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这样计算1+2+……+100(左图)。他把“看太阳”写成了“看犬阳”(右图)。
周玮与家人合影。
体检完之后周玮吃早餐。
周玮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算题。
周玮平时除了计算最喜欢看太阳。
记者跟随采访3天 与周玮面对面交流
人物·世相
很难去评判,周玮的出现是生活的奇迹还是悲剧。
就在几年前,他还被诊断为“中度智障”,常年在家不出门,在外人看来,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在2013年中国农历年的岁末,人们关注到了生活在山西农村的这个“算术天才”,在《最强大脑》的节目中,他把16位数,进行了14次开方。
随后而至的生活,可能是周玮23年来,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在周玮这些年的求医和求学的经历中,记者看到的是一个别样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周润莲应该是最了解儿子周玮的人,她认为儿子不是“智障”,并对这一想法深信不疑。23年来,她带着周玮四处求医,还千里迢迢自费从山西农村上京参加《走进科学》的节目,这些所有外界看来的“折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证明自己的判断。
六个月时被枕头“吓傻”
然而,事与愿违,一次次的证明,又一次次的以“打击”收场。特别是2009年参加完央视《走进科学》节目,周玮被判定为中度智障,周润莲全家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那以后,她就开始排斥媒体。当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组找到她家时,她一口回绝。
周玮犯病是因为六个多月时,被枕头砸到受了惊吓。从那以后,周润莲发现周玮有些异样,各方面反应都不如以前。“他坐在那里,脖子好像承受不住脑袋,总是点头。身子也坐不稳,往前倾斜”。
为求医欠大笔外债
为了看好周玮的怪病,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但病情没有好转,最后只好背着周玮上路求医。
他们先后去了四家医院,一路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走到了北京。“每次给出的诊断的结果都不一样”。最先去的五台县医院,认为周玮属于“佝偻病”;太原儿童医院认为这是“脑瘫”;山西省儿童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是“低血糖”。
周润莲记得,当时治疗低血糖的药很贵,为了给周玮治病,让家中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最后家里只能举债度日。据她所说,现在还欠着一二十万元外债。
有些记忆已经模糊,但周润莲还记得1993年冬天,她带着周玮从北京求医回来的场景。那时候,她家还住在五台县东雷乡长畛村。山沟里有一段路根本没法走车。回家的路又远又长,她只能背着两岁多的周玮摸着黑一步步走回家。
那时将近年关,别人家都是热热闹闹准备过年,他们家中却是冷火清烟,连一点年货都没准备。
走出山沟是一次错误
在北京协和医院,给周玮的病情带来了一线转机。北京协和医院的诊断结果是:顽固性低血糖。
周润莲说,在协和医院周玮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当时一位叫丁国芳的医生,非常同情他们。每一项检查,都亲自带着他们去。“最后,也没有开任何药,建议周玮吃几块钱一斤的玉米淀粉”。2013年,周润莲专程带着周玮去回访这位医生,可惜没有碰上。
周玮在吃了半年的玉米淀粉后,低血糖就奇迹般地好了。
就这样算是风平浪静地到了周玮读小学二年级。为了养活四个孩子,周润莲决定迁到离市区更近的台城镇古城村生活。
然而,这是至今为止,让周润莲看来最为愧疚的“错误”决定。据周润莲描述,周玮在搬到古城村后,性情大变。在新的地方,周玮受到同龄孩子的嘲弄,之前还活泼开朗,慢慢就变得不说话了。
几次求学受挫
但周玮越来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计算能力,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计算器”。
小学五年级时,因为周玮在学习上的严重偏科,他不得不退学,由于没有学籍和毕业成绩,当地的初中也拒绝了他的入学请求。
后来,周润莲和丈夫费劲找了些关系,让周玮作为旁听生走进了初中的课堂。但老师从来不批改他的作业。“他多么渴望老师能看一眼他的作业,哪怕只是在上面写一个日期也好”。
有一天,周玮再也不上学了,他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给爸爸妈妈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想死”“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了”。
那以后,他再也不出门,每天在家中小便利店帮忙。拿着计算器,按来按去。在最炎热的夏天,他还会跑到外面看太阳,晒得全身都是汗,他也是一动不动。
虽然,对周玮的计算能力外界还有质疑。但在五台县政府的官方网站首页上,记者看到首条推介的是题为“五台县出了个震惊华夏的数学天才周玮”的新闻。
周玮也开始喜欢和人交谈,这也许是23年来,周玮最幸福的时刻。
专家表示:
周玮是心算不是背诵
对研究数学意义不大
对于周玮的计算能力,首先扛起怀疑“大旗”的是方舟子。他在自己的微博上写到:“16位数字开14次方取整数结果是很简单的,记下就行。”
1月2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俊秀楼一间办公室内,专家列出许多乘、除、开方、次方等数学运算题。记者看到,在每一张A4纸上正反两面各有一道题,随机挑选出一些让周玮当场作答。经过五个小时的随机测试,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和自然科学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徐振礼告诉记者:“周玮心算能力很强,但还达不到世界顶尖水平。”
