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裸婚之后》遭观众吐槽 现实剧长成偶像剧怪胎

杨文杰

2014年05月20日08:3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现实剧长成偶像剧怪胎

  古装剧、谍战剧受限,抗战剧全面整改,现实题材成为电视荧屏主流——在政策鼓励和大势所趋下,后者本应大放异彩,然而实际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剧解剖现实不犀利,大部分往偶像剧上跑偏的现象非常明显。像《产科男医生》不过是打着医疗剧吸引眼球的偶像剧情感剧,如果以医疗剧自居,得分不及格。

  正在一线卫视热播的两部现实题材剧《裸婚之后》、《产科男医生》,前者是口碑之作《裸婚时代》的续篇,如果说三年前讨论“裸婚”还算对社会现象“敏感”甚至“超前”,当下这个话题与社会的共鸣度显然更契合了;后者是能够承载现实、人性、戏剧化等元素的医疗题材,在世界各国都是最受欢迎的行业剧之王……然而,两部大剧虽然一直高居全国地方卫视收视排名冠亚军,但这个结果更多与播出平台强势、“换汤不换药”的贩卖偶像剧包装和情感剧内核有关,与真正的贴近生活真相、给观众带来感受的共鸣、引起有营养的现实思考,相去甚远。

  《裸婚之后》、《产科男医生》受质疑

  滕华涛监制的《裸婚时代》之所以口碑好,在于它既抓住了“裸婚”这个80后独特的婚姻问题,也牢牢围绕着“细节打败爱情”的主题将探讨深入下去,有着一般偶像剧所没有的现实根基,比高烈度情节反转的情感剧更小清新,因此不俗。但是《裸婚之后》并没能延续前作的这些“精髓”,反而回到了家庭情感的婆婆妈妈这条老路上。虽然没有大明星阵容,但凭借“房子”这个话题利器,《裸婚之后》惊险刺激的故事就此展开:为了买房,主人公哥哥贪污公款入狱,两家人反目;女方怀孕辞职,在生活压力下,新婚甜蜜模式迅速转入“吵架模式”——在《裸婚时代》,男女主人公也曾面对相似的窘迫现实,但主创的态度就很节制,始终贯彻着造成婚姻失败的是一系列不可解的矛盾,而不是吵架的死胡同。观众的感受也是温情大于焦头烂额。

  《裸婚之后》不仅犯了在情节上追求戏剧化而被观众认为“脱离现实”的现实题材剧“通病”,还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了很多不恰当的偶像剧包装,比如观众吐槽主人公婚前和好友租住的那套“豪宅”,“一月4K(千)能在北京租一个那么大、有阳台、能看到夜景的房子?跪求啊。敢尊重一下我们这些在北京挤隔断间的人吗?”

  至于《产科男医生》,不仅跟以美剧、日剧为标杆的医疗行业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其中必不可少的医疗桥段、医生职业描述,更是笑话百出贻笑大方。第一集就用“麻将唤醒分娩植物人”让观众大跌眼镜、专业医生连连摇头,“就当故事听听吧”;之后又接连上演家属乔装混进手术室,手摸胎心等“传奇”情节,明显缺乏专业常识的医嘱台词比比皆是。相反,观众更多看到的是,个个俊男靓女级别的医生,全无夜班手术折磨的憔悴,整天手插白大褂“对谈”,且均是谈情说爱的高手。一位真正的产科男医生看后只能无奈地一笑了之: “还挺羡慕他们有那么多时间谈恋爱的,我们也没电视剧中的主人公那么有钱。”事实上,《产科男医生》不过是打着医疗剧吸引眼球的偶像剧情感剧,如果以医疗剧自居,得分不及格。

  明知本末倒置,业内也有苦衷

  今年上半年,受政策影响,现实题材剧在播出数量和影响力上占优,《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等兼具话题性的都市情感剧风头很劲,在播、在拍的行业剧作为现实剧的重要分支也来势汹汹,比如吴秀波、姚晨搭档的《离婚律师》、赵宝刚的《青年医生》、王耀庆、佟丽娅搭档的《产科医生》等都是电视台争抢的香饽饽。但是,从目前已经播出的剧集看,解剖现实不犀利,大部分往偶像剧上跑偏的现象却非常明显。

  偶像化的情感剧是目前市场上最畅销的现实剧类型,湖南、江苏、浙江、东方等一线大卫视培养的观众群对这类剧集很买账,制作方将其认定为“最安全”的选择,因此大量市场资源就拼命往上靠。比如《裸婚之后》导演程樯就说,尽管池翔和苗青青是一对“屌丝”夫妻,但拍摄时还是很努力地想拍出些青春偶像气质。至于近来出现的大批医疗剧、其他行业剧,也仅是利用较为敏感和集中的社会话题来提高剧的收视率,并不是为了普及行业知识、切中行业矛盾而拍,更多情况下,它们只是增加了职业元素的偶像剧而已。

  国产剧用提高制作水平来提升竞争力本是正确的方向,很多制作方提倡学习韩剧的养眼,但对于如何追赶韩剧剧本的水平,却显得无所适从。对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业内也有苦衷。比如编剧六六潜伏医院两年写出的《心术》,最后播出的仍以吴秀波和海清等主演的恋爱故事为主。不止一部“伪医疗剧”主创抱怨,并非不想拍,而是不敢拍,在中国医患矛盾的现实问题太过敏感,用电视剧来反映,尺度把握和创作角度十分难拿捏,作品很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的靶子。另外,现实剧的创作难度在众多题材中也是最难的,敏感度、创作力、新鲜感、准确度的要求均超越了古装剧、谍战剧等其他可以“天马行空”的题材,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用外包装弥补、掩盖内容先天不足的做法就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