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写票。
张冠李戴票。
华西都市报:影院看电影的朋友或多或少都遇到这样的情况,拿到一张莫名其妙的手写票;明明看的是电影A,票面上却写着电影B的名字;单位组织集体观影却没有拿到电影票,进去随便坐,反正不耽误你看电影……但你知道吗,你很可能是遇到了“偷票房”。
你花钱得到电影票,影院拿到钱却不再纳税,不再与片方分账。你也许会觉得这和自己毫不相干,但如果没有资金回收,片方没钱继续拍电影,你们也没得看了。
在新春来临之前,1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务系统使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提出了严格完善影院票务软件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票务软件产品市场应用管理,严格规范影院经营行为,大力加强行业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等多项要求。此举堪称电影局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针对净化电影市场的“重拳出击”,也有人将该《通知》称之为国家整顿影市乱象的“打虎令”。
打虎
“五步拳”严打,绝不含糊
刚出台的《通知》直接锁定和打击的目标就是那些偷票房的无良院线和影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接受某网站采访时说,这次“严打”绝对不含糊。电影局推出了五重“组合拳”,意在和电影市场违规行为全面宣战:一、严控售票软件漏洞,不合格不能备案;二、严禁影院篡改系统,不时抽查定期复查;三、让电影票更规范,严惩盗版行为;四、大力加强行业监管,发挥全国票房监察公司作用;五、严惩违规行为,轻者警告重者摘牌。
华西都市报记者昨日也仔细阅读了《通知》全文,发现国家相关部门这次的确是痛下决心,意欲斩断那些偷票房的“黑手”。
虎患
业内潜规则,有人钻空子
偷票房的现象如虎患一般愈演愈烈,这是如何形成的?说起偷票房的成因,不得不首先回顾下其劣迹斑斑的“历史”。
2010年12月,网友曝光在石家庄某影院购买《大笑江湖》的票,工作人员却从柜筒中拿出《赵氏孤儿》的票给他。这是“偷票房”首次露出冰山一角。短短几年时间,不断有影迷和媒体曝光了影院偷票房的事情。去年4月,有网友再度曝出:四川某影院“偷票房”,“我来看《毒战》,电影院的工作人员给我的是《厨子戏子痞子》。”
每部商业大片放映之时,发行方都会雇佣数百人的监票员(也叫监片员)团队,在全国各地监督电影在影院排片,销售情况和上座情况,目的就是防止影院“偷”、“挪”票房。监控如此严密,偷票房为何还屡禁不止?电影局副局长毛羽介绍,这种行业潜规则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影院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也因为监管有漏洞,技术规范跟不上,导致有人钻空子。“有的影院投资人都不知道放电影还要和发行方分账。从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电影就有着票房偷漏瞒报的现象。”
新规解读
5月1日前影院要完成系统升级
《通知》还规定了新标准、新规范贯彻执行的具体时间表。2014年5月1日之前,各票务软件商要按新的规范完成新软件的升级开发、检测和备案。5月1日后,不符合新标准的票务软件不得销售进入市场。而在5月1日前,电影资金办的国家计算机售票系统数据接受平台也要完成升级,要能接受新软件报送的数据。2014年10月1日前,所有经营性质的院线内影院要完成票务软件升级,否则将不得从事电影放映经营。
连线本地
成都院线:重灾区在三四线城市
偷票房的现象发生在影院,对此不少院线从业者也感到很无奈,成都某院线负责人魏先生说:“偷票房的重灾区很多是三四线城市的影院,他们想不通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挣的钱还要分给电影发行方,加之边远地区监管不力,于是就铤而走险偷票房。”(记者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