“还不能说周玮是数学天才”
周玮的计算能力也引起了数学界的关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老教授陈家鼎向记者表示,周玮即便是背诵,但这也并不简单。他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其实人的心算能力在退化,“因为有了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后,人的能力不往这方面发展”。
据他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经出现过对速算的崇拜,当时还诞生了很多速算大师,全国每年都有很多速算比赛。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对速算法的学习和推广可以培养超级智能。
“人们发明工具,把人脑从这些琐碎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是为了做一些更有意义的思考。”虽然周玮引起了数学界的注意,但陈家鼎说,大家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件震动数学界的事。他认为,“周玮的价值在对研究人脑方面有意义,但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意义不大”。
周玮是数学天才,陈家鼎并不认可。
将进行语言矫正治疗
在1月23日上午的语言测试中,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巧云表示,会努力为周玮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
刘巧云表示,像周玮这样有语言障碍的中国孩子目前已超过3000万。很多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活在绝望和自卑中。
(对话周玮)
这是周玮第一次到上海,在与记者交谈中,他流露出无比的新奇,一直说想在上海到处逛一逛。不过,在上海整整两天的行程已经被排得满满当当:体检、语言矫正、计算能力监测、脑部核磁扫描。就在12月22日到达的当晚,还做了手印和血液的采集。一直是有求必应、“好脾气”的周玮第一次说“不用了吧”,婉言拒绝了电视台当晚的节目录制。
1月22日晚上 9:56
1月22日一早,周玮和他妈妈、二姐、弟弟一行四人就从现住的山西忻州市台城镇古城村出发了。这次前往上海,是应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Bio-X研究院的邀请,将对周玮的数学能力做进一步的认识。
记者:周玮,你好!
周玮:(没有时间间隔,他身体自然倾斜过来,欣喜、腼腆、友好地笑。)
记者:你今天从老家到上海,说你吃了晕车药睡了一天,现在累不累(他有晕车的毛病,每次都吐得很厉害)?
周玮:(反应不快也不慢)累。
记者:不过你今天睡了一天,晚上还能睡着吗?
周玮:(反应不慢,但语速较慢,讲的话有时间间隔。)睡……得……嗯(意思是:睡得着)。
记者:我这里有一个幼儿园大班小朋友给你出几道算术题,你想做吗?
周玮:(没有回答,但他眼前突然一亮,丝毫没犹豫地接过出题纸。)
(第一道题:7×8×3×9×4×6×5 周玮做题时习惯性一笔一画先给算式打上“=”号。几秒钟后,他慢慢写下答案181440。)
记者:做好了么?
周玮:看……看(指着第一道题的答案,声音很小。意思是让记者拿计算器核对一下)。
(继续做第二道题:8÷7×3+10-8×7÷8。因为小朋友没学打括号,周玮表示没有问题,不到10秒,他的答案就写出来了6■。接着做第三道题:78×56×23×12×35。这道题花了20秒左右,周玮写出20354880。)
记者:这个答案好像不对?
周玮:(周玮又重新算了一遍,他划掉先前的答案,在下面写上42194880。)
记者:这次对了,你好厉害。可是刚才问题出在哪里?
周玮:(他指着78)最后……错了(意思是:最后一步乘到78算错了)。
1月23日下午 1:45
走在华东师范校园内,不少学生和老师都认出了他来。一位大学老师主动过来跟他讲话,还有工作人员要跟他合影。这足以让周玮乐开了怀,一路上,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心情跟午后的阳光一样灿烂。
谁又能说,周玮的回答并非“疯言疯语”而是充满哲理?
记者:你喜欢现在人家老是用镜头对着你,走在路上老被人认出来吗?
周玮:(开心地笑着说)喜欢。
记者:平时你除了算题,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
周玮:看……太……阳。(记者没听清楚,请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来,他想了一会,一笔一画写下了“看犬阳”。)
记者:你是说喜欢看太阳?
周玮:是……
记者:为什么喜欢看太阳?
周玮:它……热。(意思是:它很热。)
记者:那你是不是也喜欢看很强的灯光?或者喜欢看火?
周玮:不……喜……欢。
记者:为什么呢?
周玮:(说着有些费劲。)外面……放……不热。(意思是:灯和火放在室外,就显现不出来有多亮多热了。)
记者:你盯着太阳看,不刺眼么?
周玮:不……
记者:听说你算题玩坏了很多计算器,现在还玩么?
周玮:不……玩。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玩了?
周玮:(想了很久,没回答。)
记者:我是想问,你不玩计算器有多久了?
周玮:三……四年。
记者:为什么不玩了?
周玮:算……不……出。(意思是:他想验证的算术题已经超出了普通计算器的计算范围,所以对他来说没有用了。)
记者:平时除了算题、看太阳,还有别的爱好没?比如看书、看电视、玩电脑、看电影什么的?
周玮:没……有。
记者:你在去《最强大脑》做节目之前,知道哪些地方?
周玮:北京……太原……四川。
记者:知道广州么?
