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2期

三国故事

李 彬

2014年01月07日12:4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若问上下五千年哪朝哪代最引人关注,估计不少人首先会想到三国。虽说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一脉文明序列中,三国时代似乎排不上号,但一代代老百姓心目中,最熟悉以及最喜欢的恐怕非其莫属。且不说刘关张三结义的传奇故事,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单刀会》《失空斩》,也不说《三国演义》的出神入化,更不提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绝唱,仅看千百年的流行习语中就有多少三国典故:

曲有误,周郎顾;既生瑜,何生亮;说曹操,曹操到;过五关,斩六将;单刀会;走麦城;空城计;千里走单骑;大意失荆州;挥泪斩马谡;身在曹营心在汉;子龙一身都是胆;青梅煮酒论英雄;赔了夫人又折兵;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火烧连营;水淹七军;乐不思蜀;望梅止渴;三顾茅庐;锦囊妙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个臭皮将,赛过诸葛亮;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记得小学时,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繁体字,竖排本,似懂非懂而兴味盎然,末尾眼见一个个英雄纷纷谢幕,禁不住悲从中来,望风追怀!后来看到一则轶事,不由心有戚戚:一生培养了16位院士的化学家、清华校友时钧先生,年少时也常在书包里藏着三国、水浒,一次与伙伴打赌,看谁能背出更多的小说回目,结果三国背完,又接着背水浒一百零八将及其别号。

在民间,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三国人物妇孺皆知,甚至东邻的日本、朝鲜等民众,也对三国情有独钟,据悉韩国总统朴槿惠心仪常山赵子龙。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播至今,尽管各路专家使尽解数,不同讲座各领风骚,但迄今最走红的看来还数三国。诸如出奇制胜的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以及义薄云天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反复无常的吕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均属人们常说常新、百听不厌的三国话题。即使在历代文人眼里,三国魏晋也同样别开生面,摇曳生姿,咏叹三国的诗章一直层出不穷,满目琳琅,寄慨良多,意味深长: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

…… ……

至于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千古之下依然令人神往。1927年鲁迅先生在广州,作过一篇有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五四诗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诗一般的论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里,不仅将魏晋视为先秦之后中国美学的又一高峰,而且开篇就用一组极尽铺排的文字称赞道: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在新闻界,毛泽东以曹操、孙权、袁绍等为例,同田家英、吴冷西讲“政治家办报”以及“多谋善断”的故事,一向为人津津乐道。一代报人、新闻教育家范敬宜,也常用成都武侯祠的那副有名对联,讲解新闻人的政治觉悟与社会责任: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说来怎不惊叹。历时不过一个甲子、人口只抵今天北京一半的三国时代,竟是如此英姿勃勃、诗意盎然、英雄辈出、神采飞扬,真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就拿魏武帝曹操来说,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无不非同凡响。盛唐诗人、官至宰相的“燕许大手笔”张说,在名作《邺都引》里赞叹:“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白日里统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华灯下又与骚人墨客谈玄论道——这等境界怎不令人倾慕。今人似对“八卦”乐此不疲,而记述魏晋人物倜傥风流的《世说新语》尽是耐人寻味的“八卦”,如“容止”开篇的一则曹操轶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魏氏春秋》曰:“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不足雄远国,使(美男子)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对曹操,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有不失全面公允的评价,毛泽东、郭沫若的好感更溢于言表。在戏剧《蔡文姬》里,郭沫若曾借屯田都尉董祀之口,盛赞曹操的雄才伟略:“他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使流离失所的农民又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发思古之幽情:“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他读《三国志》时,指斥某些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想想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等奇伟华章若非天地浩渺、人世苍茫的胸襟如何能够容得下。

20年前,一位大陆学者撰写的一套三国人物小丛书,风行宝岛台湾。2013年春,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作者修订后,又出版了大陆版,这就是四川大学方北辰教授的三国人物传记六种:《袁绍——庶出的盟主》《吕布——“无敌”的失败者》《刘备——“常败”的英雄》《曹丕——文豪天子》《孙权——半生明主》《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他在“北京增订版自序”里,谈到为什么选取这六人作传:

一是无人写……二是值得写,都是重量级人物不说,而且其活动涵盖三国各个时段,出身、个性、身份、行事等更是各具特色。袁绍、吕布,为酝酿阶段拉开三国序幕的割据群雄代表;刘备、孙权、曹丕,为正式阶段的开朝皇帝;而司马懿,则是衰落阶段终结三国竞争的先行者。有老有少,有南有北,有文有武,有优有劣,有高门贵胄,有草根平民,代表性非常广泛。通过他们,可以纵观三国风云的整体进程和千姿百态,行文走笔也充满愉悦之感。

