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视线专题版>>一起走过 共同见证 纪念中国接入互联网20年

记录中国网络传播20年的历史文本

高钢

2014年04月17日13:23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翻看大洪先生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年终专稿(1994——2013)合集》,眼前影影绰绰地浮现出20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蜿蜒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大洪在新闻传播学界是从事互联网信息传播研究的一位标志性学者。他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传播最早的关注者、研究者、参与者。他本人似乎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的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学术符号。

大洪先生面对中国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事件、曲折、变化、探索,都留下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年终专稿仅仅是大洪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但具有的连续性、综合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学界和业界每到年底期盼阅读的一份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具有提示和启发意义的学术文档。

大洪先生的这一年终专稿合集不仅是追溯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演进的历史文本,也是瞻望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呼唤宣言。读着这些平实真诚富有思考的文字,我真是在感慨,感慨中国互联网走过的20年是何等的艰辛,又是何等的壮观。

我和大洪相识于1997年,那时互联网还不像今天这样为人们所熟悉,所依赖。大洪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新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我在华声月报社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创办华声报电子版。大洪先生所在的研究机构是从事传统媒体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我在的新闻机构以出版传统的印刷刊物为主体业务,我和大洪当时似乎都开始行走在本行当的主流工作领域之外,进行着一个前景极其朦胧的探求。

但是就是在这种朦胧的行走之间,却同时感受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职业使命感的召唤。

我记得大洪曾几次到我们的报社访问调查,深入细致地了解华声报电子版工作的运行细节,听我们讲述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感受,同时告诉我们他了解的网络技术应用的新信息,和我们一起讨论网站运行的策略。为了深入了解当时媒体网站的运行,大洪甚至直接承担华声报电子版新闻栏目的编辑工作,他每天按时提交新闻,做得一丝不苟。

我记得和大洪一起随中国早期网络传播管理机构的官员,对中国最早的媒体网站进行调研。那时互联网不是主流的事物,大家白天都在忙自己的职业工作,晚上聚集起来,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这个近乎飘渺的新事物。每到一处,大洪都是全神贯注地倾听,专心致志地记录。隆冬深夜,我们结束考察,赶乘地铁回家。

我记得和他一起参加早期的中国网络传播的研讨会。1997年在北京京丰宾馆举行的研讨会,会议名称居然是“97’ 全国电子报刊经营与发展趋势研讨会”,“互联网”都没有在会议的标语中出现。之后是1999年的夏天,我们一起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网络媒体研讨会,那个研讨会连个会标也没有,当时几十位做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体人坐在宾馆的一间会议室里,不分行政级别,不讲媒体大小,没有座次顺序,大家济济一堂,各自谈着网上工作的感受,像是在说着太空行走这类完全没有重力感觉的经历。那两天杭州大雨,我和大洪还有一些媒体的朋友都是火车而来,火车而返。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遥远的事情。那时,我们对互联网的认知是何等的肤浅。

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学习知识、信息交流、生活娱乐、商业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连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用IPAD玩网络游戏了。仅仅20年间,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社会因互联网而改变,就连我们每个人都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重新寻找着自己生命的时空方位。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总数已经超过6亿!智能手机的拥有量已经占到全球智能手机总量的四分之一!互联网已经像电力、交通、能源一样,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技术应用正在日益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正在受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已经与互联网这个伟大的科学创造建立起超越时空维度的密切关联。

如今,影响信息传播模式改变的三个重要技术,已经日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今天6亿互联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者已有5亿之众,网络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第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在这种智能终端上运行的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使得人的多元社会需求可以得到无限的延伸和满足,比如娱乐、学习、商业购物和社会交往。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和美国一样,居中于世界前列。今天全球智能手机总量中,我们中国人手中的智能手机已经占到四分之一。

第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云计算服务将极大推进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这三大技术的集成,使得整个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人类所享用。这些技术正在改变着信息交流的结构和模式,进而使得公共信息的提供、社会关系的经营、社会结构的演进都在之中发生重大的改变,人类历史还没有任何一个传播技术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运行,作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看到,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

首先,网融合:信息集散的全新物理结构呈现。

多元网络之间的融合贯通已成趋势。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日益融合,以此形成对人与信息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全新的信息传输体系。 媒介融合的景观呈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推进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发生改变,促进期间的能量交换。网络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体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

第二、微传播:信息集散的全新基础单元生成。

微传播已经开启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被开掘出来,这种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连接形成的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急剧放大。

随着各种信息终端的普及应用,在民众需求和市场目标的综合作用之下,Web2.0技术日益深入地完成着传统信息传播形态下各种信息专权和特权的分解,推进着基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信息经营的大趋势。

第三、泛关联:信息集散的全新社会能量开启。

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随着微传播单元的数量激增,人们在互联网上已经超越着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

在互联网上社会关系的营造、维系、整合、放大的过程,其成本在急剧降低,内涵在日益丰富,效率在极大提升。 网络社会正在施放着日益强大的能量,把人的需求细分,把人的能力强化,把人的创造整合,推助着人的理想的实现。

第四、大协作:信息集散的全新创造模式形成。

人类是基于理性主导下的创造活动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物种。有序组织基础上的协作是人类从事大规模文明创造活动的基本形式。这种协作在互联网连接的世界中,已经有了全新的样态,它的规模更为浩大,进程更为顺畅,效率更加显著。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仅为基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架设了传输平台,更重要是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集成结构。

以维基(Wiki)技术为例,它已经让我们看到,人类从事伟大创造的全新模式:设定宏大的目标,通过网际协作,将每个生命的创造能量聚集到围绕系统目标的运行之中,组织大规模的创造将这一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完善,整个创造过程为全社会共享。

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而形成的网际协作蕴藏着无限潜能。将无限的个体生命的创造元素聚集到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公共创造过程之中的时候,这个创造过程就赢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这一趋势将使社会更大程度上获得来自每个社会成员的智慧推动,整个社会的智慧创造领域将极大拓展,智慧创造总量将极大增加,智慧创造过程将极大提速。

我深信: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变革进程的推动者。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广泛的社会应用,人民的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空间不断拓展,监督效率不断提高,参与机会不断增多,公共协商的机制终于呈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这些巨大的社会变革充满了艰难坎坷,但是,这些进步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呈现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因此发生着变迁。

互联网在中国投入社会应用的20年间,我们经历了互联网技术模式的换代变革。

在Web1.0时代,我们体验的是信息总量剧增,全球信息互联,信息综合提供,网络数据检索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泛传播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

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的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

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2.0时代,我们体验的是媒介形态多元,个体传播强化,网际协作普及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形成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的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

Web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3.0时代:我们将要体验的是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将是人与物质世界的联接。

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观。

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将把每个社会成员与人类的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关注每一个生命的需求,开掘每一个生命的潜能,成全每一个生命的理想,这些人类出于物种本能的共同渴望,今天正在被互联网技术鼓励着,推进着。

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是一个蕴藏着丰富能量和无限可能性的社会运行过程。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社会应用与在其他国度的不同之处是,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恰恰与中华民族谋求命运复兴的历史进程重叠在一个历史空间之中,因此身在其中的人们,不仅体验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奇迹,也能为我们民族的这段非凡的历史进程贡献我们各自的能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互联网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院长、常务副院长。中华全国新闻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