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4月下

做更純粹的報紙的新聞

——齊魯晚報內容優化的探索與思考

王建廷

2014年05月26日13:31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未知生,焉知死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的《雙城記》開篇這樣描述大革命爆發時的法國。眼下和當年一樣,時代無所謂好壞,機會也總在困頓時萌發。對報紙而言,不是生與死的問題,而在於是否做得足夠出色。

“我只是想輸得慢一點,你難道還想贏得人生?”走進影院看完《白日焰火》,很多情節已經淡忘,唯對這句台詞記憶猶新。很自然地從銀幕延伸到報紙,也很自然地聯想到當年電視出現時、網絡出現時人們對影院前景的擔憂,如同眼下輿論對報紙的悲觀。誰承想,電影業不僅沒有死掉,而且活得有滋有味。很多時候,你活得很苦逼,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對報紙而言,我們不是已經到達頂峰,而是遠沒有做到極致。我們都可以贏得人生,報紙也可以活得更精彩。

“報紙最終會被打回原形。”一位深受我尊重的報業前輩兼老師曾這樣對我說過,這句話讓我琢磨了很長時間。不是麼?忘記了從何時起,我們熱衷於簡單傳遞信息,不經意間淪為“傳聲筒”、“搬運工”,喪失了基本的價值判斷﹔忘記了從何時起,我們沉湎於網絡熱點的翻炒,迷失於眾聲喧嘩的輿論漩渦﹔忘記了從何時起,我們板著面孔端著架子“教化於人”,一味“高大上”,消失了“煙火氣”﹔忘記了從何時起,我們淡漠了對新聞的敬畏,滋長了對功利的渴求……報紙價值,無論是推動社會進步,還是引領未來生活,無論是為公眾解惑答疑,還是服務鍋碗瓢盆,又有哪家報紙敢斷言自己已經做到了專業,達到了極致?

所以,報紙的價值不是已經釋放殆盡,而是遠沒有放大到極點。做更純粹的新聞,才能讓報紙活得更有價值。

“實用”,對報紙意味著什麼

好新聞就是生活本身。

對都市報而言,脫離了生活,“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一句空話。其實,好新聞就在你我身邊,就在這平凡而隨意的生活中,在這一日三餐雞鳴狗叫的瑣碎裡。

2013年7月,齊魯晚報新一輪改版提出了“身邊報·有用紙”的理念,強化報紙“新聞紙”的敏銳,拓展“人文紙”的情懷,凸顯“服務紙”的便利,追求新聞的實用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眾聲喧嘩之時,我們希望這份報紙能給讀者提供更權威的解讀和更有價值的判斷,從而找到最初的方向。改版之后的報紙,既關注生命和安全,關注權益和尊嚴,更注重實用和貼近,特別強調增強報紙的“實用價值”。報紙絕不僅是一張新聞紙,滿足讀者對“實用性”的需求是報紙應該著力強化的。追求“實用性”是人的本性,抓住人的本性辦報才能真正贏得市場。進步力量、生活指南、專業管家,是我們希望扮演的角色

何為“實用”?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齊魯晚報對“實用”的價值內涵進行了明晰,做出了“生命—利益—尊嚴—品位—未來”的價值排序。為了達到增強“實用性”的目的,齊魯晚報開辟了《身邊》板塊,推出了《日子》專版,創辦了《逸周末》周刊。在日常新聞操作中,對山東H7N9疫情、霧霾、黃島爆炸、公積金搶提潮、冀中星走向機場的路、准生証辦理難等關乎民生、民權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持續追蹤和深度報道,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等關乎社會變革、歷史走向和未來趨勢的新聞進行了深入解析。凡此種種,皆因為我們既是這個國家的一員,更是所在城市的主人。我們和所有讀者一樣,既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更有實實在在的生活需求。

