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一起走过 共同见证 纪念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

1998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网络

闵大洪

2014年04月15日13:1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1998年起,商业门户网站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并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此拉开了序幕。在互联网领域,起主导作用的商业网站将对原有的中国新闻传播格局和传媒市场形成冲击和挑战。

一、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域

由于国际互联网“门户网站”(Portal)概念的提出和运作,国内一些商业网站闻风而动迅速跟进,在1998年底开始整合为门户。如四通利方公司于1998年12月1日宣布成功并购了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公司一一华渊资讯,同日名为“新浪潮”的网站正式开通。合并后的新浪网每天访问人次将超过40万。仅从访问人数上讲,新浪网的规模在全球华人区中已是最大的门户网站。新公司还将在中国主要城市及香港、台湾、新加坡、北美等主要华人地区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并开通相应的地方版新浪网站,提供新闻、信息、社区等全面服务。搜狐(Sohoo,后改为Sohu)公司是1998年2月由张朝阳博士创立的,当时是国内第一家中文搜索引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便取得骄人成绩。上线之初的4月,日访问量达到2万人次,读取页面每天超过10万页,而到了9月全面改版后,日访问量突破7万人次,读取页面每天超过40万页。搜狐在向门户网站迈进的过程中,其经营策略也由最初的“中国自己的网路神探”,发展为“搜狐不仅仅是一个网站,它更是一种媒体,并将超越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商务市场”。在提供服务方面,随着9月底推出的全新主页,不仅集成了新闻、引擎,还增添了财经、体育、多媒体、外国资源、企业集锦、搜狐调查等特色内容,以及紧跟国际潮流的标准广告形式。

二、商业网站改变新闻传播格局

任何一个门户网站都一定要具有很强的网络信息采集能力、整合能力和传播能力,而且在今后不断加强且得以充分展。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以及在互联网热潮中不断开通的大量新网站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提供新闻之多、之快,让众多新闻媒体网站望尘莫及,尤其是在国内国际突发事件发生时,这些网站抢发“第一报”以及连续滚动报道、全方位报道的意识非常明确,由此影响力迅速扩大。尽管商业网站的竞争对手来自相互间而并非新闻媒体网站,但从新闻传播格局看,商业网站已成为新闻媒体及其网站的最大挑战者。

国内门户网站形成,并且全面进军互联网新闻传播领域,奠定了门户网站特别是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在这一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这一状况对国内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冲击,当代中国人真正感受互联网新闻传播的威力和魅力,而国内网民强劲的新闻需求又推动三大门户网站不断提升自己新闻运营的能力和水平。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大韩航空公司一架麦道MD-11货机在上海附近坠毁,新浪网对于这一突发事件便进行了及时出色的报道,其特点为:①报道时效超过传统新闻媒体;②连续滚动报道;③广为集纳相关信息;④在报道上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网络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无疑起了决定性作用。商业网站在发布新闻方面显然已树立了争第一的意识,而对商业门户网站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作用应该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正是有了三大商业门户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才改变了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对于后来新闻网站的奋起直追和阵容改观也是强有力的刺激因素。

三、个人主页成为网民个体传播的手段

在各类网站兴起之际,网民建立的个人主页此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网易新干线”是国内最主要的个人主页网站,提供个人主页空间和主页链接,据《中国电脑教育报》4月8日报道,目前有4300个以上个人主页。而网易公司自称,其容纳的个人主页早已达到1万以上。个人主页是网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建立的个人天地和精神家园,因此很多人将其冠名为“**的家”,如“阿宝的家”、“毛毛虫的家”,或者类似名称,如“梦想家的小屋”、“逍遥居”、“梅香小筑”、“心情驿站”等。如果说现实世界中的家是个人的封闭的天地,而网络世界中的“家”则是敞开大门欢迎最多数量的客人到访。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建立了名为“一个小学生的乐园”的主页,他骄傲地宣称:“我12岁就做了一个主页,你12岁在干什么?”个人主页内容五花八门,反映出社会上不同行业各色人等的情趣和诉求,成为互联网上第一个进行个体传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网页制作技术较为复杂,设计维护更新都需花费不少心血,因此建立个人主页的网民只是少数。

四、网络文化的独特魅力开始显现

年内,一篇催人泪下的网络小说风靡了两岸,这便是台湾成功大学一位名叫蔡智恒博士生所写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他从3月22日起以“jht”笔名在校园BBS上陆续发表,至5月29日这部共34回的连载小说刊发完毕,已轰动了台湾众多院校的BBS,不少人将它比作网络上的《泰坦尼克号》。6月,台湾的大众传媒立刻报道了这一现象,如《中国时报》6月22日的一篇文章分析说,如今网络已成为新新人类(注:指7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代,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生活重心,有一句广告词说,新新人类不是正坐在电脑前上网,就是正在前往的途中,或是刚刚离开而已。可见网络对新新人类的吸引力有多大,而网路小说正象征着新新人类的创作发表管道。”大陆的“70后”同样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当时电子邮件,尤其是互动型的BBS和聊天室成为他们的最爱。由于互联网传递信息的迅捷,《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台湾校园BBS上出现后不久,在大陆一些院校,如北京的“水木清华”、广州“华南木棉”等BBS上就开始连载,立刻引起大陆学生的共鸣,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磁盘等手段进行了广泛再传播。

BBS和聊天室在大学生、年轻人中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独特的网络用语。如互联网使用者称为“网民”、“网络族”、“网友”、“网虫”。有些用语由同音字变化而来,如“大侠”成了“大虾”,“妹妹”成了“美眉”,“我”成了“偶”,“版主”成了“斑竹”等。有些用语由数字谐音而来,如886(即英文“拜拜了”,再见之意)。有的故意反原来字面而用之,如将“东西”称为“东东”。有的则是利用键盘上的符号组成各种表情。这些多形态的网络用语,反映了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态,他们就是要借此传达一种时尚、一种情绪,甚至是相互间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网络用语及网络流行语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由网民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可以说,不了解网络用语和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就读不懂互联网。

五、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再度发文

主流新闻媒体在1998年继续努力进军互联网新领域,如光明日报网站于1月1日正式开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于12月26日正式上线,将华语(含普通话和粤语)、英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四种语言的节目送上了互联网。

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199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新闻出版署再次联合发文,对1997年5月下发的文件做了补充规定。文件指出:“一年多来,各新闻单位和各地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宣传的积极性很高,工作进展较快。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国际互联网络在对外宣传方面的作用,促进新闻宣传信息更多地上网,根据实际情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署作如下补充规定:一、原规定‘各新闻宣传单位利用国际互联网对外新闻宣传的内容,需在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统一入网’。一年多的实践表明,统一进入中央外宣网站虽可增大中央外宣网站的信息量,但网址单一,不利于查找;信息拥挤,容易形成瓶颈,影响信息传递速度。因此,今后各新闻宣传单位获准入网后,将信息链接中央外宣信息网站的同时,可以申请独立的域名,建立自己的网站。二、入网开展对外新闻宣传,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审批后,除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履行备案手续外,还须将本单位网址、域名、电子邮件地址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备案。”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7、1998两份文件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作为对外宣传的主管部门,同时也是新闻媒体上网的归口管理部门,对网络传播的特性和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一年多以前原规定不适合的部分及时作了修正。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