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浅析新闻作品审美中的时代感

孙冰钦 林歌

2014年03月11日15:2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鉴于美学研究的是现实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新闻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纳入了审美的范围中。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法,研究新闻与美学的关系,探讨美学研究方法对于新闻写作的指导意义,同时将时代感纳入新闻作品写作之中。

关键词:新闻 美学 时代感

一、新闻与美学

(一)新闻之美

马克思认为“所谓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新闻美的价值,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特定的审美关系,一方面是新闻作者,即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者赋予新闻作品美感,另一方面是新闻读者,能在新闻作品中获得一定审美满足。而在笔者看来,新闻作品之美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闻意境美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境是文学中的重要范畴,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一部作品审美价值的体现。新闻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体裁,其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意境。 另一方面,新闻作品也能够利用意境提升品位。新闻作品,若能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来,无疑会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给读者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启迪。 2、新闻语言美 孔子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强调了新闻语言在新闻作品审美中的重要性。如果要给新闻语言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应该是:新闻语言是用于表述、传播新闻事实的规范化语言。这就意味着新闻语言既有自己的个性,又兼有各类语言的特点。新闻涉足各个领域,接触各种人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律;新闻报道在使用通用语言的同时,也兼用文学语言、地方语言和口头语言,有时在同一新闻作品中还往往运用多种语言形式,实际上这正是语言的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的组合使用使得新闻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3、新闻结构美 新闻结构,就是新闻写作中表达内容、体现主题的谋篇布局,或者说是一篇新闻报道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也可以说是新闻报道中事实材料的排列方式。它一般包括突出中心、处理详略、确定表述秩序、划分层次段落、设计开头结尾和考虑呼应、过渡等。新闻结构也就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联系,才能准确反映今天的现实;新闻事实材料的排列方式不同,也由此构成不同的新闻文体。

(二)新闻与美学的关系

刚才提到的新闻之美是指新闻作为文学作品体现出的美感,而新闻与美学的关系也是新闻之美的另外一层含义。

新闻写作是一种体现人的特有精神风貌的活动,所以近两年来把新闻写作的人文关怀提上了日程,在新闻写作中不断体现人的因素,以人的视角报道新闻,报道人关心的问题。而新闻写作的终极目标便是通过报道新闻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最终达到弘扬美的目标。

人文视角、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生存价值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从现实层面来说就是对人类进步、自由、和平、民主以及发展的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就在于既要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精神欲求、思想情感,又要重视个体的全面发展,重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呼唤重视人的价值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而美学注重研究人类情感,直接涉及人类本身的建设,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新闻本身需要美,新闻需要美来指导,新闻要传递美的精神,新闻人需要美学思想。所以新闻与美学的联系千丝万缕。

二、新闻审美中的时代感

(一)时代感

时代指种族的文化传统在一定阶段或时期的情形,包括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心理等,这是种族特征与环境得以在其中发生影响的“印有标记的底子”。时代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也有十年为一时代,又叫年代,如七十年代之说。在这里的界定取两者之中交叉的含义,鉴于新闻写作的独特属性,既强调了新闻写作的历史性,又是某一时代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时代感则是新闻作品传达给受众的以某个时代为背景的气息,是受众对于某个时代的嗅觉。一个懂得审美的人可以透过一部文学作品读出作品所处年代的时代风貌,而讲求时效性的新闻作品更能体现出此点。

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这就表明新闻写作要反映时代特征,反映这些时代的“新”。这些“新”是在发展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有的“新”会长久存在,有的“新”却会转眼消失,随即被另一种形式代替。这两种“新”相比较而言,较长久存在的“新”因为存在的时间长久,所以容易被发掘出来,而稍纵即逝的“新”则不容易被察觉和表现出来。

(二)新闻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在新闻写作中,对于时代风貌,一定的社会历史面貌的观照不可或缺。从宏观上看,新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要有时代意义,比如范敬宜在《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中消除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质疑。而从微观上来说,每一篇新闻作品的遣词造句在不经意间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与时俱进的特质使新闻作品比起一般的文学作品能更好地贴近受众。

1、体现时代风貌是新闻作品的基本属性

新闻传播真实与美感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真实是新闻产生美感的根本前提,美感则是新闻真实的较高品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特有的新闻价值。而传播内容的客观性也就决定着新闻报道内容必然体现时代特征。研究新闻作品的时代烙印,在美学中有着相当多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论都做了充足的说明。新闻作为文学作品体裁的一种,文学作品在美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对其的研究。美学中的社会历史研究法,透过作品本身而试图窥视它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并凭借这种背景而最终解释作品本身。而黑格尔把文学与时代、环境、民族等一样视为“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并进而认定文学是时代、环境、民族的观念的表现“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都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观念和目的。”这些论点都说明,作为文学作品一份子的新闻作品,其基本属性上已经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受众群体的变化迫使新闻写作必须体现时代感

