入之見,但對這個情節中的老太、大媽卻有了負面的預先想法。[7]”類似的負面報道導致民眾形成刻板印象,在此新聞發布的同時,大部分網友均表示憤怒,對摔倒的大媽進行言語攻擊,甚至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民劣根性的層面。從心理學上來說,受眾關注災難性報道和負面報道一方面出於展示自己情感的欲望,另一方面為了宣泄不良情感。而新媒體的很多特性使它成為宣泄情感的有力平台,從而導致負面新聞更受關注,點擊率更高。

在網絡媒體對此事件進行報道的時候,編輯本身可能就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妨礙了有效的理性思考。在今后的新聞報道中,應該多做一些正面宣傳,平衡正面報道與負面報道的數量,對於具有爭議性的事件或人物,一定要權衡利弊仔細斟酌,保証信息客觀、真實。

四、結 語

新媒體敘事模式並非導致虛假新聞的直接原因,相反,新媒體跟進速度較快,受眾參與度高,能使真相更快浮出水面。在此事件真相公開后,圖片拍攝者第一時間在媒體上公開道歉,承認自己在未獲得真實信息的情況下發布了不實消息。由此可見,新媒體雖然信息繁雜,難以控制,但是自我淨化能力較強,所以新媒體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在技術進步和敘事模式變革的同時,新媒體編輯要同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做好“把關人”,堅持客觀真實的報道原則,營造一個良好的傳播環境。

基金項目:本文是陝西師范大學2013年研究生培養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新媒體的敘事模式及其編輯規律研究”(2013CXS03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毛瑞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新聞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為.新媒體語境下的非線性敘事時間初探[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2] 焦樹民,盧普玲.網絡新聞互文敘事對報紙新聞敘事影響[J].當代傳播,2009(3).

[3] 李培林.讀圖時代的媒體與受眾[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4] 陳斯華.網絡媒體敘事學研究的思考[J].現代傳播,2010(5).

[5] 姜鵬.新媒體時代融媒生態下的新聞編輯意識[J].編輯之友,2012(8).

[6] 陸指南.數字時代媒體編輯的基本素質探析[J].出版廣角(下半月),2013(4).

[7] 徐賁.“訛人大媽”與“辱華洋人”[N].南方周末,2012-12-12.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