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2期

“走基层”报道价值取向的表达

周明华

2014年05月21日15:40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一、以人物为中心,运用镜头语言直接展现

群众路线作为行动标准,要求媒体记者迈开双腿,深入基层,在“行走”中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作为价值取向,要求记者突出群众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怀群众疾苦,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电视媒体主要依托画面这一载体进行新闻传播,运用镜头语言直观明了的特征,动态展示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原状原貌,凸显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优势,彰显新闻价值,增强传播效果。“走基层”报道的群众选题、平民视角,契合电视镜头语言平实记录、直观叙述的表达功能。

在吴江电视台《行走吴江》系列报道中,记录、叙述性镜头较多,通过实录场景和描摹细节展现报道内容,传递新闻报道价值取向。

《池塘边的追梦人》记述了一群二三十岁的研究人员在平望镇庙头村长漾边开展草鱼新品繁殖研究的事。记者首先选取研究团队中唯一的女研究生阮瑞霞切入报道:“她叫阮瑞霞,今年28岁,是吴江市水产养殖公司草鱼遗传育种中心唯一的一线女员工,而4个月前,她刚刚推却了一份有编制的研究所工作。”与文字相配的画面有:人物(阮瑞霞头戴草帽、身穿工作服、脚踏解放鞋出场)、状态(肩扛劳动工具走在鱼塘边、倒出饲料给塘鱼喂食等)、环境(宽阔的鱼塘水面、清冷简陋的办公场所等)。接下来,30岁的研究生陈文华、27岁的本科生阎磊也都本色出场。黝黑的皮肤、高卷的袖管裤腿、敏捷地扛运饲料、撑小船、敲盆唤鱼、投料喂食、巡塘观察、解剖实验……一系列画面以及与之同步摄录的运动着的声音,通过剪接串联,直观展现出一幅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图景。观众从中了解到他们工作清苦、生活单调,感受到他们追求理想、选择坚守的执着。记者还多处运用特写画面,凸显镜头语言的感染力。如阮瑞霞戴的那顶草帽上钉着一朵娟质的红花,这朵花在灰黄的鱼塘背景衬托下格外显眼。记者给了这朵花两次特写,一次是阮瑞霞戴着草帽,一次是她在闲暇时绣着十字绣,草帽放在旁边的桌子上。这两个特写画龙点睛,体现出阮瑞霞热爱工作、热爱生活、追求美丽的良好心态,这种效果是文字描述很难体现的。

用镜头记录角色互动对比、以同期声传递真情流露,也是展现镜头语言魅力的常用方法。《蟹农,在辛苦忙碌中期待》中,奚师傅每天喂食、捞水草、抓蟹等事情做得驾轻就熟,记者看着轻松,就逐项体验了一回,但生疏笨拙的动作和奚师傅的娴熟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记者跟着奚师傅捡拾螃蟹,正得意于自己连捡三四只都比较顺手时,手指被螃蟹狠狠咬了一口,瞬间肿了起来,记者疼得“哇哇”大叫。这些画面生动传递出简单劳动不简单,日积月累才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孝子张功伟的别样暑假》讲述了90后大学生张功伟每年寒暑假都从安徽老家来到吴江,主动承担父母清扫马路的工作。她的姐姐说到弟弟“他很懂事,上初一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家里,什么都是他一个人独立的。家里穷,他就是想靠他的学习,努力来改变这一切”时,抑制不住的眼泪滚落而下。观众看到这一饱含真情实感的画面,不禁为姐姐对弟弟的怜惜而动容,感叹张功伟生活的不易。

