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北京晨报:“舌尖3”不妨先听观众意见

解辰巽

2014年05月12日07:50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舌尖3”不妨先听观众意见

  关注事件:“舌尖2”第四集《家常》

  核心观点:想要拍一部观众喜欢的纪录片,就要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

  昨天是母亲节,在这个“母亲”应该受到无限褒奖的时刻,一个母亲却受到了很大范围的争议。那就是上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中的来自河南的妈妈。为了女儿在上海学习中提琴,她背井离乡,甚至婆婆重病都没有回家看望。对于我们这个“孝字为先”的民族,这样的故事多少还是有点伤心,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舌尖2”的讨论。

  第四集《家常》讲述了很多普通的家常菜,这本应该是最能“唤醒”最多观众味觉的一集,却遭到不止一位网友这样的评论,“‘舌尖2’前四集里最差的一集”,甚至更有“三观不正”的点评。想必这和那个为了女儿教育抛弃一切的母亲有关。

  片中的子钰妈妈在镜头前的哭诉,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拍摄者更多的同情和包容。在孝字当头的中国传统观念中,这有些难以让人接受。《家常》的导演邓洁在看片会上曾经介绍,子钰所住的那个弄堂里有好几家都有子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这是当下中国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的畸形现状——为了孩子的教育要抛弃一切。这也必然引发了人们争论的——为了孩子,放弃了对长辈的责任和义务,难道技能的学习就远远大于基本的做人道理的学习?更值得探讨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和片中的上海红烧肉没有太多关系,这样的选择也难怪一些观众难以理解。

  其实,“舌尖2”从播出以来就一直受到“美食变少”的话题困扰。通过美食讲人物,是总导演陈晓卿从第一季就坚持的态度,用他的话说,“在第二集中,我强化了这一点。”所以依旧期待美食的观众,就稍显失望。

  如果希望做成一个给大众能接受并且喜欢的纪录片,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观众口味确实是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相比来说笔者更喜欢第三集《时节》中对“切糕”的处理——只谈美食,不留观点。

  “舌尖”火爆荧屏对于中国的纪录片的快速发展作用很大,尤其是更多观众爱看的所谓“商业纪录片”。陈晓卿自己也曾说过,想要拍一部观众喜欢的纪录片,就要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舌尖2”在播出的过程中,也根据观众对美食的诉求做了调整。从目前的反馈看,似乎观众对美食的期待更高,那么如果设计时就多加入一些美食的镜头,问题还会存在吗?这种估算的结论很难下,因为”舌尖“的魅力就在于美食与人文的结合。现在观众对”舌尖“的吐槽,很难说不是因为“舌尖”的关注度所造成的高期望值。据透露,目前“舌尖3”已经在筹划中,“舌尖3”应该走一个怎样的路线,倒是不妨更广泛地听听观众意见。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