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5期

传媒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构建

汪立彬

2014年05月19日14:43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笔者从目前电视传媒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入手,通过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以下简称“关服”)对象“失衡”,主体“失真”,媒介“失正”现状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关服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之上,笔者提出了传媒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初步设想:一是创造社会环境,搭建关服平台;二是创建主体机构,树立关服框架;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实现关服功能。

关键词:电视传媒视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是社会的明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但时至今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201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的目标。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重视“三留守”问题,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农村留守儿童关服体系建设无可否认是当前十分紧迫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表现

根据电视新闻等多种传媒介报道,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缺失、学校教护缺乏、社会管护缺位等诸多因素,致使他们的成长之路面临四大困境:

首先,心理困境。农村留守儿童常年“孤单自处”,心灵里缺乏亲情的温暖与呵护,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思想上鲜有长辈的指引和帮助。这种情况极易引起儿童内心的孤僻自闭,从而导致性格的扭曲、价值观念的偏离,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其次,学习困境。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仅差,而且也缺乏上进心[1]。

再次,行为困境。行为困境和心理困境息息相关,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由于亲子异地、长幼两离,长期非正常的家庭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异样的行为习性,表现为:忧郁卑怯,固执顽劣,浪费攀比,厌家恶学……另外,安全困境。由于家庭监护力度的不足,以及社会保护措施的缺乏,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现状十分严峻。此中既有亲人照看不周的疏忽,亦有坏人违法犯罪的侵害,也不乏自身行为失控的毁伤。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探析

第一,亲情疏怠,童心缺爱。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接受祖辈的隔代照顾,难免会有代际差形成的疏忽之弊。双亲务工在外,同子女离多聚少,以致留守儿童缺乏日常家庭中应有的关怀和疼爱。父母长期远离,不免使亲情日渐疏怠,经常处于“亲情饥渴”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心理问题,无论是卑怯自弃,还是冷漠多疑……对其身心发育都极为不利。

第二,教育疏失,蒙学缺知。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都处于中偏下的较低水平。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三:首先,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教师队伍、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要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关照往往力不从心。其次,父母常年在外,对留守儿童缺少教导,容易造成家庭与学校两种教育间的脱节。再次,留守儿童自身对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态度不端正,以致经常旷课逃学。

第三,家庭疏懒,幼行缺管。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很多人沉迷网游、厌弃功课,拜金攀比、奢侈挥霍,甚至越轨触法、公然偷摸。致使这些儿童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如此乖离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上学有严格的准入限制,进而孩童们只能留守农村与父母相隔两地;另一方面祖辈作为隔代监管人,往往重养轻教,娇惯宠溺。最终导致了他们肆行无忌、妄自胡为。

第四,社会疏误,治安缺护。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意识淡薄、关注程度低微、保护措施缺乏,即使有也更多简单地停留在物质需求层面上,以至于社会管理在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上存在诸多疏漏和失误。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未能切实做到对未成年人的禁入;学校、家庭未能有效制止留守儿童的旷课逃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未能深入预防和纠正留守儿童的斗殴、偷盗、赌博等行为,亦未能全面杜绝儿童拐卖犯罪的发生。

二、传媒报道中留守儿童关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关服对象“失衡”

据多种媒体报道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与其同龄人相比,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这集中表现在“失衡”上。1.数量大与投入小。留守儿童人口总数与政府相关财政投入严重失衡。据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2010年“六普”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全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而与之相对应的,除了一些社会儿童基金外,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中还没有设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项支付项目。2.问题多与关爱少留守儿童所遇问题与社会各界所予关爱严重失衡。一方面,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异常突出:心理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常年缺乏双亲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心理受创严重;学习问题,众多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自身努力,学习成绩低下;行为问题,不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呵护和家庭管束,行为习性乖离;安全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接受隔代照顾而缺少有效监护,安全常受侵害。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意识还很薄弱,关爱行动还很匮乏,涉及到具体举措很多方面还是空白。

(二)关服主体“失真”

目前,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服活动的主体有:政府、企业、社区、学校、民间组织等。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政府慰问,企业资助,社区调研,学校义教、媒体宣传等,这些活动对留守儿童所处的困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有其严重的局限:首先,政府、企业以活动形式出现的关服行为都是短效、小面、浅层的,不可能长时期、广范围、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诸如社区、民间组织等社会主体往往会面临职能和资金上的困境而爱莫能助;再次,学校背负应试教育、社会舆论和家长责任的三重压力,在其自身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教师无法做到对所有留守儿童的周全照顾。由此可见,或是出于参与方式的不妥,或是出于参与主体的无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当前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真正的主体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三)关服媒介“失正”

农村留守儿童关服媒介“失正”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1.农村办学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严重短缺。2.农村学校课余生活单调、活动场所简陋、活动内容单一、活动频率稀乏。3.农村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稀缺,心理辅导老师稀少。4.由市场主导,民间自发的经营活动因多数家庭无法承担代理费用而发展艰难,而且代理家长难以代理亲情,在治理由于亲情缺失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症”上,收效甚微[2]。

三、传媒环境下留守儿童关服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创造社会环境,搭建关服平台

社会环境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关服平台必须从“软硬”环境同时抓起,齐头并进,双向而行。创造软环境可从以下入手:第一,创造社会舆论环境。媒体理应承担起为政府和弱势群体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的角色,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通过媒体得以曝光,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及个人的救助行为作为正面新闻报道则可以起到宣传作用,鼓励更多的人关注社会问题,同时应当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多种传媒方式长期报道,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发挥知识、学术界的理论研讨作用,加快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理论研究报告。第二,创造社会法治环境。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制定,逐步形成一部《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法》。第三,创造农村学校、社区环境。倡导友善和关爱,崇尚洁净和自然,让留守儿童在一个阳光、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创造“硬环境”可从两保障开始:第一,实现资金保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要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支付项目,并列入政府年度预算,按时、有序拨付。第二,实现规范保障。涉及农村留守儿童关服项目的所有设施设备、场地场所等,都要执行严格的统一规范性建设标准,并接受政府专属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

(二)创建主体机构,树立关服框架

主体机构的创建是农村留守儿童关服体系建设最重要最困难的一环,它关系到关服体系建设的优劣成败。从国家层面看,目前由全国妇联牵头成立了12个相关部门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由工作组统一协调、组织各部门协同开展工作[3]。据媒体报道,正是由于妇联等群众组织或者其他民间组织自身职能的限制,造成了其关服行为的局限性以及同其他部门机构协作的延滞性,这也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关服体系“主体失真”的直接原因。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关服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创建主体机构:从上至下,从中央到地方,由各级领导部门的负责人组建各级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关服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新闻媒体监督实施,中央领导小组统筹全局、总体部署,地方领导小组具体安排、细分实施。

(三)创新运行机制,实现关护功能

任何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都必须依赖一套高效、有序、统一的运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关服体系的建设也不例外。 纵向上,中央留守儿童专项关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大局、全面部署。地方领导小组则负责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并将留守儿童关服计划纳入其中,从而使之成为政府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横向上,各级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关服工作领导小组,要尽一切努力充分宣传、调动本辖区内一切社会力量,组成最广泛的关服队伍,共同参与到具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关服工作中来。总之,要建成政府竭力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媒体全面监督、民众多方互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受益的关服体系。

(作者简介:汪立彬,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王泽淮.李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对策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黎翔.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生存状况[J].发展研究,2006(3).

国家十三部委.关于开展“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行动的通知[Z].[2007]20号文件.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