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9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深入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媒体评论

《瞭望》新闻周刊:对虚假失实新闻“零容忍”

2014年04月01日13:2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对虚假失实新闻“零容忍”

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

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多次联合打击虚假失实新闻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虚假失实新闻仍然屡禁不绝。早期以“纸馅包子”、“史上最毒后妈”、“金庸去世”、“鲁迅作品大撤退”等为代表,而近期有“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等为典型。

一般来说,社会、文化、娱乐、体育等领域是虚假失实新闻的重灾区。近年来,一些新媒体尤其自媒体的新闻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搏“眼球”的虚假失实新闻呈泛滥之势,就连政治、经济这些严肃新闻领域内的虚假失实新闻也有增多迹象。

虚假失实新闻不仅影响了广大民众的正确判断,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是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造成虚假失实新闻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记者主观角度来看,一是缺乏正确的新闻观,专业素养不够。二是采访不细,主观编造填补。三是道德缺失,真实让位于利益。四是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五是记者职责让位于社会关系。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然而,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比如记者过分依赖不可靠的信息源;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记者知识结构差异造成事实理解的偏差;不能区分采访对象的刻意表演等等。

从大环境来讲,有的大众媒体为了迎合受众需求,或将严肃新闻包装成轻松娱乐的形式呈现给公众,或夸大事实,跟风炒作,对新闻的真实性这根弦绷得不够紧。

最为恶劣的是故意编造假新闻。有极个别人为迎合商业机构的宣传,故意编造广告式的虚假失实新闻。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展开恶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编造,将真实性让位于利益。

要杜绝虚假失实新闻的产生,除对记者进行专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专业素养外,还须强调新闻自律。同时,媒体须建立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在采访环节、编辑环节严格把关、核实。

此外,对虚假失实新闻要“零容忍”,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出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通过行政管理、刑事追究多管齐下,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最大限度挤压虚假失实新闻生存的空间。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