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一辈子电影,最大的感慨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商业模式得到空前发展,但表达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差。”昨天,在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美电影大师巅峰对话”论坛上,知名编剧芦苇直言不讳,表示自己离不开电影这一行,就是因为电影还有人文关怀,能通过故事和大家交流,而不是只剩下商业性。
当天论坛围绕“商业和艺术在电影中的平衡”话题展开。国际知名制片人、编剧詹姆士·沙姆斯坦言,很多好莱坞制片人一听到“艺术”这个词就烦,觉得等于把钱直接扔到水里。但他认为,好的艺术片也有商业运作的可能性。今年他担任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把金熊奖颁给了中国电影《白日焰火》,该片在国内也取得过亿票房。“这部片子属于艺术片范畴,但也有商业性。”
《全民目击》导演、编剧非行认为,商业片也需要具有艺术性,把商业性和艺术品质结合起来。“《全民目击》是一部商业片,创作初衷就想让观众看得过瘾,但很多观众反映被片子打动了。”非行透露,当初自己看一个拐卖儿童的新闻,就问弟弟说要是这事搁他身上怎么办,弟弟回答说会立刻放下工作,走遍全国也要找回自己的孩子,非行听了很感动,就把这种亲情放到了电影里。“不管做什么电影,关键在于触动人心。”
沙姆斯也觉得,不管拍什么片子,都需要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拍片的时候,我们不要去管观众怎么想,只要努力,一定会有观众喜欢。”在他看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么大的市场空间,应该需要有不同类型、不同观众层次的电影。“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能只有麦当劳快餐,也要有个性艺术品。”
知名编剧芦苇直言,把电影分为商业片、艺术片,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其实电影可分为好电影、烂电影。“艺术片里有很烂的电影,商业片里有很好的电影。”他还感叹,中国电影当下不缺商业性,最缺的是人文关怀。芦苇表示,自己写的剧本都是现实题材,就是希望把最真实的现实,把历史的真相,把鲜活的人物,与观众分享,这是他做电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