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微信挖宝》是传媒频道2014年推出的全新栏目,旨在挖掘微信平台上的各类好文章推荐给大家阅读,如果您有喜欢的文章,喜欢的微信,请留言推荐给我们。
仟言万语小编手记:这是一篇张志安老师关于调查记者职业忠诚度的论文,小编在这里直接把论文中的“干货”拎出来,希望能够帮助你认识中国调查记者总体状况。对于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做新闻的传媒学子,这篇文章或许能告诉你,什么样的记者职业寿命最长;对于报社管理层来说,希望这篇文章能告诉你,你的记者们有哪些抱怨。
仟言万语小编手记:这是一篇张志安老师关于调查记者职业忠诚度的论文,小编在这里直接把论文中的“干货”拎出来,希望能够帮助你认识中国调查记者总体状况。对于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做新闻的传媒学子,这篇文章或许能告诉你,什么样的记者职业寿命最长;对于报社管理层来说,希望这篇文章能告诉你,你的记者们有哪些抱怨。
中国调查记者以男性为主,占84%,女性占16%。
中国调查记者比较年轻, 76%的调查记者年龄在35及以下,50岁以上的不到3%。
在学历方面,几乎所有调查记者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的学历,76%左右的为本科,拥有硕士或博士等研究生学历的有15%左右。
湖南与河南籍贯的调查记者最多,约有14%的来自湖南,13%的来自河南,其它比例较高的省市依次是安徽、湖北、四川、河北、山东、福建、江苏、辽宁和浙江。
中国记者的职业忠诚度
什么样的记者职业忠诚度比较高?有研究者发现,第一种,从业时间在10-25年之间,比例在80%以上;第二种,有中级职称者职业忠诚度最高,比例在85.4%;第三种,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比其他专业的人对新闻行业忠诚度更高,比例在78.7%。
也就是说,职称和职务较高的新闻从业者,更多的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此外,年龄越大、从业年限越长、收入水平越高的从业者越是倾向于留在本单位继续工作。
从媒体类型来看,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忠诚度会略高于非主流媒体从业者。在调查记者中,党报机关报调查记者的忠诚度最高,比例在9.1%,新闻杂志紧随其后,比例为6.7%。而市场化精英报以7.8%的比例和市场化都市报社则排名最后,比例为5.8%。
针对这种现象,有研究解释为,“主流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都得到了满足:他们不用为生计发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的职业忠诚度极有可能已然高于企业忠诚度”。
也有研究者认为,还有一种原因是,他们受体制庇护和依托行政权威,相对来说,报道风险不那么大,采写过程中跟受访者或当地政府之间发生冲突的几率也比较小。
记者们的抱怨和吐槽
中国调查记者的抱怨和吐槽大致如下:
一、严苛的新闻管制环境
“我觉得,(新闻)环境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好。刚开始,我们是坐井观天的青蛙,以为天只有那么大,爬起来发现空间大了,但其实还是在这个控制中。外部控制的弹性也在增加,其实没有本质的改变。”
“管制依然有效。就看它什么时候拿出来治你。”
“媒体生存环境和舆论监管环境的不好,从而影响到报社的生态,然后会影响个体记者。比如调查记者待遇不如人,经受考验很多。经济上也不好。做记者的,真正支撑自己在往前走的是新闻理想和热情。”
二、较高的新闻职业风险
调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面临被打、被扣押等风险,但报社无法提供足够的庇护。
“报社为了避险,不会用自己的版面为本报记者维权。凤凰跨桥事件报道的时候,《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瞭望东方周刊》、《经济观察报》5家媒体记者都被打了, 包括我在内,但这几家媒体都在观望:你们发我们就发。结果都没发稿,只有《财经》发了报道。”
“做了很多年的记者,身心疲惫。出了事儿,报社不会帮你挑担子……今年(2011年),深度记者跳槽和转行的很频繁,要么换单位还做调查,要么改行,要么报社里做官。”
三、不尽合理的薪酬体系
“你受到很大挫折。比如,家里人生病之类,需要很大一笔资金,但拿不出来,就很无力。我在单亲家庭长大,做完邓玉娇案的报道,我的姨夫和祖母相继过世,农村办丧事需要花钱,想为家里出钱,发现拿不出钱来。当时,就觉得自己这几年在干嘛呢。”?
“中国记者,尤其是做调查和突发事件报道的,在年轻时靠这项职业维持生计。用‘廉价劳动力’来称呼他们一点都不夸张......记者梦就像毒药一般让人上瘾。但是到了最后,他们却耗费光阴孑然一身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因此几乎没有哪一位记者能够最终走到自己退休的年纪,当然,这也因为出版媒体不再需要老一辈的记者或许他们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不幸死亡。”?
四、孤独感、焦虑感或悲悯感
“做这个职业,经常会有‘孤独感’。出去采访很多时候一个人,比如到广州跟福建调查假烟走私,一个人在那里调查采访,10多天没见过一个熟人,半夜醒来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要迷糊一会才意识到自己在哪里。尤其当时情感方面的问题,更加在某些瞬间很崩溃和脆弱,没有根,家在哪里。”
是什么在影响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
张志安老师认为,影响调查记者职业忠诚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外部因素来自比较严苛的新闻监管政策,导致他们耗费精力采写的调查性报道无法公开发表。此外,在采访过程中遭遇的职业风险,也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内部因素,则主要来自组织内部自我审查的压力、孤军奋战的寂寞、付出与回报不够对等的薪酬体系和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等。相反,如果一个媒介平台能够在对抗外部压力和解决内部问题之间取得平衡,则身处其中的调查记者更具有职业忠诚度。
张志安老师说,如果一个媒介平台能够在对抗外部压力和解决内部问题之间取得平衡,则身处其中的调查记者更具有职业忠诚度。最后,以财新传媒的一名调查记者的描述作结:
“财新传媒是一个比较“爽”的平台:一方面它抗打压能力比较强,大家都很专业,新闻专业主义比较看重,在这个团体不那么“江湖气”,是比较纯粹的团体,同事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另一方面,可以给我比较充裕的时间,去专心做个题目。这边,也有考核,但相对宽容,它相信你花时间去做一个题材……虽然有科层制,但同事交流比较顺畅。”
“继续做多少年调查记者?没想过,这是我很热爱的一份职业,不是往脸上贴金。如果人生没有大的变故,我会继续做下去。比如,刚才强调的职业精神,有个同事段宏庆(财新编委),去耶鲁访问,回来后突然当一线记者了。他说:“我去跟《纽约时报》专栏记者交流,他们都40-50岁了,还在一线做呢,不像中国很多记者都在吃老本。他受到启发,现在也要写稿子了,要去一线去延长职业生涯。记者在一线,会比较好玩,(有时候有受虐倾向)这是职业倾向,我会继续从事。”
本文由仟言万语根据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和沈菲(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的论文《调查记者的职业忠诚度及影响因素》改编而成。该文首发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3月,P54-59。
此文来源:仟言万语 微信号:media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