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張凱亮:把南極北極“搬”進課堂

李新玲

2014年12月31日07: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張凱亮:把南極北極“搬”進課堂

  在孩子們看來,張凱亮老師簡直就是個英雄:去過南極北極,隨“蛟龍號”在海上航行科考……

  上張老師的課也最有意思,照片上,企鵝就站在極地考察船旁邊﹔視頻裡,北極熊母子離張老師那麼近﹔“蛟龍號”看起來像個卡通版的大鯊魚……

  有著獨特經歷的張凱亮,是北京東城區匯文一小的科學教師,30歲出頭的他大學畢業后就在這所小學任教。

  今年秋季的開學典禮上,張凱亮拿出幾個彈球般大小的白色小球,學生們通過上面所做標記的扭曲的圖案,驚奇地發現,原來這是他們給張老師准備的網球般大小的泡沫球。泡沫球帶上了“蛟龍號”,“蛟龍號”下潛到5500米深海后,在海水的壓力下,泡沫球變小了。海水的壓力直觀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學生們設計的海水壓力測試實驗也順利完成。

  張凱亮2005年從首都師范大學生物系畢業,剛到匯文一小時負責學校“丁丁動物園”的工作,照顧鼴鼠、兔子、鸚鵡、鴿子,還有各種魚類。后來因為禽流感疫情,“動物園”被迫關閉。

  后來,在校長的支持下,張凱亮在樓頂上開辟了丁香氣象站、天象站,還在學校旁邊暫時空閑的拆遷地上,開辟了“丁香小菜園”,讓學生們親手參與春種秋收。

  作為匯文學校的一部分,匯文一小有上百年的歷史,走出了像賈蘭坡、王大珩這樣的大科學家,科技教育是學校的特色。1984年,匯文一小與國家海洋局建立了大手拉小手的合作關系,學校開始對學生進行極地科普知識教育。

  經過幾年的申請,2008年7月,身體指標合格的張凱亮被批准跟隨中國第三次北極科考隊遠赴北極考察。同他一起登上雪龍號的是孩子們的一系列問題:“北極熊有多大?”“科學家在北極都干什麼?”“雪龍號怎麼破冰?”

  在北極的75天裡,張凱亮與科考隊員一起行動。為了完整拍攝科考隊的科研活動,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科考隊員工作,他跟隨拍攝﹔科考隊員休息,他整理資料傳回學校。

  寫詳細的科考日志是張凱亮每天堅持的工作。科考團隊裡有各個專業的科研人員,張凱亮就學生們的問題,分別向專家咨詢,有時還錄制個人專訪視頻。

  6000多張照片、60個小時左右的視頻資料,4萬余字的科考日志,還有海星等北極生物標本,都是張凱亮在北極的收獲。

  回到學校后,除了給學生講見聞,張凱亮還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神奇的北極”,而且針對不同年級的孩子有不同的內容。比如,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他就講北極故事,把知識融入“南極紳士”、“極地老爺爺”等故事。對於中、高年級的學生,他就從錄制的資料中找出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剪接成視頻短片,啟發學生們提出問題並在其中找到答案。

  2009年,張凱亮又獲得了隨我國第26次南極科考隊奔赴南極的機會。這次科考讓他成為我國第一位到過地球兩極的小學教師。

  大風大浪裡的海上顛簸,暴風雪中的物資搶運……在遇到的很多危險狀況中,最可怕的是“融雪”。由於太陽照射強烈和地面升溫快,有時看上去平靜的雪面,其實下面已經融化。

  “有一次,我邁了一步,跌下去兩米多。”張凱亮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些后怕。

  張老師去了南極,孩子們都盼望每天得到南極的消息,學校就在每天中午安排一段“南極時間”,給孩子們播放張老師傳回的見聞。南極長城站與北京的時差達12個小時,張凱亮隻能每天在當地時間凌晨1時左右把整理好的材料發回學校。

  那年的12月31日,匯文一小全體師生與萬裡之外的南極長城站視頻連線,上起了遠程科學課。

  “當時信號不穩定,通話經常中斷。隻給學生們直播了雪山、科考船幾個鏡頭,但我知道,這些已足以打動他們,激發他們內心的科學理想。”張凱亮說,他就是想把大自然最直觀的東西記錄下來,傳遞給孩子們。

  在南極考察期間,他拍攝了1000多張珍貴的照片,記錄了40多個小時的視頻資料,收集了10多個地衣、岩石等標本,還通過博客記錄下大量考察資料和見聞。孩子們提了許多關於企鵝的問題,正好考察隊有專門的企鵝孵化問題研究項目,他請兩位科學家給孩子們作了專業講解。

  從南極回來后,張凱亮和學校老師一起編著的《奇妙的北極》、《走進南北極》成為校本教材並正式出版,撰寫的《神奇的北極》是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口袋書。

  2014年年初,在獲得了隨“蛟龍號”出海的機會后,張凱亮面向全校同學征集潛水研究實驗方案。實驗主題是測試海洋水下的壓力到底有多大。學生們設計了實驗方案,選取了不同的實驗材料:木頭,塑料制品,還有聖誕樹上經常挂的泡沫球。學生們測量了自己所選擇的材料的長度、體積,做了詳細記錄,並在實驗材料上做好標記。

  “可以說,我只是幫助他們完成了實驗。”張凱亮說,這個機會對自己和孩子們都非常寶貴。

  “在四年級上學期的科學課上,有一節專門講科學家的故事。但我覺得科學家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有誤區,所以總想讓學生不僅是讀文章,而是能真正知道科學家究竟是怎麼工作的,他們的數據是怎麼獲得的。”張凱亮一直認為,隻有最直觀的東西才能真正震撼學生的心靈。於是他把自己拍到的科學家工作的場面,通過視頻呈現在學生面前。

  在南極,一位女科學家在大風中採水樣,但是風太大了,瓶子拿不好,於是她干脆把手套摘掉,直接取水。在低溫下,手一會兒就沒了知覺﹔在北極的大風中,科研人員被吊在一個大籠子裡,放到大浪不斷的水面上,打撈之前放在水中的海水探測設備……

  “我就是想讓這些畫面留在學生們的記憶中,讓他們了解科學精神是什麼,一個數據獲得的背后究竟是怎樣的艱難。現在可能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但10年、20年后,他們選擇專業或者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是會有影響的。”張凱亮說,他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影響。前年,他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個已經上初中的學生從南極打來的。原來,這個學生隨中學同學參加了“探索神秘南極 關愛地球家園”南極極地考察活動,所做的極地蘚類研究課題也獲了獎。

  匯文一小在北京火車站附近,張凱亮家住北四環以外,他每天騎自行車幾十公裡上下班,鍛煉身體保持體能。學生們希望自己的老師能夠有一天在太空給他們講課,別人也覺得張凱亮應該尋找更多的科考機會。但張凱亮有自己的想法:“我就是喜歡孩子們,最想做的就是把在各種機會中獲得的資料整理好,給孩子們最適合的內容。”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