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休刊大潮開啟 紙媒時代走向衰落?>>深度分析

“休刊”觸動的神經:紙媒衰落的征候?

張玉瑤

2014年05月13日17:1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紙媒倒下 個案還是大潮?

 “上海報業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不改革、無前途,不調整、無發展。既然要改革,必需先行者。今天我們的轉型,也許正是一個時代的注腳,也是一個城市和一代人轉身群像中的一個剪影。”

“《競報》自誕生之日便必須直面傳統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更無法避免網絡新媒體迅速崛起的巨大沖擊﹔但同樣胸懷新聞理想的競報人從沒放棄,十年來的重大新聞事件中,我們沒有缺席,十年來的社會民生話題裡,也有我們的關切。”

以上是上海《新聞晚報》和北京《競報》的休刊詞,它們分別於2013年1月1日和2014年4月25日起休刊。《競報》之后,尚有5月1日休刊的《天天新報》等。一連串的休刊事件,似乎印証了報業內一直預示的一個陰影:紙媒正在漸漸衰落,終有一日離我們而去,甚至現在就已經有諸如“紙媒已死,新媒當立”這樣一些更為極端的看法。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便認為這些絕非個案,參照國外類似情況,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將迎來休刊大潮。潘多拉的盒子已經開啟,而以上報紙僅僅只是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不過,在“休刊潮”將引來紙媒末路的悲觀預測中,也有些與之相異的聲音。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徐升國承認,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沖擊下衰落的趨勢比較明顯,虧損很可能是導致報紙休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憑這幾本紙媒的休刊還不能簡單論定為紙媒的衰落。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也以《新聞晚報》舉例說,休刊不一定就和與媒介轉型有必然的聯系。是市場原因還是行政原因,具體問題還需要具體分析。

“休刊”為何?原因復雜

“紙媒衰落”,這種說法本身自帶一個參照物,即近些年網媒和新興媒體的崛起,這也成為各方在討論“休刊”事件時屢屢提及、不可繞過的關鍵詞。

曾為《競報》工作十年的媒體人信海光在其嘆惋休刊的文章《又是一聲嘆息》中就說:“《競報》的失敗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走錯了路,它或許本來就不該出生。《競報》在2004年底創刊,包括《競報》在內,之后在全國范圍內出現的新報紙沒有一家獲得成功,因為互聯網已經凶猛的佔領了讀者的時間。”而《新聞晚報》的關停雖然是直接和上海報業的改革相關,但也和新媒體不無關系。由原解放日報集團與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合並成的上海報業集團成立於2013年10月,其社長、黨委書記裘新顯然對新媒體更有興趣。他曾在採訪中表示,上海報業集團要做新媒體的“孵化器”,積極探索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相較之下,集團內部的某些紙媒大同小異,自然顯得有些多余。

在大多數人看來,在新媒體時代紙媒的發行份額、讀者數量、廣告收入都被嚴重擠佔,因而遭遇挑戰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這種挑戰背后,實存在著一種不合理的背反。有評論者從“休刊”一事中看到了長久以來潛伏的症結:“門戶網站借助強大的平台力量,幾乎是以零成本的方式從紙媒攫取寶貴的新聞內容與信息資料。不得不承認,在網絡蠶食紙媒的同時,紙媒用自己的內容資源喂養大了網絡新興媒體,而新媒體正逐漸搶佔紙媒的市場份額,成為紙媒的掘墓者。”山西經濟日報社副總編鞏國強就直接指出“大部分網站都在轉載國內各大報紙的精華新聞,紙媒缺乏版權意識。”幾份報紙的休刊,就是被“掘墓”將至盡頭的征候,當其“深度報道”被網媒全盤吸收,優勢不復存在,就隻剩下“時效性差”的劣勢。

不過,也有人指出,為什麼倒下的是這幾份報紙而不是別的報紙?此外,倒掉的並不全是紙媒,也有許多網絡媒體在自生自滅。因此,紙媒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小視,如果不反思內部問題,所謂“停刊”即預示著紙媒衰落隻能是個偽命題。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也認為休刊是大勢所趨,但根本問題是在於國內近些年來報刊過多尤其是同質化報紙太多、發展太盲目,譬如《新聞晚報》,其休刊就是上海兩大報業合並的必然結果,它在和集團內同類老牌報紙《新民晚報》的競爭中敗退下來以至停刊是正常的。按此看來,“休刊”也未必不是一次契機,能讓紙媒痛定思痛,考慮換種思路謀發展,從而能夠“大浪淘沙”、“去粗取精”,把真正為市場、讀者需要的精品留下來。

出路何方 內外兼修

“休刊”動蕩未平,留給整個紙媒行業的是一波波余震。紙媒是否有出路,而其出路又到底在何方,這是“休刊”事件帶給媒體人的思考。

然而,正如徐升國所言,“這是擺在全球傳統紙媒面前共同的困境和難題。”我們都知道,紙媒需要拋棄以往的滯性和惰性、根據當下現實進行變革,但問題是,怎樣變?

絕大多數媒體人都放眼於“報網融合”,認為尋求與新媒體的共生或許是最可行的路子。紙媒要改換思路,不僅堅守“傳播內容為王”,也要樹立並跟進“傳播渠道”的輔助。眼下,不少紙媒已經有了電子版、官方微博、微信等推送方式,但也有人指出,如今傳播渠道日新月異,微博、微信都漸漸讓人覺得“審美疲勞”,因而紙媒要主動擁抱最新科技、增強技術層面、率先開發平台,而非被動地跟在新媒體后面跑,從而才能迎來真正的“報業轉型”。誠如互聯網實驗室CEO方興東認為的那樣,傳統媒體作為獨立商業模式的時代已經永遠過去,“傳統媒體轉型要達到生存和發展兩個目的,要生存下去,首先要認清互聯網的形勢。”

但更根本之處在於,紙媒自身需要反思,需要建立起風險意識、完善相關機制。首先,如范以錦所說,報業需要遏制同質化發展,打造旗艦品牌,而報人自身也要努力將自己培養成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的人才。當然,如何先從自身的困局中突圍,這是個更為復雜也更為長期的問題,尚需要紙媒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摸索提升。

對於“報紙”,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報將永存,紙或有變”一言的闡釋高屋建瓴地道出了紙媒的本質和前景。他認為:“新聞人,無論是報人、廣播人、電視人,還是網絡人,做出最優秀的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任務。成功的傳播者,一定既是優秀內容的創造者,也是善於利用新型傳播介質的高超融合者”。誠如其言,目前看來“休刊”尚且只是一朵小浪花,但紙媒若想在更長久的未來避免走向末路,堅守“內容”、重視“傳播”乃是必由之道。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燕帥)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