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十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连城市文化认同情况调查研究

——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

雪笛

2014年04月22日15:21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

大连作为沿海城市,汇聚了众多高校,而在大学生之中,来自异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连的城市文化认同直接影响着大连的社会和谐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大连城市文化认同情况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促进融合途径三方面着手,试图了解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对于城市的文化认同程度,并提高他们作为城市主人的意识。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城市文化认同 大连民族学院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家乡到异地念书,而身负“异地”与“少数民族”双重身份的他们对该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程度,则对该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群体,他们以求学为目的,较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言,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素养,但是,在城市生活过程中,也被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在城市文化认同上的困境。对于城市的文化认同情况可以表现为两方面,既是少数民族外来人口来适应本地文化,也是本地的文化来协调外来文化,以此双向的谋求共同发展,但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的城市文化认同问题,将着重分析第一种情况。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连城市文化认同基本现状

(一)、自我定位

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对于大连城市的文化认同程度首先依赖于他们对于自我身份的定位。他们自己主观的情感,决定他们对于该城市文化认同情况的高低。

在针对大连民族学院的调查中发现,仅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是现所在城市的主人,而只有63%的少数民族异地大学都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不明确的定位。当这群大学生不能以一个积极的身份来面对当地文化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排斥的反映。

(二)、交际关系

社会是人居住的场所,任何人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与其他人的接触与交往。

由于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回族等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质,因此,在交往上,超过半数的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更愿意参与本民族活动。同时,只有4%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自己与本地人的关系可以达到结婚生子的程度,42%的同学认为自己可以与本地人成为朋友,但是,也分别有34%与14%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自己仅可以与本地人限于沟通交流甚至认为与本地人没有交集。

(三)、心理情感

人的情感是最能反映其内心活动的,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对于该城市文化认同程度,直接表现在他的内心活动之中。在调查结果中显示,45%的同学经常会被想家的想法所困扰,而在这个比例中女生明显偏多,这与女生情感敏感密切相关。

(四)、社会生活

城市节奏感较快应该是大连的特点之一,但是,由于校园环境相对平缓,大学生所接触外界环境较少,所以,城市的快节奏并没有对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产生较大压力。而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最大压力则来源于经济。这一点并不为奇,大连由于是沿海城市且是较早的经济开放口岸,所以经济水平较高,物价也必然较高,因此,在针对大连民族学院的调查中,购买力不足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压力感所占百分比相同,学生对于大连城市文化认同指数与他们购买力水平呈正相关。

在针对大连民族学院的调查中,77%同学对于大连市的旅游景区、饮食以及独有文化节感兴趣,也有超过半数的人积极参与其中,这表明了他们对于主动认同城市文化的一种积极态度。相比所在城市与本民族新闻,61%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的关注点在本民族的新闻上,而所在地新闻,则是以1:2的比例远远落后。

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连城市文化认同的因素

针对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的城市文化认同情况,存在许多影响因素,这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看出。

(一)、主观情绪

调查中发现,对于影响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比而言,主观因素显得更加突出。这一点也是被调查对象所注意到的,在调查中,选择“自身接受程度”对城市融合程度影响最大的人所占百分比最大。由此可得,主观因素往往能决定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对大连的城市文化认同的程度,客观因素往往起到一个辅助与推动的作用。

在对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虽然53%的同学对于以后是否会留在大连市并没有明确态度,但是却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主观意愿上希望尽快融入城市,在主观方面,大学生往往具备一个积极的态度。

(二)、客观条件

1、经济因素

从客观因素来看,对于在现居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经济,经济直接影响的是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的购买力,购买力的高低又会直接作用于他们生活质量的高低。当生活质量高时,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就不需要为过多物质原因担忧,对于所在地排斥度会降低,更容易接受本地文化影响。

2、其他个体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城市文化认同程度,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情感的干扰,例如本地人的态度、同民族同伴的态度等。当外界情感以欢迎、友善的态度接纳他们时,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的情感防线会降低,所受到的城市文化影响也会更高。

三.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连城市文化认同途径

由于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心态顺应当地文化,增加与身边的其他民族学生接触,那么,城市文化认同感偏低的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则很容易产生焦躁以及孤独感,因此,改善他们的城市文化认同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1. 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城市主人意识

树立城市主人的意识其实就是要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面对城市文化,

正如唯物论所讲的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让他们接受大连城市文化并不意味着原有文化的消减,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现居地的生活,正如大连的城市文化也会将他们的文化吸收接纳,以此达成共赢。

2. 学校在政策上应予以倾斜

在调查中,89%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学校举办有关本民族或者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活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他们在主观意愿上的积极态度,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各高校曾忽视的重点,即加强在校内对少数民族同学的关注程度。

不仅仅是作为民族院校,大连其他高校也应该根据本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相关的校规及政策,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帮助直接体现在文书上,以文字形式予以肯定与必要的倾斜。

3. 老师及同学引导与帮助并举

老师与同学在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帮助也是有助于提升他们城市文化认同程度的方法之一。在调查中,14%的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称自己朋友圈的人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兼具“少数民族”与“异地”双重身份,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不同的地点,更是不同的文化,老师作为他们引领者,同学作为他们的伙伴,都应该在这些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地点、新文化,促进他们对于大连城市文化的认同。

4. 增强舆论宣传

一个好的舆论宣传起到的是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在调查中,52%的同学认为新闻报道中内容并没有对帮助他们融入大连起到指导作用,而随着新技术发展,媒介技术也得到很大提高,我们应该在这个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传媒手段对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进行帮助。虽然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以及适应能力,但是,面对城市以及文化的双重差异,大学生需要看到当地人们的友善以及欢迎,尤其针对近期少数民族事件越来越敏感的问题上,增加对于少数民族异地大学生的关注程度,以此引起人们重视媒体责无旁贷。

由于少数民族异地大学文化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环境相对简单化,因此,与其他职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比,对于大连城市文化认同水平较高。但也因为该人群社会经验较少,所以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与制约。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大连城市文化认同程度,不仅仅有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需要从多方着手,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1]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 吴玉军 宁克平 “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 [2] 《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孙玉伟 王敬群 “中国心理学健康杂志” 2013年12卷第5期

3. [3] 《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性研究》 程孟瑾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

4. [4] 《移民城市市民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郭晔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