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1期

智慧的无限释放 学术的至高境界

——专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

雷小毅?

2014年02月12日15:11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编者按: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于1908年,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专业教育的高等学府,素有“公立常春藤名校”的美誉,是公立学校里面的翘楚,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声名卓著,被誉为“美国记者的摇篮”,成立至今,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和大众传媒的博士、华人学者,他注重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既能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又能在当今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媒体发展的趋势下,从理念和实践上阐述美国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分析科学性管理媒体,探索新媒体的经营模式,并先后在中国十余家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大学讲课,学术造诣颇深,他就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堂纳德?W?雷诺玆新闻研究院科研副主任孙志刚博士。作为在美国著名新闻学院从事研究的华人学者,孙博士对美国媒体和受众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依据其调查数据和结果,探讨、揭示和展望未来媒体发展的特点、动向和规律。近期,本刊有幸邀请到孙博士做客我刊“前沿访谈”栏目,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国际传媒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精神。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孙主任,您好,欢迎您做客《今传媒》!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发祥地,是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领头羊,您可否谈谈美国的新闻教育理念?

孙主任:你好,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美国新闻教育理念具有“动手实践”和“与时俱进”两大显著特点。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作为美国早期新闻工作者、新闻教育家和密苏里新闻学院首任院长的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密苏里新闻学院以其“密苏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闻名于全球新闻与大众传媒界。它坚持将新闻教育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在新闻学院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和网站动手实践,其作品多半由拥有实际媒体经验的老师评判,和在媒体上发表。同时,学院还在华盛顿和纽约等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际新闻报道。这样,学生既能获得在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等方面的第一手经验,还能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感受、领悟和培养对新闻职业的认识、感情、和职业追求。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和媒介融合普及的今天,美国高校的新闻教育在密切关注新技术与媒体发展需求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修正和改变教学理念,增加与新媒体和数字新闻有关的课程和专业。比如,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要,纽约大学新闻系与计算机科学系于2012年联手,增加了包括“计算机知识管理”、“媒体技术”和“数据新闻与调查新闻报道”在内的六门“计算机与数字新闻”方面的课程。从2014年开始,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新闻传播学院将多年来为期两年的硕士学位课程压缩为九个月,并建立“数字化媒介融合新闻编辑部”,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多媒体报道方面的动手能力。

同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起增加了本科和硕士的“媒介融合”专业。同年,它把原先的“报纸新闻”(Newspaper Journalism)专业改名为“报纸与数字新闻”(Newspaper & Digital Journalism)专业。从2010年秋季起,它将传统的六个专业拓展成三十多个“兴趣领域”(interest areas),帮助学生细化他们所需学习的具体课程。从2013 年秋季开始,学院要求全院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体现“移动优先”(mobile first)的理念。它还准备在2014年秋季开设“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等课程。

记者:依您对中国新闻教育的了解,您认为可否将美国这种理念引用到中国的新闻教育实践当中?

孙主任: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媒体体制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但美国的新闻教育理念对中国新闻教育实践的确有切实可行的借鉴之处。

首先,中国的新闻与传媒学院也应该尽可能地与时俱进,不仅需要在课程安排、教师力量配备和软硬件投资等方面根据新媒体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应该在理念上认识培养新型新闻人才的重要性。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需要重新思考媒体与技术的关系、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和媒体与广告主的关系。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每次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变化都是与理念上的转变分不开的。

其次,中国的新闻与传媒学院应该加强联结媒体产业。正是因为新闻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服务性,所以,新闻专业教育与媒体产业有着自然的联系。同时,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媒体产业每天面临许多困惑、疑虑、问题和挑战。他们比以往更需要新闻与传媒学术力量的参与和投入。因此,新闻与传媒学院不仅需要了解媒体产业的具体需求,而且还应该身体力行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和提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在联结媒体产业的过程中,新闻与传媒学院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理念和实践中的不足,从而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安排和人员配备等因素。

记者:您曾提出:新媒体时代受众坐上了驾驶员的位置,请您结合实例谈谈受众具有这种高度自主性后对媒体有何影响?

孙主任: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里,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大多是单向的。在决定每天应该刊登和播放的内容方面,媒体拥有统治权。今天,这种传受关系已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和多向的。在内容和传播渠道的选择方面,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同时,通过网络和各种数字平台,受众可以直接和即时地与新闻工作者互动,不仅向新闻从业人员反映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看法、要求和期望,而且表达自己的知情权。