而赋予文学作品时代美感的不仅仅是每个时代给新闻作品赋予的时代痕迹。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份子,新闻作品具有自己的时空特点,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而审美对象则相对比较短暂,与审美对象发生关系时,他才成为审美对象。在这里我们引入“期待视野”这个概念。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所以说,新闻写作要以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作为根本目标,这一点与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异曲同工。所以每一篇新闻作品都要洞悉时代的脉搏,基于此点,是受众迫使新闻写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3新闻媒介体制导致新闻写作体现出的美感变化

媒介的生存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早在1967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效果一览》一书中就提出了“媒介生态”这一概念。麦克卢汉仅仅是从技术层面界定了媒介生态环境。而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媒介生态环境新的含义。“媒介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主要由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构成。其中政策环境对媒介生态环境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传播学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讲,任何大众传播机构做为信息的传播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它的传播行为总是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范式构成的潜网的深层控制。

当今世界有以下几种新闻体制,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的运作体制;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不同的体制决定了新闻媒介社会地位的不同,更决定了新闻写作内容的取舍,中国的新闻报道以正向报道为主,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负向报道;中国的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其报道内容大多是体现党和国家政策、集体主义风貌。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对于党派来的干部“不怕天,敢斗地”的细节描写,将那个充满着激情的红色年代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受众面前。而西方的媒介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少,其描述多从个人感受角度入手,以个人的角度洞悉整个世界。所以,不同的媒介体制下,新闻作品的美感也不同。

三、怎样在新闻作品中体现时代感

(一)把握时代发展脉络,将时代风貌融入新闻写作中

新闻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符号,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是社会变化最直接、迅速、真实的反映,新闻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新闻语言有着比其他语言更强烈的共时性特征。所以在新闻写作中,巧妙运用新词、热词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2012年11月3日,网络热词“屌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一时间引来网络热议。而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人民日报》的党报老大哥、宣传风向标的地位不言而喻,而这种焕然一新折射出的进步使得党报的姿态不再显得那么高高在上,贴近了群众,折射出焕然一新的勃勃生机。

(二)了解受众需求,贴近群众生活

美学重视“以人为本”,从人的视角审美,最终达到人文的终极关怀和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一个好记者能发现一则重要的新闻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是有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意义,好的新闻报道不仅影响着报纸的销量,还会影响一个时代;不仅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水平,还会扩大了读者视野,甚至会改变读者观念。作为受众,读者对报纸的“期待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娱乐消遣性、知识性甚至是刺激性的新闻信息,他们更希望从报纸上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以及所处历史状态的时代风貌。为他们今后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做什么、如何做的行为选择提供参考,如果报纸不能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自然就会被读者冷漠。中宣部于2010年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下简称“走转改”),就是推进新闻工作者贯彻群众路线,将党的群众政策落实在新闻报道中,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美学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很好体现。

(三)新时代要有新笔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记叙、描写、议论等传统笔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极大地压缩着人们的阅读时间,人们需要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使得阅读内容实现最大化,而媒介也需要以更加吸引读者的作品获取商业利益。顺应这种趋势,新闻从业者就应该在保留现有新闻笔法的同时发展新笔法以满足受众需求。近些年,新闻“跳笔”这种新的笔法渐渐被广大认可,它的特点是:在文章结构上它是多段体;它与一般新闻作品所要求的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跳笔的好处在于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同时也是加大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更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

(四)策划专题

兰瑟姆提出的“构架—肌质”说认为:构架属于结构范畴,装饰属于外在形式范畴,诗既要有构架,也要有装饰,文学是结构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体。新闻具有结构美,而策划专题是新闻之美的一种重要体现。策划专题是为了产生较为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围绕同一主题组织一组作品推出,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主流媒体在新闻作品中常用的手段。策划专题的好处一是具有现实性,二是扩大新闻作品的影响力。专题策划的选题要体现新闻性、现实性,就必须密切关注新闻、关注现实,紧扣行业发展脉搏、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否则,忽视新闻性,远离现实,脱离时代,就会被业界忽视与远离。丹纳曾说“环境把艺术带来或带走,有如温度下降的程度决定露水的有无,有如阳光强弱的程度决定植物的青翠或憔悴。”将现在发生的事件置于历史的框架上,不仅增强了新闻作品的厚重感,给人以抚今追昔的审美愉悦,更能带给人们借鉴意义。(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艺术哲学》 法 丹纳 张伟 沈耀峰译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0

《中国名记者传略及名篇赏析》 新华出版社2003

《新批评》 美 约翰·克罗·兰瑟姆 张哲 王腊宝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2

《论新闻语言的时代特色——以近十年的报纸为样本》湘潭大学 姜慧舟

《论新闻美学的理论框架》华中科技大学熊宇飞. 重庆大学学报2000年第六卷第三期

《接受美学与新闻传播效应》谢常青.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十八卷第四期

季水河《新闻美学》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1年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