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2期

《最强大脑》:开掘稀缺的脑力资源

陈宏坤

2014年05月21日14:21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摘要】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以科学真人秀的严谨姿态,开辟了省级卫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路。本文从形态、内容、风格、态度四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最强大脑》的节目内涵。四个人一台戏的节目形态简明直接;才能展示和真实故事的节目内容带给观众多样的感动体验;与国际化接轨的节目风格时尚青春;严谨科学的节目态度勾起了观众对科学的痴迷。

【关键词】 《最强大脑》;科学;故事;感动

2013年,中国电视在一片歌声噪噪中落幕。2014年,省级卫视新一年度栏目创新纷纷露出真容。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这一科学真人秀于1月3日闪电亮相,率先摆脱娱乐综艺的泥淖,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这种独特一方面体现在省级卫视此前鲜有涉猎科学真人秀领域,另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江苏卫视范儿”。据报道,该栏目制作团队为《非诚勿扰》团队。说明江苏卫视并未满足已有的业绩和品牌优势,不断处于开发新栏目、探寻新领域的状态。

一、形态:四个人一台戏

《最强大脑》栏目形态比较简单,并不复杂,看懂四个人,也就明白了形态的奥妙。

选手是稀缺资源。能人奇人展示类节目,此前也有过,大部分因为选手资源匮乏而难以支撑下去。《最强大脑》仅仅寻找脑力领域的奇人奇才,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会令很多栏目望而却步,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此。观众看到了一个缤纷的脑力圈。让人感到亲切的是,每一位所谓的天才,其实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来自大学校园的,也有来自偏远农村的。越是普通人,越能够赢得场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同。

科学判断是标准。《最强大脑》栏目设置“Dr.魏”这个角色,并始终坚守“科学是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不管观众、嘉宾对选手表现如何认同,科学判官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尽管每个展示项目规则不一样,但是决定选手去留的标准只有一个:科学。也有人质疑科学判官为什么仅设置一位,一个人说了算,这恰恰是栏目价值观“唯一标准”的最直观体现。判断标准的“唯一性”很类似《非诚勿扰》中的“亮灯和灭灯”,“灭灯”不可逆,也是一种唯一性的标准。近年来,诸多综艺节目都在尝试将复杂的标准唯一化,比如《中国好声音》,它的标准就是遵照“最好声音”。规则的唯一性使节目形态简明化。

科学判官Dr.魏的形象,类似江苏卫视其他两档栏目中的嘉宾主持:《非诚勿扰》中的乐嘉、《非常了得》中的姜振宇,他们有共同之处,年轻、专业、不刻板。这种形象非常符合现代电视节目表现力的需要。Dr.魏有感性的一面,听到感动的故事,也会语噎,但是在评判的过程中,任凭观察员和观众现场施加压力,他始终保持严谨、清醒和果断,体现出一名科学家的缜密思维和专业素养。

观察员是话题点。《最强大脑》设置“明星观察员”的角色,他们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他们的观察既有普遍性,也有职业上的特殊性。梁冬以“文科男”自居,总承担着话题挑头人的任务,不断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有些见解非常具有挑战性。李永波以严谨严格著称,总是从体育视角考量脑力能量。陶晶莹代表着美丽和感性,总是在“文科男”与“理科男”之间承担平衡作用。她非常感性、个性张扬,经常大呼小叫地表达对选手表现的认同和担忧。节目也会有章子怡、周杰伦、李彦宏来担任科学助教或者协助观察,他们的到来增加了栏目的看点。

主持人是风格。主持人蒋昌建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20年前的亚洲大专辩论会,让他成为众多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在电视舞台上,在主持人行当里,蒋昌建还是一位新手。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他的稳健、从容和自信,赋予了栏目成熟的激情。蒋昌建在主持过程中,不断释放出中年男子的魅力,比如对选手的关爱呵护,在选手成功之后的欢呼雀跃。

二、内容:展示的是才能,讲述的是故事

故事:天才选手的源点。才华带给人们惊喜,故事带给人们感动,也带来思考。据媒体报道,著名编剧宁财神认为,《最强大脑》最终的落点还是在人的故事上,以及天才背后的一些社会现象及问题。每个选手背后都有一段社会底层的故事。“雨人”周炜的成长故事,打响指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笔画达人”赵淑芳当“扒鸡大妈”的故事,均来源于生活,散发着底层人民乐观向上的勇气和智慧。

争议:照进生活的现实。大学生李朋的285个响指,打出了人们对“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拷问。“笔画达人”的实现价值,也引发了科学判官与观察员之间的争论。李童星放弃稳定职业、挑战盲攀的故事,引发大家对家庭与事业如何平衡的争论。这些争议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短兵相接,在争议对抗中,也许没有结论,但给观众传递了形成基本判断的信息点,这就是栏目传递正能量的技巧和手段。

