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视听界》>>2014年第2期

观点提供也不容易

王晓明

2014年05月21日17:01    来源:视听界    手机看新闻

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宣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发布。以我的媒介接触体验看,这话多半不靠谱。2011年7月的温州动车事故,最早的求救信息,是动车上的一位网友发出的微博。此后的一段时间,传统媒体都在睡大觉。过去,重要信息的发布权掌控在传统媒体手中,它发不发,何时发,怎么发,发多少,它说了算。现在不行了,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的格局,现场围观者、主动爆料者、锲而不舍地追问真相的网友,抖露出了令职业新闻人汗颜的新闻。今年3月的昆明暴恐袭击案,关注它的人们是在电脑、手机、iPad前度过不眠之夜的。马航失联事件,信息传播链条是网络媒体——CNN、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欧美权威传播机构——各国传统媒体。中国媒体没有一家有能力参与这场关键信息发布权的竞争。有人说,关于马航事件,每天上午是造谣时间,下午是辟谣时间,晚上是竞猜时间。这三个时间点,大陆的新闻机构,除了全天候的央视新闻频道、各地新闻广播有可能随时插播最新信息,其他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按点出版、播出新闻的,等这些按点发布的内容触达至受众,黄花菜都凉了,又到了新一轮的竞猜时间了。

纯粹地做新闻传播速度优势不再,那么,传统媒体至少可做解释性新闻、深度调查新闻、独家论点新闻,以权威和深度取胜。马航失联事件其实暴露了互联网的软肋,就是无厘头、谣言出口端、渠道多不权威、信息多缺观点。这时,权威度可信度公信力高于网络的传统媒体可以一展身手,大做特做观点新闻了。可惜,受传统新闻理论的束缚,传统媒体认为自己是信息的“把关人”、“过滤器”,应当自觉地屏蔽掉那些不和谐的杂音。可是,你怎么知道悠悠众口吐露的,都是谣言;你如何确定缤纷喧哗的信息之中,没有公众需求的真实情况。为什么不可以把“杂音”“谣言”“传说”都端出来,一一过滤、筛选、旁证、排除,呈现出一个媒介福尔摩斯的样貌。如此,既能解疑释惑,又有观赏和阅读价值,新闻价值也蕴藏其中。马航失联,公众关注的疑点很多,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我们的传统大众媒体岂能熟视无睹、装聋作哑。

比较起来,在重大国际事件的新闻发布中,大陆的传统媒体还是保守的,像个听话的孩子,追求安全,不敢假设,缺乏论证,亦步亦趋,专业技能不够,等待上层的国际的大牌的权威发布。有人刻薄地评论中国记者,像个娇生惯养的公主,而不是满大街觅食的项目经理。3月中旬赴台考察,本人有机会浏览了台湾电视。华视、台视、中视、东森、中天、TVBS、民视,都用大时段直播板块报道马航事件。跟大陆同行相比,台湾电视新闻一是口无禁忌,敢说直说,岛内政治风云变幻尚且一览无遗,更不要说国际突发事件了,上文提及的公众关注的疑点热点问题无不涉及。采访那些几近精神崩溃的乘客家属后,跟上的内容就是逼问大马政府到底在掩饰什么,颇有“火上浇油”之势。二是娱乐化八卦化。有一天网传失联飞机的最后消失地点可能是印度洋,马上有“专家”出来,大谈特谈印度洋是个百慕大一般的无底洞,绘声绘色,悬念迭起。三是具象化。有别于大陆的电视喜欢围绕着一个话题嘉宾之间坐着干谈,台湾电视很少长时间画面盯着演播室,准备了很多相关的视频、图像、动漫,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在这一派不亦乐乎的报道中,其实还是说理有据、直击事实内核的,只不过表现得有些不那么正襟危坐罢了。在我看来,马航失联报道,大陆的媒体过于煽情、游离于事实内核、样貌官方、缺乏穷追不舍的粘皮糖劲头、关键信息阙如,仅仅满足于记者到达现场与信息不漏报。一窝蜂赶去的记者,发回来的东西大同小异,干货稀缺,实有凑热闹之嫌。

如此说来,观点提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传媒人拿出更多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改变平时的新闻报道程式,主管部门和新闻机构少喂通稿,少布置作业,鼓励挖新闻,容忍失误,淡化宣传凸显新闻,想必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嗅觉潜力会大幅提升。能不能先从国际报道做起呢。

(王晓明:广播电视工作者)

分享到:
(责编:张玉瑶(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