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电视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不能缺失人文精神

施大雁

2014年05月19日14:0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在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笔者经常看到一些缺少人文关怀的镜头和同期声采访。这既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品位,对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对采访对象更是一种伤害。本文通过简要概括当前部分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拍摄中缺少人文精神的最突出表现后,对其所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人文精神应该成为电视记者职业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

关键词:电视记者;采访报道;人文精神;职业素养

在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中,部分记者只顾自己了解新闻事实,拍摄视觉冲击力大的镜头,而不顾采访对象当时的境况,也不考虑画面的社会效果,有时还经常会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待采访对象。这是电视记者既不尊重采访对象,又不尊重观众的行为,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缺失现象。人是新闻报道的主体,离开了人,新闻报道活动就失去了支撑的基础。而人文精神的缺失,更会使电视新闻报道变得冷漠,变得没有人情味,最终就会失去观众。

一、电视记者人文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

1.不顾及对方处境。有的电视记者只顾自己爽快,不考虑别人,在采访一些新闻事件时,只要自己能获取所需要的镜头、材料和同期声,不会去顾及对方当时的处境。如:某地发生一起重大车祸,电视记者赶到现场时,受伤的驾驶员还被困在车内,交警和消防官兵正在全力抢救。播出来的电视画面是:一名消防官兵正在用切割机切割被撞坏的车门,记者就把话筒伸向消防官兵。消防官兵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接受记者采访,而被困在车内的伤者还在“嗷、嗷”地叫喊。按理说,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抢救车祸中的伤者应该是当时最重要的事。电视记者只顾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不顾对方的处境,这种做法太残酷了。又如:有个电视记者在采访一次粮食大丰收时,正遇上有位老农扛着一个大包过来。于是记者就拦住老农,把话筒伸了过去,问:“大伯,你今年收成怎么样?明年将种哪些作物?”,大伯只得扛着大包接受电视记者采访。结果,一问就是10多分钟,直到记者问完所有需要的问题后,大伯才得以脱身。记者有事要问,是否可以让大伯先把肩上扛的包在地上放一放再采访?

2.不顾及对方感受。有些电视记者在采访时,不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特别是在对一些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还深挖对方的伤疤,如:“你父母当时是怎么死的?那你父母不在了,你以后有什么打算?”这种往采访对象伤口上撒盐的做法,不但缺乏记者的基本素养,而且也缺乏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善良。

3.采访态度不友好。有的电视记者在采访人家特别是采访批评对象时,往往喜欢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有时看起来好像是在审问犯人。电视记者这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语气生硬的采访,充斥的是话语霸权。这样的提问有可能造成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对立情绪,让采访陷入僵局。

4.倾向性诱导采访。如记者问采访对象:“这事是不是这样的?”,对方说:“是的”;又如,问:“你们单位开展这项工作是否很好?”,答:“是的,很好,很好”;问:“这样处理,你是否很满意?”答:“很满意,很满意”。

5.暴力血腥镜头多。现在的一些电视记者,平时乐意采访灾祸新闻和犯罪新闻。因为这类题材采访成本低,不用大动脑筋挖角度,拍摄空间不大,拍摄时间也不会太长。在拍摄时,又喜欢采用自然主义的记实手法,对镜头不加选择,有闻必录。于是,让观众看了恶心、难过、恐惧与惊慌的血腥镜头过多过滥。这类镜头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觉污染。

二、电视记者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危害

造成电视记者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人自身的全面异化,而精神危机又使某些人失去了人文精神。有的电视记者,可以说是在标准化、模式化、程序化方式下训练出来的,平时他们就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按照当前的考评制度,电视记者的“工分”与稿件被采用量是直接挂钩的。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电视记者的心理会更趋向于“经济效益”,他们会把完成“工分”作为唯一目标,更倾向于采访和拍摄那些容易吸引观众眼球的、具有感官刺激的、会产生轰动效应的、最易于被采用的新闻片。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短视的传媒往往习惯于用惨烈的场面刺激受众,而负责任的传媒则永远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记者代表社会的良知,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理应以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机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1]”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缺失,还由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仍没有确立。首先,普通市民有不接受采访的权利,但我们在电视中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以‘法官’姿态‘审问’市民的镜头,甚至有市民不接受采访遭到记者漫骂的事情发生。其次,在采访中弱势群体的人格更应受到保护,但电视记者为了寻求冲突感,刻意渲染寒苦,执意放大痛苦。第三,犯罪嫌疑人同样需要尊重。第四,隐性采访的当下,市民在与人打交道时一不小心就‘被采访’[2]”。

