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地市级纸质媒体,受到来自国家级、省级媒体的挤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对“狼来了”的窘境,大家都在积极寻求突围之路,千方百计挖掘自身优势,努力实现绝地逆袭。不久前召开的苏鲁豫皖小记者品牌高端对话会上传来消息,小记者发展协作会加盟报纸达36家,四省小记者共计20万。其中,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麾下苍梧晚报的小记者就有1.5万。依托小记者活动,各家报社不断提升影响力,拓展市场空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从沉重的竞争压力下迸发出来的“媒体新现象”,给地市级纸媒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小记者凝聚亲缘关系,稳固纸媒市场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强势媒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传播手段和渠道更加灵活多变。地市级纸媒要想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只能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寻找出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报纸品牌,诸如栏目品牌、活动品牌、人才品牌等。其中打造小记者品牌,就是地市级媒体迎接挑战的创新举措。
地市级纸媒要生存发展,必须扎扎实实“落地”办报,面向本土做文章。在媒体经营的诸多要素中,受众是头等重要的。可以说,抓住了本地受众也就抓住了市场,这是地市级媒体可以与外来媒体比拼的最大优势。事实上,地市级媒体是当地水土养育成长起来的,机体里带着地域乡土文化的基因,和本土的人文历史息息相关,与本土受众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尤其是地市级纸媒办报的重点和特色,无一例外地把本土和原创新闻作为主打内容,“自家人关心自家事”,特别符合当地受众的信息需求。
如何牢牢地吸引受众,地市级纸媒使出了很多招数,发展小记者就是其中最具威力的杀手锏。家庭是城市的基本细胞,而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那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当今中国社会,孩子的需求成了家庭的第一需求。苍梧晚报从2002年起着手创建小记者团队,在市区学校中选拔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为了做好做优这个品牌,报社重点打造了三支队伍:一是建立专门的采编队伍,成立晚报小记者中心,负责联系学校、文稿采编、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等;二是组建学校小记者指导老师队伍,凡是有小记者的学校,由校长或副校长挂帅,挑选优秀青年教师组成小记者辅导团,负责小记者活动的开展,指导小记者的写作;三是组建小记者活动专家顾问团,由报社聘请教育专家、资深教育工作者、劳模英模、文体界知名人士等,负责小记者活动的研究和推进。
到目前,晚报聘请了100多位专家和200多位小记者辅导老师,小记者品牌得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的认可,小记者团队的规模快速壮大,由最初的一两千人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人,所涉及的学校达100余所。正是有了小记者品牌,苍梧晚报的发行量逐年上升,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可以说,小记者团队紧紧维系了苍梧晚报与受众之间的“血缘”关系,为稳定报纸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小记者活动精彩纷呈,给纸媒带来新活力
通过活动与受众互动,是当下纸媒提升影响力的普遍做法,但时间长了受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吸引力日趋衰退。只有那些有特色、对民众有帮助的活动,才能使参与者的热情长盛不衰,才能形成一呼百应的效应。国家级、省级媒体高高在上、难接“地气”,想通过活动与受众互动比较困难。而地市级纸媒与读者面对面,可谓“近水楼台”。因此,地市级媒体可以通过小记者这个载体,强化活动的精彩度和感染力,让受众充分感受到媒体坚守社会公益性的品质。
苍梧晚报以“记录成长,赢得明天”作为小记者活动的宗旨,推出了采访、交流、竞赛、评优四大类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文化旅游胜地、公益性场馆等优质资源,建立了20多个小记者“市级采访基地”和5个“省级采访基地”。全市所有风景点均向小记者免费开放,让小记者通过游玩采风,了解家乡人文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报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如“小记者寻访母亲河”、“小记者走进北京宣传家乡”、“小记者对话市委书记”、“千名小记者看港口”、“小记者寻访春天的故事”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组对苍梧晚报小记者活动进行了专题采访,制作30分钟的节目分上下集播出。
苍梧晚报坚持每年与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共同举办“优秀小记者”评选活动,以“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要求为标准,对表现突出的小记者予以表彰奖励。12年来,苍梧晚报小记者活动坚持去商业化,体现公益性特质,给报社增添了别样的精彩和活力,收获了受众的信任与口碑。每到小记者发展季,家长、学校都踊跃为孩子报名,小记者队伍的数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小记者成了苍梧晚报的一张名片。
小记者品牌强化办报定力 ,提升地市级纸媒自律水平
虽然地市级党报由于地域的局限蜗居于一隅,但其性质和作用与国家级、省级党报一样,都是主流媒体,“唱好主旋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不可动摇的一贯方针。随着报业竞争不断加剧,利益驱动日益凸显,有些纸媒经受不住诱惑,办报之路出现偏离,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充斥版面,有偿新闻屡有发生。有的报纸热衷于打擦边球,搞轰动效应,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形象。这对未成年人来说,危害极大。
地市级纸媒发展小记者,等于锁定了一个特定群体,办报必须面向并满足未成年人的需要,报纸的点点滴滴都事关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报道内容格调不正,报纸就会受到唾弃,就会丧失立足之地。因此,媒体为小记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洁身自好、加强自律,主动挑战自我,自觉应对时代的考验。苍梧晚报创建小记者品牌12年来,一直毫不动摇地坚持“办一份干净的报纸”,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无论面对的诱惑多么强烈,都旗帜鲜明地按主流的标准和规范办报,决不搞歪门邪道。
报纸每周有10个小记者版面,通过“教育新闻”、“小记者周刊”等平台,及时报道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刊发他们的文字、绘画、图片等作品。2013年,小记者版面进一步扩大,每周达18个版,开辟了“家教”、“心理辅导”等有针对性的栏目,为孩子们支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同时,为了实现“办一份干净报纸”的承诺,苍梧晚报从2004年起发起了净化版面活动,坚决拒绝有害新闻、垃圾报道,那些成年人喜欢“少儿不宜”的栏目一律取消,为此,每年报纸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苍梧晚报在市场大潮面前不失足不失身,办报有定力、有品位,赢得了诸多荣誉。2008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媒体;2013年荣获“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先进集体”称号。事实证明,小记者团队建设给苍梧晚报增添了一块闪闪发光的品牌,更给办报增加了内驱力。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新闻人的价值观不能变,要按照新闻的职业操守严格自律,要坚守住办报的底线和品位。可以说,小记者给苍梧晚报提供了一面自检自律的镜子。
小记者品牌所引发的“媒体新现象”说明,有压力就会有动力,主动应对挑战和竞争,就能催生新的活力和生机。地市级纸媒只要立足脚下的一片土地,不断发现和挖掘潜在优势,就能打造新的特色,创出新的品牌。这种永不停步、孜孜追寻的力量,可以凝聚成地市级报纸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连云港《苍梧晚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