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主题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人民网关于“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报道的新闻主题意义多样化,主要集中在“菲方制造事端”这一主题上,占28.4%,其次比较集中的是“主权认知”(18.9%)、“菲方不容乐观”(16%)和中方示威(14.5%),然后是“批评警告”(10.9%),数量偏少的是“中方维护和平”(0.05%)、“国际干涉”(0.05%)。
从图2数据看来,人民网的报道主要倾向于将“黄岩岛对峙”事件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菲方,同时,向外宣告中国对于黄岩岛的主权。还对菲方的不利因素,例如菲方经济贸易在中国受阻、国际社会不支持菲方等进行报道,对中方的有利因素进行报道,以及从军事的角度进行报道向菲方示威。另外,报道中还有对菲方直接发出批评警告,凸显出中方维护和平的报道,直指国际力量干涉的报道。使用的是“打击对方,激励我方”的政策。
有记者将“黄岩岛对峙”事件的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本文的取样时间内,第一阶段(4月10日~4月16日)中方首次约见菲临时代办,事态趋缓,中国方面希望通过外交渠道低调解决此事;第二阶段(4月17日~4月23日)中方撤船,黄岩岛事件再“降温”,在该阶段,菲律宾方面企图将事件复杂化,将事件参与方扩大,外交部则先后八次表态,宣告主权;第三阶段(4月24日~4月29日)非律宾表现出高度矛盾性,摆出两面姿态。第四阶段(4月30日~5月9日)菲“动作”不断,中方做好各种准备,这一阶段进入对峙的高潮,事件未能平息反而暗涌,中方开始反击[2]。
从图3、4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对峙事件刚刚发生,报道的主要形式结构是“主要事件”,着眼于事件本身;新闻主题意义集中于主权认知和谴责菲方上,首先提出自己的立场。在第二阶段,“主要事件”“口语反应”“景况”的报道数量相差不多,此阶段的报道倾向于全方位的新闻呈现;对菲方的谴责更加频繁。在第三阶段,“评估”和“背景”加入到报道的主要形式结构中来;新闻主题意义也扩展开来,全方位的拉开舆论网。第四阶段,时间渐进,“主要事件”退居其次,“口语反应”、“景况”、“评估”成为报道的主要形式结构,报道主要为舆论战,一方面对菲律宾进行批评警告与责任归因,一方面强调主权归属,营造于菲方的不利因素涌现的氛围,同时,强调中国的行径是出于维护和平。时间越往后,新闻报道的形式结构和主题意义越是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