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3月上

新媒體道德專項治理研究

馮書生  陳  菊

2014年05月26日14:04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部分新媒體出現了道德問題,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公序良俗,甚至有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的危險。對此,黨中央給予高度重視,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公報中明確提出要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而在十八大召開之前,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於2012年5月14日召開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會議,提出要大興網絡文明之風,加大整治網絡淫穢色情和低俗信息的力度等。結合這兩次中央會議精神,我們對新媒體領域的道德專項治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新媒體對道德規范的沖擊

人們在享受新媒體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不得不面對新媒體的濫用帶來的各種問題,新媒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有價值的信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虛假信息。在傳統媒體的傳播優勢逐漸讓位於新媒體的同時,媒體倫理和道德問題也轉移到新媒體領域,傳統媒體的倫理和道德規范面對新媒體似乎不堪一擊,近些年爆出的媒體倫理和道德事件不少出自於新媒體,即便始源自傳統媒體,也會經過新媒體被再次放大。

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者來說,保証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准確性、科學性等是最基本的行業標准和傳播倫理底線,每一篇新聞、每一則報道、每一個廣告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核,報紙和期刊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要經過編輯和校對人員的仔細斟酌。然而,新媒體為了提高點擊率,不管真實性和准確性,甚至故意夸大和捏造事實,病句與錯字更是屢見不鮮。可以說,新媒體的即時性將傳統媒體的行業標准和道德規范擊得粉碎。隨意踐踏傳統媒體長期形成的行業標准和道德規范,從性質上來看屬於職業道德范疇,仍屬於局部道德問題,但是新媒體引發的道德問題絕不僅僅限於職業道德領域,其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局限於行業內部。

為了贏得更多的點擊率,新媒體往往著眼於能夠促發人之本能反應和靈魂震顫的圖片、文字和事件,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發掘,而全然不顧可能造成的受眾品位低俗和道德恐慌心理。如果說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倫理的罔顧造成了整個媒體行業可信度的下降,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那麼新媒體對色情圖片與文字的無限制依賴、對道德邊緣事件的過度放大,則嚴重影響了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挑戰著人類的道德底線。

新媒體突出的道德問題

由新媒體本身引發,或者經新媒體放大傳播而導致的媒體道德問題有許多種,比較突出的有如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虛假信息傳播失控

虛假新聞事件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並非鮮見事物,但其所造成的影響往往是可控的,事后追責和消除影響也比較容易,而到了新媒體這裡,事情卻變得復雜起來。首先是信息的源頭不可控,在新媒體面前,人人都是記者,隻要連接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發布消息﹔其次是信息傳播路徑不可控,信息一經發布便迅速傳播,無法預知信息接收者是誰﹔最后是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內容可以被隨意增加和刪改,真實信息變得虛假,虛假信息變得更加怪誕和離譜。如果虛假信息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便極易形成網絡謠言,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新媒體中的虛假信息不僅僅表現為與事實不符,其表現形態還呈現出一些變種。比如,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后面往往鏈接乏味的內容,甚至是與標題毫無關系的廣告,還有一些新聞標題和內容所表達的意思截然相反,這也就是所謂的“標題黨”。

(二)色情圖片和文字泛濫

淫穢色情似乎自古就是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社會頑疾。賣淫嫖娼雖然在某些時代和地區的法律中不被禁止,但在道德上卻從未被原諒過,比如,《摩西十誡》第七條規定“不可奸淫”﹔佛教五戒之三為“不邪淫”。在傳統媒體時代,色情圖片和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淫穢書刊總是以非法的形式在陰暗處流通。在新媒體的助推下,淫穢色情內容卻似乎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影視演員可以依靠穿著出位博取人氣,娛樂新聞以抓拍露點照片贏得點擊率,“宅男”們則在網絡上搜索和追捧著各類“女神”。當然,還有性質更加嚴重的色情交友和黃色視頻下載網站等,借助新媒體廣泛存在。

究其原因,一是新媒體條件下,虛擬的網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即使網絡實名制也無法造就眾人在場的情景氛圍,可以說,網絡的虛擬性擴大了原有的實體性陰暗空間﹔二是新媒體所提供的動態聲像比傳統媒體的靜止平面圖像和文字更富有刺激性,而且網民可以即時評論和交流,無須顧及對方是誰﹔三是資源獲取的便捷性和廉價性,鼠標輕輕一點即可達到目的,而且由於色情圖片和文字等觸及人之內在本能層面,后天培養的道德本能在獨處的情景中是很難發揮作用的,這也是借助色情圖片和文字提高點擊率屢試不爽的人性根據。