谷歌的商业模式以搜索信息为主;脸书的商业模式是社交为主。它们的做法符合人类需要搜索信息和社交的特点,从而深受公众的喜爱。在现实中,这些技术公司和社交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化和社交属性是传统媒体的受众转向新媒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以2013年1月起不再发行印刷版的美国《新闻周刊》为例。根据美国发行审计局的数据,在2007~2011年期间,《新闻周刊》的印刷版订户减少了51%,由三百多万下降到一百五十多万。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追寻价值,网络点击量追寻网民,广告效益追寻网络点击量”是媒体经营的客观规律之一。随着大量的受众转向新媒体,媒体的广告收入急剧下降。这种趋势已成定局。报纸和杂志通过广告得以生存和风光的经营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受众本身发生的变化对新闻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随着受众在接收和处理新闻和信息方面拥有了前所未有过的主动权,新闻从业人员已不再处在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的最前沿。在“人人可以是记者,人人可以是编辑”的时代里,媒体必须提高和再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努力成为在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全面性和信息核实等方面的楷模,才能继续发挥在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今日受众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要求媒体必须将新闻的服务性摆在重要的位置。由于新媒体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和社交属性,加上移动终端产品使“移动新闻消费”成为可能,媒体不仅需要生产和传播高质量的新闻,而且应该在受众需要信息的时间、和以他们喜爱的方式传播内容和信息。当飓风“桑迪”于2012年10月28日袭击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时,已经建立了付费墙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主动拆除付费墙,宣布所有有关“桑迪”的新闻和信息免费。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人性化,倒不如说是新闻服务性的体现。

从媒体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受众与媒体有着非常密切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在未来的媒体、广告商、和受众的关系中天平将更多地向受众倾斜的现实里,媒体必须认真和长期地研究受众的特性。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的收集和统计只能提供有关媒体使用的硬性数据。它们无法告诉媒体受众对内容的喜爱、兴趣、评价、期望和他们在选择和使用媒体时的心理活动。社会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一个人选择和使用媒体的行为是由他/她对该媒体的态度和看法所决定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里,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把理解受众看作是自己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地掌握和了解受众的“软性数据”,从而将受众第一的理念真正地融化在实践中。

记者:您说过:“现在需要关注的科研问题之一是关注社交媒体与新闻质量的关系”,您能具体谈谈吗?

孙主任:新闻的首要任务是向受众提供准确、客观、可信、有用、和帮助受众自治的信息。不同于以往媒体历史上的每一次变化,以互联网、社交和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颠覆和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和经营过程。这些变化一方面对传统媒体所习惯拥有的话语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把受众所应有的知情权摆在了愈来愈突出的位置。

在现实中,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能否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组织提高新闻的质量,和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和信息?这不仅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需要业界和学界联手加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领域。

作为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和研究新闻质量。比如,媒体的议程设置过程和实践,新闻写作,受众在知识、态度、看法和行为方面的变化,媒体与受众的联接程度等等都可以被用来研究和讨论新闻质量的高低。本文所讲的新闻质量主要指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包括对信息的确认和核实)、准确性、公正性、分析性和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等参数。从理论上讲,这些标准与业界公认的核心新闻价值观是一致的。

在过去的五年里,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社交网站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和英国的报纸和广电媒体认识到了社交网站在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资和探索社交网站上内容筛选和组织的有效性。包括美联社、BBC、《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周刊在内的媒体不仅在编辑部里设立了“社交媒体编辑”等全职岗位,而且制定和不断修改专门为媒体从业人员所撰写的社交媒体使用手册。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媒体从业人员在使用社交网站时可能犯的各种错误。

新媒体在多媒体、互动性、链接数据库、和资料搜索等方面的技术特点消除了传统媒体之间在信息符号形式、传播速度和突发性新闻报道方面的差异,从而使媒体可以在第一时间采写、第一时间发布和即时地向受众提供新闻和信息。根据美国雷诺兹新闻研究院2008年对980名美国日报编辑和984名日报记者的调查,将近四分之三的编辑(73%)和记者(72%)同意,由于互联网技术特点的原因,他们报道突发性新闻的能力比起三年前来要好得多。半数以上的编辑(52%)和接近半数的记者(47%)认为网络使他们现在的新闻报道比三年前做得更全面。同时,在保证社交网站上的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全面性和信息确认等方面,稍不小心,媒体从业人员便会出错。比如,在2013年12月2日,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国内媒体没有及时向图片拍摄者和其它有关人员确认和核实事情的真相,便以“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为标题报道了一条事后被证明是严重失实的新闻。近年来已有了不少如此误导公众、伤害社会和影响媒体公信力的案例。

首先,有关社交媒体与新闻质量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明确在新媒体环境里发扬和光大核心新闻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人人可以是记者,人人可以是编辑”的今天,社会和公众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化的期望和要求会更高。也就是说,在社交网站上,媒体更应该注意和发挥自己作为新闻楷模的作用,更加努力保持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公正性和全面性。

其次,通过定量和定性等科研手段,从新闻质量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媒体在社交网站上的表现有助于媒体了解和认清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了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媒体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必须考虑受众的需求,包括他们对媒体表现的满意程度和期望。所以,有关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与新闻质量之关系的研究和思考不仅有必要,而且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和社会各方面的长期努力。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