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是我国传媒业的政治核心和重要舆论引导力量,发挥着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职能。独特的政治和新闻传播地位,要求党报始终保持较高的传播力、影响力。然而,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2012 年4 月26 日在复旦大学交流时坦言:人民日报目前发行量是280 万份,而微博女王姚晨的粉丝量为1955 万名。她每一条微博的受众,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 倍。人民日报感受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格局中强烈的危机意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 N IC)发布的数据:“截止201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5.6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2012 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09% ”。①“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阅读时间比原来的少的受访者,占到总数的将近一半(47.1% )”②。显然,新媒体发展迅速,传统平面媒体受到强烈冲击。
“改文风”的提法,源自中宣部发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是要“改进报道内容”,也要“创新报道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一定要下决心改进会风文风,将“改文风”再次提到重要位置。
切实改进文风,提高传播力、影响力,是党报针对发展环境现状,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优化选择。
一、“改文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走群众路线,遵循新闻规律”是党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和实践
“文风就是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③党历来重视文风。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反对党八股”,要求广大干群要“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于1956 年率先发起对教条主义的纠正,毛泽东同志于1961 年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于1978 年提出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十六大之后,党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12 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新闻工作者“六大作风”。通过对上述历史时期不同提法的梳理,即可归纳出我党一脉相承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方法———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践行群众路线,遵循新闻规律”。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正是这一新闻工作理论和方法在新时期的延续。
(二)“改文风”必然成为“走转改”活动的最终落点
“走转改”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当下新闻实践提出的要求。随着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的急剧变化,各类思想以从未有过的复杂程度相互交织影响。这一现实环境,迫切需要权威媒体更深入地到群众中去,了解社会现状、群众需求,同时引导群众客观了解和认知社会现实。而以传播手段见长的新媒体,也逼迫传统媒体发挥更大的内容优势,用更多来自基层、更加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新媒体竞争。此外,受惯性思维、懒散作风的影响,有少数新闻从业者懒于深入群众,甚至撰写有偿新闻、虚假报道,导致部分传统媒体丧失公信力。在此背景下,长期有效推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成为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的必然手段。
“走转改”中,“走基层”是新闻从业者认识现实的基本条件;“转作风”是“深入基层”的递进层级,要求的是记者拉近和群众的心理距离;“改文风” 是将新闻生产力转化为新闻产品的手段。“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检验“走”和“转”的成果,就看写出的新闻,是不是“短、实、新”,是不是“遵循新闻规律”。所以,“改文风”是“走转改”活动的最终落点。
二、“改文风”是党报传播现状下的必然选择
传播客体、传播介质、传播主体是构成传播活动的重要元素,而“文风”,是传播活动的核心———内容。传播要素的改变客观导致传播内容变化。这是在追求传播效果时,传播内容适应传播要素改变的结果。现通过对三个要素变动的分析,看党报“改文风”的现实必然性。
(一)客体现实:社会发展引发受众群体改变
传播客体是受众,是媒体的发展基础。受众对党报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其传播力、引导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报的受众,也随之发生如下改变:
1、信息需求旺盛
随着社会急速发展,大众需要更多更新的有效信息,指导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大多数党报版面相对有限,客观上限制了信息量,在信息需求量大的受众群体中不占优势。
2、文化素养提高
受众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决定了受众对媒体内容的接受效果。目前,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明显提高,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接受程度高、接收速度快,也因此拥有了更多信息渠道。对于新媒体,党的更新速度和信息量,缺乏吸引力。
