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5期

費斯克的電視文化理論與《中國好聲音》【3】

鄧曉慧 宋 波

2014年05月07日13:5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四、文化經濟階段——化被動為主動的受眾

在電視商品被買的一刻,金融經濟的流通階段即告完成。作為商品的電視節目已經完成了它在經濟發行中的角色,開始充當文化角色的扮演。在這一階段,“電視是一個‘不生產產品的工業,而消費者也不消費產品’。其文化經濟產品的形式是形象、思想和符號” [1]。原來的電視節目變成了一個文本,一種具有潛在意義和快感的話語結構。

(一)缺席的在場——隱形交流對話

在《好聲音》這個電視文本中,導師、學員與受眾形成了如圖的交流模式:

在節目播出時,熒幕上出現的是學員與導師間的兩種顯性交流——導師轉椅要學員,學員自主選導師。但受眾在觀看節目時,也作為一種缺席的在場參與了節目的交流。首先,在轉椅與選擇過程中,因為懸念的設置,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不自主的也參與到選擇的過程。觀眾在觀賞表演的同時,也會在心裡作下判斷,值不值得轉椅?應該選哪位導師?都成為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就成為他們與節目之間產生親密感與熟悉感的重要線索。其次參加比賽的學員本身就是生活中擁有歌唱特長的普通人,如美甲店老板黃勇、貨車司機曹寅、盲人歌手張玉霞等。學員進行表演,就如同受眾的替代性表演,滿足了生活中大部分人渴望登上舞台引人注目的心理欲望。第三,兩季《好聲音》的導師——那英、庾澄慶、楊坤、劉歡、汪峰和張惠妹,都是流行樂壇頗有名望的領軍人物,因此,學員與導師的溝通和交流,就如同受眾也獲得了與導師親密接觸的機會。受眾仿佛在無形中也參與了訓練和表演的全過程,並獲得了一種滿足的補償性心理。總之,受眾觀看表演的過程,是與學員、導師隱形交流對話的過程,更是參與節目“全民造星”的過程。

(二)生產者式文本——參與意義建構

承上所言,受眾以“缺席的在場”身份閱讀電視文本,實際上也是一種對話的過程,是閱讀主體(即受眾)與文本期望的閱讀位置(商品的制作方)之間的對話過程。費斯克對電視節目文本的分類,不同於艾柯的開放性文本與封閉性文本,而是將其定義為生產者式文本:這個范疇是用來描述“大眾的作者式文本”的,即主動權傾向於受眾的一方,受眾可參與意義建構的文本。對於《好聲音》來說,受眾在觀看《好聲音》這一電視文本時,會因為把自己放在他們所塑造的不同的社會層面與文化效忠從屬關系中,而對這一人物形象有迥然不同的理解。當觀眾把吳莫愁當作一種“90后”形象的文化資源,來思考他們自己的社會體驗和意義時,吳莫愁的意義便會在年齡軸、性別軸或社會認可軸之間移動不止,從而形成對該人物的多義性解讀。

具體而言,觀眾大致會有三種解碼立場:1.支配性解讀﹔2.協商式解讀﹔3.對抗式解讀。例如對吳莫愁的解讀,有些觀眾認可吳莫愁對音樂的獨特領悟和個性的演唱技巧,支持她的音樂夢想,即傳受者雙方的立場趨於一致的支配式解讀﹔有些觀眾肯定哈林老師的評判,但是不認可吳莫愁的成功,這是觀眾對於節目接受的主導意識形態的適當調整,即協商式解讀﹔還有的觀眾完全不認同吳莫愁展現的才藝,也不贊同哈林老師對她的欣賞和指導,這是受眾根據自身利益與背景選擇解碼立場,即對抗式解讀。

由此可見,電視文本的意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從傳者到受者的直線傳播,而是在與受眾極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與文化關系的互動中得到修正或產生,電視話語的意義不是被灌輸給受眾,而是受眾自己生產出來的。

(三)大眾的創造力——獲得快感釋放

“某種文化要想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須創造出抵抗式或規避式用途或讀法的機會,而這些機會的創造又源於商品的使用者在文化經濟中表現的大眾的創造力”[6]。在對真人秀節目進行解讀時,大眾的創造力主要表現在對文本快感意義的解讀上。傳統電視節目中,受眾的自主權主要體現在遙控器上,與這種單向傳輸編碼不同的是,《好聲音》節目的全民狂歡模式使得受眾得以較為自由地參與文本快感的解讀過程。這種快感主要源自兩方面:“1.生產出屬於自己的社會體驗的意義所帶來的快感。2.逃避權力集團的社會規訓所帶來的快感” [6]。前一種快感,可以體現在前文所提的大眾對“吳莫愁”這一形象的解讀上。第二種快感源於受眾在媒體這一載體中的狂歡行為。受眾在對《好聲音》節目元素進行解讀時,處於一種暫時的抽離現實處境的真空狀態,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身份和角色得到隱藏,導師的抉擇、選手的去留等情節都能讓受眾的情緒得到托盤的承載——“或惋惜,或感慨,或狂喜,從而獲得壓力的釋放,生產出一種‘解放的,創造性的,游牧式的’快感”[6]。此外,隨著導師椅子的轉動,權利反轉到學員手上,“選手第一次以主動選擇的姿態贏得了話語對等的機會,這是大眾對戰精英話語權力的一次勝利”[7],也是受眾無形中獲得抵抗式快感的重要節目元素。

金融經濟中,受眾處於無能為力的弱勢地位,而文化經濟階段,受眾一躍成為意義生產和消費的主體,基於不同文化代碼和文化能力的解讀,使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在此,消費者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受眾對節目是否買賬,成為制作者和電視台節目策劃時務必審慎考量的重要因素。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