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钟声”敲响了什么?

梁坤

2014年04月22日14:3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2008年11月,人民日报国际部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是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国际评论。5年来,“钟声”以其快速反应、尖锐鲜明的风格见长,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钟声”属于新闻评论,然而又带有政治传播的意图,直接反映我国对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究竟这一笔名之下的新闻评论有着怎样的特征,从文本上又能解读出怎样的政治态度?

关键词

人民日报;钟声;国际评论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是我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很长的时间里,人民日报评论曾是政治“晴雨表”,人们习惯在评论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其中的政治讯息,揣度政策取向、人事变动、思想交锋。政治“晴雨表”作用可以淡化,这是时代的必然;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

人民日报评论栏目众多,有许多评论文章以署名不同来进行划分与定位。人民日报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一般针对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话题。另一个影响力重大的笔名是“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除了针对国内问题的评论,《人民日报》还设有专门针对国际问题的署名评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国纪平”和“钟声”。“国纪平”是2005年人民日报国际部推出的评论类型,采用谐音的方式,意为“有关国际的重要评论”。这个评论可以说是人民日报在国际方面最重要的评论,它一般都是围绕重大的国际问题,阐释中国的立场和观点,篇幅也都比较大,有的四千多字,有的五千多字。

2008年11月,国际评论部又推出了“钟声”,即“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一、“钟声”——国际评论的新青年

第一篇署名“钟声”的评论文章刊载于2008年11月29日,当天《人民日报》的第三版“国际要闻”版发表了题目为《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国际评论文章。这一篇国际评论文章,对我国推迟中欧领导人会晤引发的舆论进行了回应。

文章开头提到:“11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法国领导人日前公开高调宣布将于中欧领导人会晤后会见达赖,中方不得不推迟原定于12月初在法国举行的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消息传出,一些欧洲媒体认为,中国此举发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信号,但也有一些欧洲媒体似乎并不理解中国的立场,感到十分震惊,认为中方的态度异乎寻常,属于‘反应过度’、‘过于敏感’。法方也连续发表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言论,企图将责任推向中方。”

这篇评论文章还原了中国此前在与法国的外交中,关于涉藏问题曾做出的声明,进一步解释中方之所以推迟会晤,并非反应过度或过于敏感,而是法国执意罔顾我国政府立场在先。因此,提出如题的观点,“解铃还须系铃人”,希望法国以中法、中欧关系大局为重,切实重视中国在涉藏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使中法、中欧关系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上来。

不同于“国纪平”长达四五千字、分多个小节的特征,《解铃还须系铃人》仅836字,论点明确,论据简洁有力,文风犀利。自此之后,署名为“钟声”的文章接连出现,也都基本延续了这一行文特征。因此,“钟声”堪称展露锋芒的青年。

截止到2013年9月1日,相较于“国纪平”8年来共计48篇文章的数量,“钟声”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已经发表了510篇评论文章。与国纪平针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定位不同,钟声的内容指向更具有多向性,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我国的政治主张。从这一角度看,“钟声”又是一个勤劳活跃的青年。

二、“钟声”的文本解读

同“任仲平”一样,“国纪平”和“钟声”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钟声”由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共同写作,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在这种集体表达中,逐渐形成了基调统一又旗帜鲜明的文本特征。

1、刊发周期缩短,在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上发声增多

从2008年11月29日发表第一篇“钟声”署名评论,截止到2013年9月1日为止,共发表了510篇署名文章。其中,2008年4篇,2009年12篇,2010年7篇,2011年81篇,2012年246篇,2013年截止到9月1日共计160篇。2008-2010年,钟声文章数量少,刊发周期长,在2011年,钟声文章的数量明显增多,2011年平均每4.4天就有一篇钟声的文章,2012年至今,平均每1.5天就有一篇钟声的国际评论文章。

钟声文章发表频率的增加,一方面说明着钟声这一栏目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昭示着我国在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上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愈加注重通过党报媒介平台和新闻评论这一形式来表达立场与观点。

 2、文章篇幅较短,同一问题不同角度多次发文形成强势传播

笔者对510篇钟声国际评论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码,并进行等距抽样,共选取了50篇样本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在抽取的样本中,最长篇幅为1836个字符,最短篇幅为645个字符,50篇文章的平均字数为1047字。其中,601字到800字共5篇,801到1000字14篇,1001到1200字24篇,1201到1400字6篇,1801到2000字1篇。统计数字表明,钟声的国际评论文章主要集中于1001-1200字之间,篇幅较短。

“国纪平”的文章大都长达4、5千字,“钟声”相较而言更加简洁,这就使得行文精粹,不蔓不枝,主题集中,观点鲜明,这也适应了人们的阅读习惯。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多媒体技术发展,人们对经典文化的追求逐渐受到冲击,快餐文化迅速传播,阅读越来越倾向于浅表化、实用化和休闲化。 同一主题和风格下,篇幅较短的文章到达率更高。

虽然篇幅短,但是“钟声”常常就同一问题刊发系列文章,或者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多次发文。例如仅就叙利亚问题,在50篇非连续性样本中,就有4篇:《搞清真相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关键》、《及时理性的中国声音》、《输送武器只会加剧叙利亚危机》、《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叙利亚人民负责》。从传播效果而言,篇幅短,连续发文,相比于一篇长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形成强势传播的效果。