电视记者在采访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其危害程度是相当严重的。它不仅会误导观众,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会败坏电视媒体自身的形象,断送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影响力。“针对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新闻媒体必须履行好把关人角色,多传播一些富于人文精神的高品位新闻,淘汰掉那些庸俗浅薄、缺乏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3]”新闻媒体具有环境监测和守望社会的功能,维护公德、进行社会教育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因此,电视媒体平时要加强对记者进行人文精神的灌输,规范记者的采访行为,将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内化为记者自身素养,从而使每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其表现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4]”

三、人文精神应成为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

人文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表现。在采访报道中有没有人文精神,也是一个电视记者是否成熟的反映。因此,人文精神应当成为当前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传播活动反映的是人的存在,传递的是人的价值观。人是新闻关注的主体,新闻报道是人的文化,理所当然应该表现出人的情感。同时,电视记者本身作为一个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社会的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态度,积极构筑友善、尊重的新闻人际关系,在新闻采访中自觉弘扬人文精神。

如果电视记者的采访富含人文精神,那就会赋予其报道独特的力量,发人深思,并且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而具有人文精神的采访还能将采访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好地实现采访目的。因为这有助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增进情感认同,有助于采访的深入。

采访新闻是电视记者的天职,虽然记者的首要职责是忠实、客观地进行新闻事件报道,但是,“人”作为新闻的主体,在新闻采访中应该首先得到尊重。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明确,采访对象是知情者、当事人,而记者仅仅是个问路人、求知者。在采访发问时,电视记者必须以和蔼的语气、求教的态度向采访对象发问,认真而耐心地倾听对方的介绍。只有这样,对方才能配合并认真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尊重他人,“确立”他人——把他人的思想、感觉、行为的碎片汇总起来,从而不仅把这人介绍给自己,也介绍给观众。在开放、平等和自在的交流过程中,电视记者与采访对象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帮助,还会形成一种相互吸引的人际关系,并在人文精神指导下使采访获得更大成功。电视采访中的人文精神同时还体现在对采访对象的人生价值与尊严的理解和维护上,当前新闻界有种不良趋势,总想挖掘他人的隐私,以满足一些人不健康的“窥私欲”,常常不顾及他人尊严与人格。因此,从人文精神角度出发,在涉及被采访者尊严的问题时,电视记者也要极为谨慎。

一般来说,采访中的人文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人文精神,是指记者通过采访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多采访多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体现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社会精神文明。狭义上的人文精神,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各类不同的受众和个体提供具体、实在的关心和帮助。这种帮助,既可以是经济、知识、政策等物质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心灵、精神、情感等意识层面上的,它注重的是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新闻的人文精神,主要指通过新闻报道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有利于社会进步价值观的确立,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5]”

崇尚人文精神,更是公众对作为精神食粮的新闻报道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新闻宣传工作的视野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就是要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对照这一标准,目前部分电视记者确实还存在着很大不足,而这种不足则是由电视记者自身人文精神的缺失所造成的。只有在采访环节落实和渗透人文精神,重建新闻报道的人文品格,电视记者才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良知和社会公器的职责,为弘扬社会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作者简介:施大雁,男,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轻纺城频道副总监,助理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 

参考文献:

白剑峰.灾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J].新闻战线,2008(9).

彭华新,欧阳宏生.论我国电视新闻的人文困境[J].当代电视,2011(10).

王新平.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建构[N].山西经济日报,2012-12-15.

李红莲.媒体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构建[J].青年记者,2012(7).

李斐.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J].新闻世界,2012(4).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