承蒙北京大学新闻学院的编辑周丽锦女士美意,我在第一时间获赠一套新书并先睹为快。其时,适逢一年一度的答辩忙乱季节,这组比史书生动、比演义真切、比戏说靠谱的三国人物故事,带给我莫大的享受和愉悦。一次,应邀参加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答辩,于是随手带着“吕布”,坐在车上看了一路。到了地方,一看表还有十来分钟,于是又猫在墙角,把剩余部分看完,然后心满意足地走进答辩现场。如此难得的阅读感受,一方面固然在于三国的多彩多姿,另一方面也源于作者的生花妙笔。

方北辰教授,196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78年考上四川大学研究生,专攻魏晋南北朝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0年留校任教,曾任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作为史学大家缪钺先生的高足,方北辰教授不仅学问淹博,功力深厚,而且文笔灵动,挥洒自如,出色展现了史家的才、学、识,如其自序坦言:

三国之史变化多端,以其为镜更可以知兴替;三国之人竞争激烈,以其为镜更可以明得失。以三国之人贯穿三国之史,融合人镜、史镜于一体,从而鉴古知今,鉴彼知我,是本书写作的动机。精心选取史学的真实素材,放手运用文学的生动笔法,二者有机结合、有趣结合,则是本书写作的原则。真实严谨,但又不像学术著作那样艰深枯涩;生动灵转,但又不像戏说文字那样虚假无根。摆脱繁琐考证,拒绝随意穿越,追求简洁、流畅、温润、机趣,雅与俗共赏,老中青咸宜。品质究竟如何,展卷即可感知。

的确,我从他的字里行间,领略了三国时代的历史风云,感受了有滋有味的历史知识与一觞一咏的思想启发,也体味了怡情养性的美感享受。这一切既不同于正史的高头讲章,又不同于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传奇演义,更有别于游说无根、随意穿越的流行读物。他的叙事言必有据、步步为营,同时鲜活生动、娓娓道来,他以自己的功力与笔力表明:历史不可戏说,历史也不必戏说。因为,真实的历史原是如此有声有色、五彩缤纷,远远超出任何虚构或戏说,正如拿破仑说的:可有哪部作品,比得上我的精彩人生。以《吕布——“无敌”的失败者》为例,开篇“并州猛士”一上来,既举重若轻地交代了三国故事的时代舞台,又引人入胜地勾勒了吕布的生长环境:

原来这九原县乃塞上要冲,秦汉以来屡受匈奴、鲜卑等大漠游牧民族铁骑的侵扰。当地居民必须在挥锄扶犁的同时,持刀引弓以自卫,方能生存下来。故而民风强悍,崇尚武力。吕布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之后武艺高强,膂力过人,驰马如飞,箭不虚发。他惯使一杆寒光闪闪的百炼长矛,对阵之时上下翻飞,神出鬼没,所向无敌。时人因为他酷似西汉的“飞将军”李广,所以称他为“飞将”。[1]2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取胜,夏侯惇拔矢啖睛”,看后触目惊心,令人印象深刻。当时,曹操一方的夏侯惇与吕布一方的高顺马上交手,捉对厮杀,不料吕布一员军将,“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入口中啖之。”正是这个夏侯惇,一次被吕布与陈宫设计,成了人质,而劫持者表面说是谋财,其实是想赚取夏侯惇镇守的兖州城池。下面就是方北辰教授对此次人质危机的叙述:

荀彧得到紧急报告,觉得伪降者敢于下这么大的赌注,能够作如此周密的计划,其目的恐怕不只是为一点金银珠宝。换言之,夏侯惇的性命,不答应暴徒的条件有危险,答应了未必就安全。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了前来报告的将军韩浩,韩浩也有同感。于是荀彧委派韩浩回营,全权处理此事。

韩浩,字元嗣,乃河内郡人氏。其人有勇有谋,办事果断,现今在夏侯惇手下当副将。他在飞马疾驰回营的途中,已经想好对策。

本来东汉一朝,劫持人质以求勒索财物的事件一度频繁发生。后来为了刹住此风,官方对于劫持人质事件的处置办法作出明文规定,那就是一旦发现,官方必须组织兵力立即攻击劫持者将其杀死,不能顾及人质而手软,也不准同劫持者谈判条件。开始可能会有人质死亡,但是此后必定再无人敢劫持人质,这确实是我们老祖宗想出来的极端而有效的办法。……此番韩浩决心运用朝廷早年的成规来处置,因为他断定:劫持者既然爱财,那就决不想死。

他回转军营,立即召集各队指挥官,要他们各自整顿队伍,呆在营中不准乱动。然后带领自己的两百健儿,全副武装赶到夏侯惇的大帐,将其团团围住,他走上前去对着劫持者大声骂道:“尔等胆大,竟敢劫持主将,还想活命么!我受命镇压暴徒,决不会放过尔等!”接着他又流着眼泪对夏侯惇说道:“将军,为了国法,只好对不住您了!”说完,他刷的一声拔出佩刀,向身旁的健儿们一挥,厉声喝令道:“上!”