“本土”,對報紙意味著什麼

從執著於全國影響力轉向專注於本土控制力,或許是都市報的方向之一。本土,很可能是都市報最終的歸宿和陣地。實際上,新媒體正加緊向地方滲透,眼下也許是傳統媒體最后的機會,喪失了本土影響力和控制力,就會被連根拔起,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的傳播環境下,人們很容易獲取遠在天邊的新聞,卻難以掌握近在咫尺的信息﹔人們很容易被鋪天蓋地的資訊搞暈,卻很難得到貼近家門口的服務。而都市類媒體,因為長期得到本土的滋養,加上長期根植於本土的經營,具有先天的獨到資源和優勢。整合、放大這些本土優勢,依然是報紙最大的資本。

山東有接近1億的人口,對齊魯晚報而言仍然具有巨大的成長空間。齊魯晚報深知報紙必須深深扎根本土,必須與齊魯大地血脈相連,必須與山東人民守望互助。隻有進一步放大和強化本土特色,加大對山東公共事務的介入力度,加大對山東本土新聞的報道力度,提升對山東人的服務能力,才能牢牢抓住山東用戶,才能談得上全國影響力。這也是我們的生存之根、壯大之本。齊魯晚報正在實施的區域發展戰略已經取得很大成效,2013年實現了中心城市地方版全覆蓋,並向縣域縱深發展,目前縣域版已達44個。

報人,對報紙意味著什麼

知易行難。

報紙都在探討轉型,特色也好,融合也罷,方子一大堆,似乎都有道理,真正干起來,難題一籮筐。所有的一切,最終要落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時至今日,紙媒依然缺乏真正理解新聞、理解報紙的人,缺乏深諳市場之魂、長於資本運作之人,缺乏善於機制體制創新之人。我們需要具備上述素質和精神又能腳踏實地、惕厲奮發、一步步把夢想變成現實之人。

例如,組織架構上,組建一個24小時的快速反應指揮系統是報紙內容生產的應有之義。及時的信息匯聚、准確的價值判斷、快速的合理反應、科學的分層傳播,都應在一個高速、高效運轉的核心指揮部裡完成。但這也是一種近乎理想的狀態,這個指揮部能否良性運轉更多地要靠人的作為。

再例如,大多數人都認同報紙的單向傳播是一種先天不足,報紙更像是傳統的制造業,生產過程基本上是線性的,與讀者缺乏聯系和互動。但實際上,事在人為,從另一個角度講,報紙的“面對面”互動比起網絡的“鍵對鍵”互動來得更生動、更實在、更可感、更可信。

齊魯晚報大量的線下活動,已經深入到讀者生活的細枝末節,影響著讀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開門辦報方面,齊魯晚報不僅建立了立體的讀者每日評報體系,還經常邀請讀者直接參與到辦報環節中。2014年,齊魯晚報在“新春第一報”中推出了“我的報”專題策劃,邀請數位“讀者編輯”到編輯部親自編輯稿件、制作版面,把讀者納入到新聞生產的過程中。但報紙做活動,有時比做一個長篇報道還要費時費力,需要做大量瑣碎而耐心的實際工作。沒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和實實在在的投入,是無法完成的。

報人注定要靠實干生存。動嘴搖筆比行之以躬容易得多,所以,那些熱愛這個職業、敬畏這個職業,能夠心懷理想腳踏實地高水平運作新聞、推動轉型的人,我們當視若珍寶﹔那些不嫌一稿一版之瑣碎,把理念創新融入日常新聞實踐的人,那些熱愛生活而又心懷理想沉迷於新聞的人,那些日日夜夜興奮卻不焦慮、不憂思但不放棄的人,值得我們珍視。

狄更斯是怎麼說的來著?“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現在和當年一樣,有的報紙會死得很難看,也不排除有的報紙會活得很滋潤。機會總是存在,關鍵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報紙做得更純粹、更專業、更有價值。

“如今我們已回來,你們請看分曉吧。”期待報業同仁也能這樣喊一嗓子,然后,做我們該做的事。

(作者為齊魯晚報資深編輯)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