(三)過度放大道德邊緣事件

人類在長期的交往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維持社會運行的基本道德規范,這類道德規范一般稱為底線倫理或底線道德,如果此類道德普遍被踐踏,社會將會崩潰,即便不會出現如霍布斯所設想的人對人像狼一樣,也會像洛克所揭示的那樣取消一切集體行動的可能性。一些網站和個人為了達到提高網頁點擊率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對一些道德邊緣事件進行無限制的、全方位的報道和解讀,甚至刻意制造此類沖擊人類心靈的事件,嚴重挑戰著人們的精神承受力。

(四)垃圾郵件和短信源源不斷

人們感受最直接的新媒體道德問題,莫過於泛濫成災的垃圾郵件和短信。幾乎所有的電子郵箱和手機用戶都遭受過和正在遭受著垃圾郵件和短信的困擾,而且在將來不可預期的時間內還將繼續遭受此類困擾。

(五)媒體審判混淆視聽

媒體的職責在於實事求是地向人們傳達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避免使用誘導性的或者帶有感情色彩的語言評價新聞當事人。也就是說,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尤其涉及司法案件時,對於當事人是應該持中立態度的。在新媒體條件下,由於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即使作為讀者,也可以隨時參與在線評論,各種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式言論難以控制,往往會煽動起一批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對當事人實施網絡攻擊甚或干擾現實中的司法審判,從而導致媒體審判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突出道德問題之一。

新媒體道德治理路徑

基於上述關於新媒體道德突出問題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開展新媒體領域的道德專項治理。

(一)提高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新媒體中存在虛假信息是有目共睹之事,然而,每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們寧可相信新媒體中流傳的未經核實的虛假信息,也不相信傳統官方媒體的真實報道。這固然有新媒體自身的傳播優勢在裡面,但是傳統媒體自身存在的公信力問題也不容忽視。要想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傳統媒體必須實現自身的革新,通過改進自身的工作作風,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取長補短,重新獲得人們的認可,才能發揮應有的輿論導向作用,並有效抵制新媒體中的虛假信息。

(二)加強對新媒體的運營監管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除了傳播速度更快、信息源更加豐富、可以實現互動等特點外,還有一個一般不被人提起的重要特征,那就是新媒體的主辦方是網絡運營商,其重要目的和功能就是賺錢,所採用的各種吸引人的手段都是為盈利服務的。所以,開展新媒體道德治理,必須在新媒體的運營監管上下工夫。一要密切關注新媒體的發展動態,制定適宜的監管法規﹔二要倡導媒體道德和傳播倫理,將傳統媒體道德引入新媒體﹔三要定期開展新媒體道德自查和第三方抽查活動。

(三)嚴格新媒體從業者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制度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網絡編輯的需求量急劇膨脹,因此入職門檻相對於傳統媒體偏低,而且偏重於網絡技術層面的要求,對入職者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以及人文素養要求較少,這導致網絡編輯的整體把關水平不如傳統媒體編輯。新媒體的信息源本來就過於龐大難以防控,加之編輯從業人員把關意識和水平不高,虛假信息、網絡謠言、惡意炒作等失德問題就在所難免了。改變這一狀況的途徑在於:一要繼續完善和推進現有的網絡編輯師職業資格考試制度,而且考試內容要加大技術層面以外的社會和人文知識比重﹔二要加強在職培訓,根據社會熱點問題開展相應的教育培訓﹔三要開展新媒體編輯與傳統媒體編輯之間的交流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概括起來說,就是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提高新媒體從業人員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隻有從根本上解決新媒體從業人員自身存在的問題,新媒體道德治理才能真正有效地展開。

(四)建立媒體審判應急機制

鑒於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深水區,各類社會矛盾多發,普通百姓的自主參與意識增強而法制意識又存在不足,出現媒體審判的情況在所難免。對此,要研究媒體審判發生的條件、原因和發生機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以防事態失去控制。一般來說,媒體審判往往由一些道德邊緣事件、惡性刑事案件、觸及社會深層矛盾的突發事件所引發。相關部門要嚴密關注此類事件的發生,一旦有情況,首先要實時監測各大網站和論壇,防止煽動性言論的擴散,提醒網民理性發帖,適度參與,對惡意中傷造謠者給予相應懲罰。與此同時,傳統媒體要積極跟進事態發展,及時發布權威消息,引導輿論走向。事后還要督促新媒體發起相關的理性反思討論,引導網民在討論中提高自身法制意識和網絡文明素質。

當然,進行新媒體道德治理的手段和措施還有很多,鑒於相關研究者已多有提及,在此不做詳述。

(馮書生:天津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所《道德與文明》編輯部編輯,博士﹔陳菊:天津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所《道德與文明》編輯部副編審,博士)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