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也是记者面临的时代课题。2012年底,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昆山电台采制播出了八集系列报道《在昆山触摸现代化》,获得了年度江苏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和江苏新闻奖。这部作品以新闻样式深广地描述了我国一个区域初步现代化的社会现实形态,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用百姓生活描述社会形态
报道现代化进程,很容易跟着学者设定的数据指标转,以这些数据为指向,写成一般数字加事例的成就性报道。《在昆山触摸现代化》系列报道,突破了偏重物质形态反映进程的模式,着力展示百姓生活,并以百姓生活画面呈现社会形态。
第一集描述了世代居住在市北村的吴振根一家的生活:
“他和老伴、儿子在家附近经营着一小爿熟食店,招牌菜就是昆山当地的特产爊鸭,因为有祖传秘方,生意很是红火。”“店内还兼卖些其他熟食、酒水以及体育彩票,同时,做会计的儿媳有工资收入,流转给村集体的土地有分红收入,家中老人有养老退休金,作为创业的农民,地方政府每年还给数千元的奖励。”“昆山台商多,一来二去,吴振根结识了一些台湾朋友,一个台湾友人送了他一套高尔夫球杆,摆在家里客厅醒目的一角。”
当中还有记者与吴振根的对话。生活方式是社会形态的写照,这段生活的描述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乡村农民正在向市民转化,土地流转、做小生意、创业得到政府奖励、老人有退休金,这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百姓生活;还有业余活动,社会交往,不仅反映农民的新生活,也折射出了昆山现象——台商和当地市民交情融洽。初步现代化社会形态的生动画面由此显现。
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用一幅幅乡村居民的生活场景最能表现初步实现现代化社会形态的真实状况。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二震点评这集报道:“报道中反映农村的百姓生活,体现城乡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记录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经济发展。这组系列报道中的经济和生活紧密勾连。第二集“不离去的理由”,主要反映昆山现代经济结构体系,从许多地方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台商转移产业,但昆山一些重头台资企业不愿离去的点切入。报道不仅写了台商感受的昆山产业链,还特别提到台商的生活体验:“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特别是我们台资企业,这里不管是料理店也好,台商子弟学校也好,整个文化、医疗、台资医院,这些也是我们考虑的方方面面。”写经济活动,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这是广播的属性要求。采访一位台商的同期声:“你要办手续,哟,这么简单,就前后转两下就结束了,心里就觉得难怪这地方真的吸引人。”听来自然亲切。经济活动与生活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相互勾联的社会形态。
二、用行为模式展示人的现代化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表达对象。在社会形态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新闻反映社会形态就是反映人的生活、生存环境,关注人的命运。很多描写小康生活的报道被称为材料化的报道,见物不见人,形而上地只写党委工作、领导政绩,干干巴巴。即使写人,也多是领导、名人、典型,充满官气。
《在昆山触摸现代化》八集系列报道,采写了几十位人物,有农民、工人、学生、科研人员等,覆盖面广,写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创业、交往,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记录了百姓与领导互动的事件现场,没有专门采访官员,聚焦的全是实际工作中的人物。
第八集“现代化的过程请老百姓一起来参与”,报道了“昆山视窗”市民论坛的斑竹花波,他喜爱在网上与网民互动,收集网民意见,正好碰上昆山政协特意在网民中遴选委员,他当选了,于是他把网民意见从幕后带到了会上:
“这些年,他见证了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与网友在‘昆山视窗’的论坛上相互交流,更见证了昆山公民力量的不断生长,见证了这股力量为建设昆山所作出的努力。”【出录音】花波:“目前我们论坛里面,反映我们小孩子就医难,没有儿童专科医院,我就做了个建议看看昆山能不能建个儿童医院。另外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呼吁政府部门能不能跟网民进一步交流,政府也行之有效地落实,进行参与互动。”【录音止】
第五集“梦开始的地方”,集中写了六七位在昆山实现梦想的人物,从高端科技人才,到中专生,揭示他们个人价值的实现路径以及实现程度,既反映了昆山人的素质,也反映了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三、用热点难点透视社会肌理
社会热点是舆论集中的话题、公众关注的焦点。各地社会结构和形态不一,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聚集社会热点可以透视一个地方社会运行的肌理,它的物质基础、文化理念以及制度机制,触摸其社会脉搏。
《在昆山触摸现代化》触摸了许多社会热点,如城乡差距、生态环境、教育公平、城市管理、公民参与。第四集“同一片蓝天”解构昆山教育公平的社会肌理。报道中讲述了“先上学,再办手续”、“外来打工者小孩一样免费参加昆曲兴趣班”、“百名城市骨干教师与村镇青年教师置换交流”等故事,描述偏远的镇办中学学生在塑胶跑道上进行体育锻炼,在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里上课,100亿建73座学校的计划等。这些生动而鲜活的事例,透视了政府的执政理念,显露了当地包容和谐的文化。
许多城市常常为一个小小窨井盖而纠结,因为面广量大难于管理,常常发生破损后伤害路人的事故。这组系列报道特别报道了这个难题的昆山模式:市民信息员网传现场照片,或市民投诉那个地方窨井盖损,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受理员立即把处置任务分配到相关责任单位,四个小时内窨井盖修复。
四、用叙事体+多维观点升华内涵
叙事体是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业界称之为故事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可以改变新闻报道中单调、僵化的状态,克服八股式新闻的枯燥和概念化缺陷。用叙事方法呈现新闻事实,充分运用现场音响,广播魅力充分彰显。
《在昆山触摸现代化》第一集“看我富态不富态”开头,是李克强来昆山考察时在村头与村民交流互动的情景。其中一段:
(市民掌声)李克强:“大家好!”
市民:“好。”(笑声)
李克强:“在场的大家觉得生活怎么样?”
市民:(齐声)“现在生活是很美满了”,“我们参加了昆山电视台的武林大赛,(笑)180个队,我们入选了。”
村民吴春燕:“生活怎么样,你看长得我富态不富态?”
这段录音,把村民们生活的幸福感表现得活灵活现,充满着爽朗、乐观、自信的精神。
第六集“社区,我们的精神家园”,叙述周市镇花都艺墅小区管理的故事。一千多户人家,六成居民来自台湾。社区管委会从业主询问可以回收的垃圾放到哪里的一事中受到启发,“一些传统的社区建设、管理的理念在这里就行不通了。我们传统的社区建设更多的是访贫问苦、邻里纠纷,这个来协调、去调解,这些人未必需要这些,他们更多的是说,我们有想法,有没有地方去说;我们有些才艺,我们或者为社区、为社会,做一些奉献,你有没有给我这个舞台来秀。”于是,花都社区从精神价值层面寻找工作切入点,提炼了“一家亲”工作法。
叙事呈现具体生动,短小精炼的观点点其要义,画龙点睛。《在昆山触摸现代化》采用了叙事体+观点的体裁样式,每集结尾分别加了“专家点评”、“市民评说”、“记者感言”、“网友热议”单元,引用各种舆论场的观点。第八集内容是市民参与现代化建设进程,一位网友说:“对我们草根来讲,能够与昆山一同成长、发展,收获昆山发展的成果,这种幸福感就是我心中的现代化了。”这样的切身感受发自肺腑,具有直击人心的感染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