悬念:节奏控制的手段。有人质疑《最强大脑》节奏缓慢,但是从编辑节奏来说,栏目进展是非常紧凑流畅的。有些拖延是在酝酿悬念,有意制造收视看点和兴奋点。尤其在期待成功的关键时刻,栏目常常采取悬念的手段。悬念能够突出重点,凝聚注意点,铺垫兴奋点,然后在成功那一瞬,产生情绪的爆发点。

感动:节目效果的真实体现。感动来自于选手的故事,也来自于选手挑战的成功。最典型的就是周炜的经历、故事、才华和他在《最强大脑》中的表现。无论现场嘉宾,还是观众,无不为周炜的经历和才华动容。陶晶莹感动于一个农村孩子不幸的遭遇和顽强励志的经历;梁冬为自己以难题试图为难孩子来质疑他的才华而忏悔;李永波惋惜周炜的才华应该早被发现;观众的感动更多的是认同、赞赏和崇敬。

三、风格:与国际化接轨

栏目体现的现代、时尚和国际化风格,使《最强大脑》一亮相就脱颖而出。

视野国际化。据报道,《最强大脑》源自德国,江苏卫视选拔的选手也将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选手进行较量,科学评判的标准也是国际标准。这是一档瞄准国际舞台的全球化视野下的电视栏目,《最强大脑》的起点和终点都以国际化为目标,显示出强大气魄和实力。

舞美时尚化。《最强大脑》舞美设计简洁、明快,多以灯光营造氛围,功能分区非常明晰,挑战席位和成功之路的设计,仪式感很强。道具视觉化是《最强大脑》一大特色,大道具所制造的场面非常震撼。栏目组为分辨合成脸、指纹识别、微观辨鸡蛋、识别二维码的选手提供了宏大的道具阵。在斑点狗、双胞胎配对、摸人体识人等挑战项目中,舞台引入了人体道具,场面非常壮观。所谓的科学助理,就是一群青春靓丽的模特,走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形成科学大道上亮丽的风景线。

角色明星化。明星是聚集人气的最便捷方式。除科学判官观众比较陌生以外,主持人、观察员都是观众熟知的明星,开播第一期邀请了周杰伦、李彦宏,之后邀请章子怡代班。明星的加入,使栏目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人们也通过《最强大脑》看到了明星生活化的一面,尤其对周杰伦辨音的测试,对章子怡的脑力测试,增加了观众对明星的喜欢。

氛围娱乐化。这一档轻松、愉悦的科学真人秀,挑战的环境虽然是紧张的,但氛围是愉快的。无论是选手、观察员、科学判官,还是现场观众,大家都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见证“最强大脑”的诞生。辨音报数字、盲穿激光线、成像辨曲、打响指等挑战,本身带有娱乐性,选手与观察员的互动也较为幽默、轻松,交流融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广西南宁17岁美女中学生黄华珠弹奏周杰伦的曲子,并叫周杰伦“哥哥”,引起全场尖叫,周杰伦也怜香惜玉般地与美女中学生共唱一曲《听妈妈的话》,场面温馨。

四、态度:对科学的敬畏

只有真诚的态度,才能有忠诚的观众。《最强大脑》从一开始就确立栏目的精神气质和态度。

严谨的态度。因为栏目面对的是科学,在环节设置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对科学的敬畏。比如科学助理一角的设立,就是为了配合选手更好地完成挑战项目。科学助理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按照选手的要求挪动道具,显示出细心和谨慎。设置一个科学判官,也是为了确保科学判断的独立性。Dr.魏没有为“笔画达人”亮出难度分,而是带她去医疗科研机构做专业测试,显示出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不管观察员和观众如何表达意见,Dr.魏时刻保持一个科学家的严谨,这种严谨也从栏目中释放出正能量。

敬畏的态度。敬畏在栏目中体现为对科学的敬畏、对选手的敬畏、对成功晋级的敬畏。形象化的敬畏方式是选手成功之后,需要一步一步踏上成功之路,此时全场观众起立欢送,让选手享受到成功之后的喜悦。

博爱的态度。博爱在栏目中一方面体现为公益,一方面体现为关怀。在讲述“中国雨人”周炜的故事时,李永波表示:“代表中国羽毛球队为其提供任何帮助。”“百草园书店”老板王国林挑战未能晋级,他那份对读书的坚持,以及为山区孩子捐书的爱,征服了现场评审和观众。节目播出后,当地市民纷纷拜访王国林所开的“百草园书店”,《最强大脑》栏目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位执着的读书人。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