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真人秀《笑傲江湖》《媽媽咪呀》《出彩中國人》等正在熒屏熱播,在各路民間成人高手登台亮相的同時,童星們也頻繁成為綜藝場上的“座上客”。在驚嘆於孩子們超常技藝的同時,一些小童星張口“綜藝腔”“選秀腔”也引發社會不少憂慮:綜藝節目低齡化的背后,究竟是在發掘孩子藝術天賦,還是讓選秀過度包裝扭曲了孩子天性?
童星頻繁“征戰”綜藝場
在東方衛視熱播的《笑傲江湖》中,“小話癆”章馨月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每天都要對著鏡子說1個小時的話。她從小愛聽《百家講壇》,不僅模仿易中天、於丹、紀連海等名家說了一大段歷史脫口秀,還以李白、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來比喻四位觀察員,一時技“驚”四座。
不僅在《笑傲江湖》中,童星在電視熒屏真人秀中觸目皆是:《出彩中國人》中的“小舞帝”張峻豪、“東北鄧波兒”曲雋希﹔《超級演說家》中9歲“演講帝”楊心龍、11歲“小神童”杜兆澤川﹔《媽媽咪呀》中,33歲年輕媽媽王曉帶著5歲的兒子勁歌熱舞……一時間,兒童出場似乎成了各大電視台比拼收視率的“救命稻草”。
然而,頻繁“征戰”綜藝場,導致一些原本該天真爛漫的孩童一開口就是“綜藝腔”“選秀腔”,著實不是什麼好事。
江蘇綜藝頻道即將播出一檔節目本想通過選“萌”還原孩子最天真童趣的一面,但在實際選拔過程中,節目組編導卻看到了很多“程式化”的孩子。“有些孩子綜藝腔、選秀腔十分明顯,才藝也大多是會唱歌跳舞走模特步。”制片人王美橋說,為了去“綜藝化”,編導不得不花很大精力與孩子溝通,盡量去掉家長教的、程式化的語言和動作,表現出天性。
“單純可愛原是孩子的特性,這樣的特性不僅符合綜藝節目傳遞歡樂的主旨,也符合觀眾尋找歡樂的期待,但是,一些小童星對舞台的駕馭能力令人驚訝。”網友“唐豆”質疑,這真的是一種童真童趣的真實展示,還是在幕后指揮下的一種粗淺表演?是孩子們的真實願望,還是我們在消費孩子?
挖掘天賦還是扭曲天性?
面對來自社會的種種憂慮,送孩子上熒屏的家長們則有自己的觀點。五龍的父親李濤說,自己是濟南一家戲園子的老板,五龍從小就在家耳濡目染,對相聲十分痴迷。“相聲讓6歲的孩子擁有了幾倍於同齡孩子的識字量,並讓他對文學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李濤認為,對五龍的培養是“順其自然”。
4歲女孩曲雋希的母親則解釋說,在女兒眼中並沒有比賽和出名的概念,她所理解的參賽就是上台表演,為觀眾帶來歡樂。“我告訴她,上台是為了逗觀眾開心,觀眾開心了,她就開心了。”
“即便有些孩子在登台時沒有功利性,但他們多少會受到影響。”兒童文學作家、制片人簡平說,尤其是一夜成名更讓他們像中了彩票一樣,輕鬆賺錢、名利膨脹。“我見過有些家長在孩子成名后隨意‘開價’,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必定不利孩子健康成長。”
此外,當“選秀”“晉級”“淘汰”“PK”等存在競爭意味的詞匯頻繁地出現在孩子的世界裡,一路過關斬將的童星們往往到了后半程顯得力不從心。“且不說上節目后要經歷一輪又一輪殘酷的淘汰,選拔階段也是費盡心思。”杭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長說,當女兒在某選秀中首輪便淘汰后,她當時第一反應是“心都碎了”,孩子更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表現出抑郁的情緒。
無獨有偶,剛剛結束的《最強大腦》中,12歲的李雲龍作為中國戰隊一員對陣意大利少年安德烈時,由於一個小誤會,李雲龍認定自己擺放錯誤,在現場崩潰大哭。對此,《最強大腦》節目組負責人張毅認為,有很多父母覺得帶孩子來參賽是很好的歷練,比如“中國雨人”周煒,參加完節目獲得了很大的自信。“節目帶來的關注度是暫時的,最終還會回到自己的生活,當然比賽之后父母也應給予相應的心理建設,確保小選手並不會因為節目成名而帶來困擾。”
兒童選秀應有“禁區”
選秀節目對孩子“成長鍛煉”還是“影響成長”?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常務理事、幼教專家潘斌指出,既不能一味反對家長帶孩子上電視,也不能隨意贊成,“這個度掌握在家長手中。”他認為,適當地讓孩子在舞台上鍛煉自己是可以的。但家長不能低估電視影響力,節目一經播出,就會有數以千萬計的觀眾來對孩子評頭論足,對孩子和父母形成的壓力不可小覷。
“如果說綜藝節目對孩子的成長有傷害,那也要歸咎於家長。”知名兒童選秀類節目《飯沒了秀》主持人強子認為,如果不是孩子自身有強烈的欲望和信心的話,還是不要造星為好。“對於孩子來說,倘若沒有強大的興趣作為驅動力,將大部分的課余時間用來培養一項才藝是很不容易的。但興趣是前提,到底應該多大程度地投入精力,還是需要家長理智地來把關。”
孩子的問題都在成人。不少社會人士都指出,在制造“童星”噱頭的背后,電視制作方、家長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部分家長的虛榮心、功利心是導致一些孩子成為失去自由生長、自主發展機會的當代“病梅”的主要因素。
“總而言之,兒童選秀必須有一定的禁區。”中國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尹韻公認為,相關主管部門必須對兒童選秀節目加強約束,尤其是問題突出的“泛成人化”現象,需要堅決避免。(記者段菁菁、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