周玮:不知道。
记者:你怎么知道四川?
周玮:家乡……有……四川……人。(意思是:他的老家有很多四川人在那边务工。)
记者:那你知道汶川地震吗?
周玮:知……道。
记者:你是怎么知道的?
周玮:听……别人……讲。
记者:那你会再去看电视仔细了解地震的具体情况么?
周玮:不……
记者:我可以再请你算一道题吗?
周玮:好。
(记者列出从1+2+3+……+98+99+100,不到5秒钟,周玮就写出答案5050。)
记者:你是怎么算的,能告诉我计算方法么?
周玮:[在题目的下方认认真真地写上(1+100)×100/2=5050,然后指着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仔细地说]这个……加上……这个……这样。
记者:这是数学书上讲述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首项+尾项)×项数/2,你学过么?
周玮:(不回答这个问题,只是不厌其烦地向记者解说)这个……加上……这个。
记者:那你在计算2的80次方时,是怎么算的?
周玮:2……乘以……80次。
记者:每次都是一个一个乘的么?
周玮:是……
记者:这样好像很麻烦,还有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比如,记下2的10次方是1024,然后算1024的8次方?
周玮:不算……难。我……一个个……乘……80次。(意思是:每次乘以2算起来更简单一些。)
从1月23日下午2时到晚上7时,在几平方米的测试室内,五个小时周玮连一口水都没有喝。测试的题目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测试,主要是想探寻他计算的极限。
在测试之前,老师们让他先“交底”,究竟能算到哪一个程度。周玮写下,11能算到5次方,14能算到5次方,19能算到4次方……
事实上,周玮对自己能力的估计还相当保守。在当天的测试中,周玮几乎全面突破了自己刚才“交底”。随着题目难度的提升,周玮的思考和解题时间也随之加长,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究竟他的极限在哪里,还没最后结果。
记者:感觉怎么样?
周玮:还……好。
记者:是你自己要求不做的还是老师让你不做了?
周玮:我……不做。
记者:为什么?
周玮:饿……了。
记者:不饿还能做下去么?
周玮:能……
1月24日上午 9:30
就在一周前,周玮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脑部核磁扫描的结果是:进行复杂计算时,周玮的大脑有异常人表现。做复杂计算时,人脑部顶叶做心算的脑区(IPS的脑区)应该亮,但周玮不是这样。1月24日上午,周玮还将再次进行更加系统的脑部核磁扫描。
周玮并不知道这些实验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也并不知道该怎么辩解外界对他的争议,他只是沉浸在自己计算的世界里。现在,他也开始思考生活。
记者: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
周玮:算……题。
记者:你是说自己给自己出题做?
周玮:是。
记者:题目会记录下来么?
周玮:不……记。
记者:那刚才我没跟你说话时,你正在做什么题,能告诉我么?
周玮:(他更习惯写数字,而不是说数字。他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刚在脑子里完成的计算:864×468)算……这。
记者:我看你算题的时候,无论外界多么嘈杂,是不是都不会干扰你?
周玮:是……
记者:什么情况会干扰你做题?
周玮:高……音。(意思是:音调很高的刺耳的声音。)
记者:你做题也不会百分之百正确,有时也会做错,做错的时候难过么?
周玮:不……难过。算……错了……会……算对。(意思是:多算错几次,才会算对。失败是成功之母。)
记者:我知道你非常在意外界对你的看法,但现在外面有很多人佩服你、喜欢你,但也有人怀疑你的计算能力,说你是背下来的,你怎么想的?
周玮:(没回答,脸上表情从着急变得失落。)
记者:你怎么证明自己?
周玮:我……算……他们……看。
记者:你现在想不想把语言学好,这样就和大家一样顺利表达自己?
周玮:想……
记者:将来你说话恢复正常了,你最想做什么?
周玮:不……知道。
记者:你想学计算机么?
周玮:想。
记者:你打算学计算机构造,还是学计算机程序,还是拿来上网?
周玮:算……题。
记者:除了算题,还想拿计算机做什么?
周玮:不……做……其他。
记者:你还想读书吗?
周玮:不……想。
记者:你将来能自立了,会离开父母,也会结婚生子,你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吗?
周玮:不……想。
记者:我知道,你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父母养育你非常不容易,你有没有想过赚钱?
周玮:想……
记者:想过怎么赚?
周玮:参加……国际……比赛。
记者:生活中,你最感谢谁?
周玮:家……人,还……有,全……中国……人。
记者:为什么要感谢全中国人?
周玮:他们……支持……我。
记者:你有朋友吗?
周玮:没……有(表情很落寞)。
记者:你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吗?
周玮:喜……欢。
记者:那你为什么平时总是一个人独处,不爱和别人打交道?
周玮:(沉默)。
记者:你今年23岁了,有喜欢的女孩子么?
周玮:有……(眼中泛出羞涩)
记者:你向她表白过吗?
周玮:我……知道,她……不……知道。(他没有勇气表白,心中暗恋)。
记者:你要勇敢一点。
周玮:(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