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本网原创

中国传媒大学等6校结成联盟 发起“彩虹计划”

2014年01月17日15:4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教育部体卫司副司长发言

与会领导和专家和联盟校师生合影

潞河中学校长发言

人民网1月17日电 (记者 燕帅)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潞河中学倡导发起的“彩虹计划---促均衡、跨学段美育六校联盟”,16日在北京通州区潞河中学正式启动。

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潞河中学、西集中学、史家小学通州分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等6所不同学段、不同特点的学校,作为“彩虹计划”实施的先行试点,共同构建“促均衡、跨学段美育六校联盟”。来自上述六所盟校的师生和教育专家、作家、学者及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共话美育之魂,共议教育之真。

该计划发起人认为,在社会伦理道德深陷危机、校园极端事件频发、学生人格问题频现的当下,引领学生正价值的精神向度,关照其人文素养,重塑青少年学子对真、善、美的认知理解和悦纳,在普遍知识超载而心灵匮乏的应试教育语境下大力弘扬美育,将其作为实现教育本真使命的现实路径,是必要而又迫切的。“彩虹计划---促均衡、跨学段美育六校联盟”意在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如何在青少年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将真、善、美的价值向往注入其灵魂深处,营造心灵绿洲,实现文化育人、美学化人的教育使命;

第二,如何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均衡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艺术教育资源,均衡北京地区东西部之间、城郊之间的美育资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优质艺术教育,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个体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 如何将高校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引进基础教育领域,有效推进美育在中、小学校园以及社会的普及进程,发挥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品质提升和文化正能量传播中的强大功能和独特魅力。

“彩虹计划---促均衡、跨学段美育六校联盟”紧紧围绕大、中、小学生的价值向度,通过校园系列艺术讲座活动、艺术实践指导、对话交流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非判断能力以及感受高尚美好的能力。该计划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一是“走进艺术,升华心灵”系列主题讲座活动。包括“音乐的灵魂之声”、“影视的审美之旅”、“戏剧的精神之维”、“动画的灵性之光”、“摄影的意境之思”、“舞蹈的灵韵之美”、“美术的沉思之路”、“欧美的通识教育之风”等讲座。通过系列讲座等活动,将中国传媒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引入联盟中小学,让中小学师生领略各门类艺术的审美规律及大师风采,由此加深对真、善、美的体验与悦纳,成就“人格健全、心灵美好、天性澄明”的一代栋梁之才。

二是 “走进校园、携手前行”的师资集训和艺术实践指导活动。根据需求,由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中小学盟校师资、文化艺术社团、校园广播电视台提供专题培训、智力支持和帮扶指导,使师生对审美教育有所领悟,同时提升中小学广播电视台的媒介素养和艺术水准。

三是“走进彼此,共话人生”系列艺术对话与交流活动。包括中小学师生走进大学校园系列活动、六所盟校师生的交流活动,旨在为六所盟校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彼此提供鲜活的办学诉求,解决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在人才培养中的脱节现象,从深度意义上实现跨学校、跨学段的办学互动。

该项目指导,参会的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领导在发言中指出:这个项目深入到了农村学校,促进教育公平。它打通大中小学,用活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将有识之士团结起来,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提供优质资源,体现了教育界对青少年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改革创新意识。同时,一些文化界同仁也都参与进来关注学校美育工作,体现了统筹和整合的改革理念,即统筹和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成长。彩虹计划---美育六校联盟是一个不拘一格的很好的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它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此后,北京市通州区教委相关领导表达了对此类项目优质美育教育资源渴求和感谢。盟校代表史家小学通州分校李文凤校长和潞河文学社小作家杜若南等纷纷发言谈及对于美育和该项目的切身感受。

《诗刊》副总编、作家冯秋子,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中传硕导阚兆江等到场专家学者也对该项目寄以厚望,认为该项目是推动教育、美育的重大人生课题,体现了办学的眼光、胆识、勇气和担当,彩虹计划的实施对当下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紧迫感,开了一个好头。

应盟校之邀,教育部体卫艺司相关领导和区教委领导向盟校中小学师生颁发了首批“彩虹特约记者”和“彩虹特邀作家”聘书,并赠送符号性纪念品录音笔、鹅毛笔。

“彩虹计划---促均衡、跨学段美育六校联盟”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戏剧影视学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务处张育华处长和潞河中学徐华校长共同倡导发起,旨在强化、拓展学校的文化育人、美学化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为社会精神价值的正向度发展、社会文化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燕帅)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