伪降的劫持者,根本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结果,奖赏可以不要,妻室儿女也可以不要,自己的性命绝对不能丢!他们不约而同地丢下武器,双腿下跪如捣蒜一般连连叩头告饶。韩浩命令把他们全部押出去斩首,救出夏侯惇,一场风险至此完全消除。[1]83-84

真是惊心动魄,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出人意表。如此绘声绘色的叙事已让读者爱不释手,而更别开生面的还在于书中对一系列历史背景与历史知识的生动解说,特别是对历史经验与人世沧桑所作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读来每每感到豁然开朗,恰似偶入奇山,不觉满载而归。这里不妨谈点三国故事的“宏大叙事”。

算起来,笔者从初次接触三国,到现在已快半个世纪了,《三国演义》也读了差不多二三十遍吧。如今越发体味三国故事的元气淋漓,悲凉慷慨,觉得只要心胸开阔,也不难感悟其间的为人处世之道与治国理政之机。以《三国演义》开场白为例,“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所以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深究起来恐怕也在于其中有大道存焉。如果说分久必合是治世,那么合久必分则为乱世,而治乱兴亡不仅构成中国历史的绵远主题,而且也属于人类世界的第一命题。撇开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天下之事或者中国人说的“世道”,归根结底无非哲学家赵汀阳概括的“治乱”二字:“无论一种制度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是美德主导的还是权力主导的,只要能够形成治世就是好制度。”[2]方北辰教授也写道:

纵观中国历史,合,毕竟是顺乎民心的主潮流。因为合就是统一,分就是分裂。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分裂就意味着战争、饥饿、灾荒、流亡等等悲惨遭际。只有在统一的政局之下,民众才有可能过上稍微安定舒心一点的日子。[3]189-190

治乱兴亡的哲理说起来貌似幽深玄奥,其实再简单不过、再普通不过了,用鲁迅先生的话说,人们一要生存,二要发展。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平头百姓愿意身处弹雨横飞、硝烟弥漫的乱世,也没有哪个普通人家不祈盼“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太平世道,就像中国古代发蒙读物《千家诗》第一首展现的意境: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方北辰教授说得好:“自古以来,在社会大动乱大崩溃面前人人就平等了。不管你是天潢贵胄、公子王孙,还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都要经受苦难的煎熬。”[3]3仅以梁朝侯景之乱为例,《资治通鉴》的记述何等触目惊心:

时江南连年旱蝗,江、扬尤甚,百姓流亡,相与入山谷、江湖,采草根、木叶、菱芡而食之,所在皆尽,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衣罗绮,怀珠玉,俯伏床帷,待命听终。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因此,中国人向往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也仿佛成为千万里寻常人家共同憧憬的寻常梦想,从先秦的诗三百篇到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从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到东方的阿凡提,从陕北的信天游到北美的红河谷,人民心中无不萦绕着相似的梦想。若觉这个梦想太俗,那么不妨想想当下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叙利亚的老百姓或“9·11”“3·14”“7·5”中的罹难者,“宁为太平犬,无为乱离人”对他们恐怕都属于奢望了。也许,正因如此,刚刚经历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三国乱世、八王之乱、南渡丧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才幻想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张承志在为《金卷银卷阿凡提》一书所作的序里,独具慧眼地指出阿凡提故事的深意——和平,并寄托了同样看似寻常而奇崛的情怀:

阿凡提的内容无所不包,人称它是笑话版的百科全书。但在它的叙述里,几乎没有涉及战争。

也许这才是一个被人忽略的现象。确实,绿洲里那些连自己都没觉察的、平静慵懒的日子,须知就是亲爱的和平。阿凡提正微笑着在那里骑驴漫步,其实是在向我们暗示。

推开窗子就一拥而入的空气一般的和平,仿佛晴天里淋不湿甜瓜秧子的雨水,只渗入了人的心田。有谁特意去留意每天的空气呢?所以没人想过他们不意获得了和平。

学会欣赏阿凡提也是一件美事,读多了他的笑话,会弄懂人民的话语和生活方式,能明白一个个从毛驴上瞥来的眼神。[4]

三国并非只是杀伐攻取,亦非只有阴谋诡计,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活灵活现的人物、千古流传的格言,特别是分久必合、三国归一的结局,无往而不利地昭示着一个天下大道:治则安,乱则亡。至于治乱兴亡之道,不在以暴易暴,而在世道人心,包括玄德、孔明为化身的仁义礼智信,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向以盛唐为高峰,而终结盛唐的安史之乱爆发后,诗圣杜甫家破人亡,颠沛流离,辗转沦落巴山蜀水。当他徘徊在武侯祠前,面对千古贤相,怅望天下兴亡,禁不住写下了代代传诵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9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其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至今。这首名曲的歌词出自明人杨慎的一首《临江仙》,用于《三国演义》开篇处,其中同样寄寓着治乱兴亡的无限感喟与满怀怅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北辰.吕布——“无敌”的失败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赵汀阳.环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4.

[3]方北辰.司马懿——谁结束了三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张承志.常识的求知:张承志学术散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322-323.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