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向德国发出了意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这是出自中国的第二封互联网电子邮件。
1994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自那以来的20年间,我们不仅看到中国越过了长城融入了互联网世界,也看到了更多的跨越:
网络这个技术“猛兽”,已经走出技术界的“牢笼”,成为了寻常百姓的“玩物”。
传统媒体登上网络这个高速列车后,逐步驶入了数字化与媒介融合的时代,也驶入了“受众”变成“用户”乃至“生产者”的新传播时代。
个人踏上互联网这片新大陆,开始跨越时空,实现与地球各个角落的对话,也开始超越自我,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讨论与行动。
政府、企业和各种机构,在互联网的风雨中,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承受住了这种洗礼的,拥有了更多的未来。
尽管过去这20年,互联网在中国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变化,实质上都是“连接”的演进。
前Web时代的关键是终端的连接,机器间对话的通畅,为人与人的对话提供了基础。
Web1.0时代的重点是内容的连接,这也意味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登堂入室,此后网络媒体迅速成为了整个传媒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Web2.0时代的核心是人的连接,这导致了社会化媒体的兴盛。社会化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从信息生产方面看,用户生产的内容(UGC)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从信息消费方面看,自我定制信息源、以个人关系网络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户”将对过去专业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社会化媒体在民意表达、舆论形成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
这三个阶段,产生了互联网上三种主要的“子网络”:终端网络、内容网络、关系网络。但今天互联网上正在发生的变革,将使第四种“子网络”开始普及,那就是在线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金融等构成的服务网络。
放眼下一个10年,我们可以预期的是:
互联网的起点——终端网络,正在完成一次新的跨越,这就是移动终端发展所带来的移动互联时代。移动互联不仅将重新定义传播的空间,也将重新定义人们在各种空间中的行为。
终端网络未来还将完成一次大“爆炸”,其导火索是物联网。物联网会造就一个“泛终端”时代,它将使一切带传感器的物体都有可能成为终端,这也包括“人”。
大数据、语义网等技术则将使互联网上的内容连接、关系连接向智能关联发展。
服务网络的新跨越也正在展开:
当淘宝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双十一”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在线购物改变的,不仅仅是购物活动本身。
在线教育,正在随着MOOC(大规模开放教育)的推进,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不仅是优质教育资源翻越校园围墙的过程,更是围墙内的教育体制变革的过程。
而在线医疗,绝不仅仅是网上求医问诊的普及。“谷歌”投资健康领域,向我们预示着,未来的在线医疗服务,将更多地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越来越多的可穿戴终端,也正在作为人体的传感器,为未来的在线医疗,提供全新的数据基础。
2014年的开端,人们看到的是微信“红包”满天飞的景象,这意味着“微信支付”和之前的“支付宝”、“余额宝”、“百发”等,共同挑开了互联网金融战的序幕。
互联网是在这四种“子网络”的演进、互动中不断生长的一个生命体。要在互联网时代生存,我们必须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参与这个生命的成长、跨越的过程,而一切的前提是,要有变革自己的勇气。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