3、思想观念改变
一直以来,党报是重要的新闻宣传力量,发挥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受众对于包括党报在内的媒体,与自身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从被动地接受宣传,到主动要求参与新闻发布,不再认为党报高高在上,期待以平等姿态相处。
总之,党报的时效性、信息量和“高高在上”的话语风格,背离越来越多受众的需求。党报内容应适应受众需求。
(二)介质现实:技术发展引发传播环境改变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传播环境在新媒体技术作用下,发生了如下改变:
1、传播形态多元化引发传播效果改变
党报是平面媒体,传播形态单一。而电邮、Q Q、博客、微博、微信等等传播形态,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类别,整合化、立体化。无论是“点对点”、“面对面”,还是面向整个群体的点面一统,甚至整个社会的大规模传播;无论是传统媒体擅长的,还是不擅长的,新媒体都能迅速占领一快阵地。
2、技术革新引发传播方式和便利程度的改变
(1)传播方式交互并行。新媒体技术将文字、音效、图像等各种传播方式汇合,允许受众根据需要自由切换甚至多种同时呈现。受众在选择信息时有了很大的主动权。党报的传播方式不具备随机切换的能力。
(2)信息传播便利。新媒体信息发布或者搜集,在空间、时间上相对自由;大众在其传播活动中,身份切换自由,可同时兼顾“传者”和“受者”。党报在信息传播中呈现单向性、单一性,在便利上无法和新媒体比拟。
3、媒介市场调整影响传统新闻媒体发展
党报也在市场中角逐行业竞争。然而,目前的市场环境是,纸媒在全球范围内的缩减。原因有二:全球经济衰退和互联网及数字媒体冲击。而后者,被认为是关键点。新媒体的理念和技术迎合了受众,运营成本较低则迎合了投资者。这两大优势,直接或间接地分离了纸媒受众。
总之,在新媒体面前,党报呈现传播形态单一、传播方式固定、市场竞争力低的劣势。这迫使党报取长补短,通过优化传统优势———内容,挑战新媒体在新闻内容上的短板。
(三)功能现实:政治环境发展引发宣传观念改变
党报是先天携带政治宣传功能的新闻纸。宣传的传播特点有这样几条:关心主体;偏重单向;侧重直接;强调覆盖;具有刚性;重视信息筛选。也就是说,党报长期是以强势姿态面对受众。④
随着社会民主意识的发展、传播环境的改变,受众对信息的透明度、真实性、多维度的要求愈来愈强烈,被动接受宣传的时代一去不返。党报要追求宣传的有效性,就要接受现实,创新“宣传”。也就是说,宣传主体强势的基本态度虽然不能发生根本改变,在技术处理上,却要更多考虑受众感受,关注受众需求。受众需求大致可分为内容需求和形式需求。因此,党报要改变内容和形式———“文风”。
三、党报“改文风”实现路径的规律梳理
党报要实现“改文风”,并保证其长效落实,需要从理论和机制上予以保证。现总结其规律如下:
(一)有机结合新闻本质和宣传特质
党报是新闻媒体,目的在服务,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同时,党报是宣传载体,是实现党的利益的方式手段,天然具备党和政府的主体性、意识形态性、灌输性、劝服性和公众性。我国的政体决定了党和群众利益的统一性。因此,“改文风”作为党报服务大众、影响大众的发展选择,必须始终坚持新闻本质和宣传特质的有机结合,以维护这两种利益的统一。而这一结合点,就是对党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的不断拓展:党报既要“上情下达”,也能“民意上通”,在“服务党和政府、服务百姓群众”上下功夫,在“服务‘上下’一体化”上下功夫。今年3 月起,安徽日报推出的一系列调研报道,就是对拓展这一功能的探索。《山南农民种地调查》、“从一号文件看强农之路”等一系列报道,着力于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报道,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党和政府关注,同时引导民众正确对待,探求正确的解决之道。
(二)有机结合报道手段与报道效果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报道手段是指党报优化内容和形式的方式,而报道效果,就是指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主动权、公信度。“改文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报道效果;报道效果通过报道手段实现。优化内容,就是“追求‘实’和‘真’”⑤。
党报要通过抓住党和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社会舆论热点问题和应知未知的内容,强化党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抢占话语权,引导舆论。优化表达,包括优化外观形式和创新内容表达。除了直观的形式外,还可通过视角、细节、语言风格等,增强竞争力、吸引力、亲和力。如安徽日报,从2012 年12 月份起,将常设栏目“百姓故事”提到头版甚至头条,让普通群众唱起头版新闻的主角,让读者眼前一亮。
(三)有机结合管理创新和内因激发
“改文风”改的是一线记者、编辑的文风,需要他们沉下身心、扑到基层。如何长期保持记者、编辑的积极性,用心用脑“改文风”,则需要长效管理机制保障。
“改文风”的常态化也相应促进党报管理的创新。摸索一套科学的机制,激发记者、编辑的积极性,是党报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情况。除考核表彰奖励机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稿件评价机制等管理机制外,以活动促进“文风”改进,加重版面上能够体现“改文风”内容的比例等,也是激发采编人员积极性的方法。
“改文风”考验党报的发展智慧,是党报勇于面对现实,进行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优化选择,也是促进创新新闻宣传科学化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根本举措。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参考文献:
①田珂,《2012 年全国报纸发行市场大盘点》,《中国报业》,2013(2)
②邓香莲、张卫,《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国民传统阅读时间的变化———基于上海市民阅读现状的实证研究》,《科技与出版》,2012(2)
③ 《要带头改文风展现新气象》《改文风大家谈》,学习出版社,2013
④叶皓,《从宣传到传播———试论新时期宣传工作创新趋势》,《现代传播》,2009(3)
⑤谢国明、张炜,《内容优化表达创新时效提速》,《新闻战线》,2013(10)
来源:新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