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日子——这一天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Internet)【注1】,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一、中国互联网早期应用、构建
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前对其最早的应用,可以上溯到1986年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
在一段时间内,通常认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先生于1987年9月14日发出的,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一些媒体还将钱先生冠以“中国互联网之父”的称号。
2006年起,有关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何人何时发出的引起业界的争议和关注,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多方调研,最终形成了以下结论: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24秒(北京时间11点11分24秒),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吴为民在北京710所的一台IBM-PC机上,通过卫星链接,远程登录到日内瓦CERN一台机器VXCRNA 王淑琴的账户上,向位于日内瓦的 Steinberger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随后,中国的计算机网络首先在科研、教育领域发展起来。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IHEP,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网络和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实施示范网络”(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IHEP网于1988年初步建成,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当年便实现了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并随后于1991年3月实现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实验室(SLAC)计算机网络的连接,1993年3月又实现了美国能源科学网(Esnet)的连接。NCFC于1990年4月由国家科委正式立项,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及国内配套资金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开始建立国内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包括一个主干网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个院校网,总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1993年12月骨干网开通。
在中国迈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进程中,还有以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1990年11月28日,在王运丰教授和维纳·措恩教授的努力下,中国的顶级域名.CN完成注册,从此在国际互联网上中国有了自己的身份标识。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中国CN顶级域名服务器暂时设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
在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整个过程中,胡启恒、王运丰、钱华林、钱天白等专家和一批科技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1994年4月20日,NCFC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64K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至1994年底,NCFC共连接中科院中关村地区30个研究所和北大、清华两校的各类工作站及大中型计算机500台,PC机及终端2000台。网上每天国际传输数据量达300兆字节,相当于1.5亿汉字。
1994年的中国互联网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如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中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图文并茂的信息。再如5月21日,在钱天白教授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协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又如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互联网的BBS站。
年内,中国互联网的基础建设开始进入快车道。最重要的一项是“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建设开始启动。6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部委、各省市发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三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明电<1994>18号)》。
三、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刚刚迈出改革开放步伐之际,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中文版由三联书店1984年12月出版)。他在书中预言,社会的形态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发生巨变。当时在美国以国防部主导的“阿帕网”(ARPAnet)经科研、教育网的发展阶段已开始转为全民共享的互联网。90年代初,美国更是一马当先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此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在信息领域落后,就意味着在所有领域落后,意味着综合国力的下降,意味着丧失竞争力,而在未来处于被动局面。
中国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农业大国,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化浪潮,只有抓住时机迎头赶上。接入互联网,无疑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决策之一和关键一步,而这一步是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同步的。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与市场环境,而中国互联网又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自身也将迅速成长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在推进国家信息化的进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由于接入互联网,中国也才更紧密地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网络传播的力量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将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使亿万中国人的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今后的事实将证明,中国的崛起没有互联网是不可想象的。
注释:
1、互联网,即Internet,指当今全球最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内最早译为“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络”,1997年7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确定译为“因特网”,港台及海外则译为“网际网路”。我以往的文章中也先后使用过不同译法,现在国内一般都使用“互联网”,故各年度年终专稿均统一使用“互联网”,有时仍使用“国际互联网”,是为了与“中国互联网”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