 3、议论方式多元化,文风尖锐鲜明

“任仲平”的文章属性留有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光晋认为任仲平“以理论文章的篇幅和架构从宏观角度阐释政策、论证问题”,但“从议论方式而言是一种‘新闻’取向与‘评论表达’。” 在文章属性上,“钟声”几乎不存在争议,因为无论是从篇幅架构还是从论述方式上,“钟声”都具备新闻评论的“形”与“魂”。

将50篇样本文章按照“表态式、阐释式、分析式、褒贬式、驳论式”五种类型进行分类,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褒贬式14篇,阐释、表态、驳论式各10篇,分析式6篇。论述方式的分布较平均,褒贬式篇目略多。

褒贬式、表态式和驳论式是五种类型中观点主张相对更鲜明的,这三种占整体的68%,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钟声”文风的尖锐鲜明。

 

4、内容分布广,国际关系为选题核心

“钟声”文章选题分布较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都有相关论述,甚至一篇当中涉及多个问题,但按照其文章主要方面进行划分,国际关系是“钟声”国际评论的重点。

“钟声”文章的样本中,主要论题有以下几方面:国际关系(20篇),发展问题(4篇),方针政策(4篇),经济贸易(11篇),军事安全(5篇),两会(2篇),其他(4篇)。国际关系的篇数在总体样本中占40%。

从这些评论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外交的态度和立场,例如《走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推动中非关系新的更大的发展》《警惕日本以拖待变的侥幸心理》等,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就相关问题的主张。

此外,在国际关系的相关文章中,也有关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相关论述,例如《朝鲜半岛和平稳定须标本兼治》主要是美国与朝鲜关系的论述,《克制“塑造”世界的冲动》是关于美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关系的评论。因此,“钟声”也是国际局势的一个窗口。

 

5、涉华问题为评论主体,“美国”提及率最高

“钟声”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50篇样本中,共有33篇涉华,其余17篇是关于国际上重大问题的评论。

有关国家、国际组织或者地理范畴的词汇,频率如下:美国21次,日本6次,非洲6次,叙利亚4次,俄罗斯5次,欧盟5次,英国4次,亚洲2次,朝鲜1次,冰岛1次,伊朗2次,新加坡2次,埃及1次,塔吉克斯坦1次,乌兹别克斯坦1次,伊拉克1次,南非2次,巴西2次,利比亚1次,墨西哥1次,肯尼亚1次,南苏丹1次,希腊1次。

有此项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美国”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在涉及到美国的篇目中,政治、经贸、军事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其次是日本、非洲。再次是俄罗斯和欧盟。

从“钟声”的评论中,也可以解读出国际关系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文章中,既有积极的《走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又有《美国“长臂管辖”过于霸道》、《美国,少拿“国家安全”当幌子》等带有批判性的文章。在中日关系中也是如此,既有《警惕日本以拖待变的侥幸心理》、《邪恶的参拜》、《日本有何资格谈论“大局”》、《聪明反被聪明误》等带有“贬斥”和“警戒”心理的文章,又有《拿出勇气提高中日好感度》等积极外交的文章。

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我国始终不放弃积极外交的心态,但在具体伤害我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又能够鲜明地摆明立场。

三、让“钟声”响亮而传播更远

“钟声”创办以来,影响力逐渐增大,许多文章见报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钟声的评论频频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中国经济网、搜狐网、腾讯网、中广网等十几家大的门户网站在显要位置及时予以转载。

“钟声”的文章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引发了众多讨论。2012年7月17日,《人民日报》要闻三版“钟声”文章《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实现政权更迭》,就曾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先后发文评述,多个国家的知名媒体进行了转载。

在路透社的网站文章还专门对“钟声”做了介绍——评论署名“钟声”,意为“中国声音”,常用于宣示《人民日报》在外交问题上的态度。由此也可以看出,“钟声”的评论文章在国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隶属于媒体的一种写作方式,钟声的成功运作也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钟声”适应了应对国际环境的政治要求。作为权威的党报媒体,《人民日报》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需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声,从而及时地传达我国政府的政策和部署,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帮助人们了解真相,让受众在粗综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核心本质,树立正确的思想主张。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声音,国际关系在表象上也变化多端,国际重大事件层出不穷,亟需有这样一个平台不断地对相关问题作出及时回应,满足政府的对内对外传播需求。

另一方面,“钟声”适应了媒介发展趋势。“钟声”篇幅较短,观点鲜明,往往能以缜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数据,有理、有力、有节地立论驳论阐释分析。适应了媒体大发展时代,人们对于简明式信息与观点的需求。“钟声”的文章具有重大性、权威性和思想性,能够帮助人们快速了解国际热点、了解官方立场。

1903年秋,陈天华看到祖国主权失矣,利权去矣,撰写了《警世钟》,以期望唤醒中华民族。如今,和平年代的“钟声”响起,也发挥着警世作用,引导人们放眼全球,关注国际局势,正视对外关系。

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依然在不断变化,“钟声”应始终坚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不断创新,以及时、鲜明而深刻的内容,树立起一道品牌标杆,积极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 卢新宇.党报评论的历史方位[J].新闻与写作,2009(11)

[2] 人民网.人民日报国际评论?钟声专栏编者按[DB/OL].

http://world.people.com.cn/GB/8212/144400/index.html,2013-09-01

[3] 冷冬梅.数字化时代受众阅读习惯之流变[J].图书馆界,2010(3)

[4] 涂光晋.图解任仲平[J].新闻战线,2009(3)

[5] 赵振宇 胡沈明.“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J].新闻大学,2010(3)

[6] 马汇莹.党报评论的权威与引领作用——简析人民日报评论部系列评论[J].新闻战线,2012(3)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