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第七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在京召舉行

楊振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和平共贏開放之路【2】

2014年12月16日10:1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發言實錄如下:

各位代表、各位嘉賓、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第七屆東盟與中日韓10+3媒體合作研討會主辦方人民日報社,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嘉賓的蒞臨表示誠摯歡迎!

中國有句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600多年前,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就是帶著這樣一種情懷,七次遠涉重洋,寫下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壯麗篇章,為海上絲綢之路增添了新的光彩。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一種和平交往、互惠互利的航海模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與鄰為善”的人文傳統。據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考証,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這支最強大的海軍船隊留下的是和平、友誼、自由貿易和相互尊重,沒有侵佔海外一寸土地。

今天,各位代表是“志合者”。大家跨越千山萬水,相聚人民日報社,以“共建海上絲路、聯通亞太夢想”為主題,召開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就是要傳承海上絲綢之路所代表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精神,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東亞合作進程貢獻我們媒體人的智慧和力量。

海上絲綢之路肇始於2千多年前的秦代,到宋、元和明代初期達到鼎盛。鄭和之后,由於歷代中國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海上絲路失去千帆競發的繁榮,中國也失去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遇,陷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回顧海上絲路以及中國的興衰史,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閉關鎖國,不能獨善其身﹔開放包容,方能兼濟天下。

歷史的航船駛入21世紀,改革開放的中國創造了世人驚嘆的發展奇跡,也讓自身的發展更多惠及整個世界。自2003年起,中國與東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走過了成色十足的“黃金十年”,又迎來令人向往的“鑽石十年”。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中國願與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他說:“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願通過擴大同東盟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同東盟國家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既繼承了古代絲路的優秀基因,也被賦予了豐富的時代內涵。

其一,這是一條和平發展之路。和平航海模式出現在古代中國,決不是偶然,而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必然結果。儒家文化以仁為核、以和為貴的觀念深入人心。“國雖大,好戰必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些早已成為古代中國的治國格言和行為准則。當代中國更是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力量,這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所決定的,也是當代中國和平發展、努力實現國家現代化和民族振興這個根本目標所決定的。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做到義利並舉、以義為先。中國提出和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中國正與東盟國家商討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就是為雙方世代和平共處提供制度框架和法律保障。中國願與本地區國家一道,建設亞洲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其二,這是一條互利共贏之路。過去10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增加了5倍,投資增加了3倍。2013年,雙方貿易額達到了4436億美元,投資額達到了1200億美元。事實証明,東亞地區是合作共贏、空間巨大的“藍海”,而不是競爭殘酷、市場擁擠的“紅海”。為落實建設21世紀海上絲路的倡儀,中國拿出了真金白銀。如:牽頭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設立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等。

其三,這是一條開放包容之路,惠及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明。這裡是充滿多樣性的區域,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合演進。絲綢之路經濟帶、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是全面開放的。習近平主席說:“我們要積極借鑒其他地區發展經驗,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一帶一路”沿線涵蓋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和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佔全球的63%和29%。習近平主席在上月舉行的北京APEC領導人會議上再次強調,我們有責任為本地區人民創造和實現亞太夢想。顯然,“一帶一路”與亞太夢想之間既有交集,又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我們的10+3媒體合作研討會已經開到了第七屆,收獲了喜人的成果,搭建起本區域最具廣泛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媒體交流平台。我們研討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拓展。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既要做10+3合作的見証者和記錄者,也要當好各國民眾心路聯通的開拓者和建設者——這是我們不敢忘懷的初心和擔當。每屆研討會都有一個不變的話題,那就是如何加強亞洲聲音,講好亞洲故事,為亞洲和平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這就要求我們各國主流媒體和新聞從業者強化大局觀和責任感,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的報道應該成為建設性的力量,而不是破壞性的力量。我們應當積極報道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和戰略融合點,客觀理性地報道分歧和爭端,著眼於減少誤判、擴大共識。期待大家在研討會上暢所欲言,交流思想,激發智慧,凝聚共識。

北京已進入隆冬時節。冬天帶給我們沉靜的思考,也蘊含著邁向春天的激情,讓我們一起思考、一道向往,攜手走向10+3合作的又一個春天!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