二、以第三方视角,通过观察对话间接呈现

与其他新闻不同,“走基层”报道的传播活动是一个“始于人,终于人”的过程,它更多提供的是超过信息和客观事实本身的属“人”的内容,因此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讲述式叙事视角取代新闻消息常用的“中性全知”视角。所谓第三人称讲述式,即记者以独立于新闻人物之外的视角进行观察报道。这一方式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记者扮演新闻见证者,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平实、客观地进行旁白解说和概述,呈现新闻当事人的生活状态。这种朴素的文本语态,既可以客观呈现被报道者的性格特质,也能够引导受众设身处地站在被报道者的立场思考、感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蟹农,在辛苦忙碌中期待》中有一段这样说到:“现在大部分螃蟹还没完全成熟。蟹农也在等待,等螃蟹成熟,等更好的销售价格。年初下苗、清明开始喂食,经历10多次的蜕壳……螃蟹才算完全长好。到那时,奚师傅可以休息一个月,随后准备投放来年新一轮的蟹苗。”这段概述文字透露出蟹农养一茬螃蟹的漫长过程、对好收成的期待、对这份清苦工作的坚守等信息。文中没有夸大奚师傅生活的艰辛,没有抬高他的品格,平实的表述方式还原了一个劳动者的形象。

讲述式叙事视角另一种呈现形式是采用记者与当事人交流的现场同期声。记者与当事人交流谈心,往往能挖出他们的真实想法、真切期待和平凡闪光点。《烈日下的马路天使》中,“记者:有没有遇到一些别人对你不理解的地方?张阿姨:人家垃圾乱扔,扔到这,扔到那,你说他,他就不高兴了……你不好跟人家吵。吵人家说你,搞这份工作你还这个那个的。我也不说,自己做吧,吃一点苦。”张阿姨平静的表述中,透露出宽容大度、忍辱负重和无怨无悔,让人对她由衷敬佩,也会拷问自己:是否也随手扔过垃圾,是否体谅过环卫工人的辛苦?

适当运用第三方同期声能软化“走基层”报道方式,更好地彰显新闻人物特质。《孝子张功伟的别样暑假》中就运用两个路边店主的同期声:“我蛮敬佩他的,一开始我还想,诶,怎么有年轻小伙子干这种活”;“一个大学生,他能够这么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帮助爸爸妈妈分担一些,我觉得蛮好的。”记者和媒体意欲放大这些品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意图。

三、记者体验感悟,理性陈述含蓄显现

在“走基层”报道中,记者选取新闻事实表达报道主题,是一个动态选择、取舍的过程,融入了记者的价值取向,蕴含了记者的人文情怀。记者通过对新闻个体的采访,或多或少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等情愫,也会因为不同对象的境遇引发思考和感悟。这些情愫和感悟除了在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有所体现外,以记者感言的形式理性陈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表达路径。

《行走吴江》的每一篇报道结尾,几乎都有一段记者感言。《烈日下的马路天使》中,“是他们,用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和整洁,也是他们,每天清晨奏响了劳动乐章的第一个音符。其实作为城市的一分子,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维护城市的干净整洁,不仅是为了减轻一下环卫工人的负担,更是为了洁净我们的家园。”这段话源于采访,发自肺腑,直抒胸臆,带着人性的温度,也是报道内容的升华。记者以“日记”体形式将这段文字敲击出来,像是写给自己的,也像是说给观众的。倡导相互尊重理解、文明友善的意图蕴含其中。

记者现场出镜直述感受、直陈思索则是另一种抒发感言的方式。《蟹农,在辛苦忙碌中期待》结尾以记者的声音引出记者出镜,背景是夕阳西下的浩淼太湖中,奚师傅撑着小船劳作的身影。记者说自己与奚师傅相处一天,“最大的感受、最深的感触,就是奚师傅的脸上始终带着乐呵呵的微笑。”“他告诉我,水产养殖户生活的特点就是清苦孤寂,因此更不能整天摆着一张臭脸……这也是他们最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记者以切身感受讲出奚师傅勤劳朴实、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老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是一篇反映老年大学学生热爱学习、乐观面对病痛疾苦、寻求快乐晚年生活的报道。结尾处记者对着镜头娓娓道来,穿插回放先前报道中的画面,声画融合。“常常会想,人的一生如果翻转过来该有多好。如果是那样,我们就会在一开始就懂得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人生没有如果,生活也不会倒转,我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把握现在,就像这些可爱的老年朋友们一样,年龄终究不是问题,善待生活,善待朋友,认真过好每一天,一切,也才刚刚开始。”记者从老年朋友身上看到了他们热爱生活、把握余生的心态,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记者的感悟条理明晰,概括精炼,发人深省。

 (作者单位:吴江电视台)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