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谈新闻写作中的“概括”

——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刘保全

2014年05月26日11:1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新闻写作的实践表明,写新闻离不开概括。那么,何谓“概括”呢?《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一、概括的两种基本形态

概括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是驾驭新闻语言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事实是复杂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新闻的篇幅却是有限的。写新闻不可能事事举例,事事详写,面面俱到。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丰厚的新闻内容,必须讲究概括,注重对事实的概述。

事实是外化和表浅的,而新闻却要求透过现象,反映事实的本质,显现新闻的价值。要想使新闻在准确反映事实的基础上出思想、上层次、有深度,有可读性和感染力,就必须讲究概括,注重使用概括性语言。因此,概括性语言不仅要概括新闻事实,也要求作者的思维成果在新闻作品中得到反映。

一般来讲,概括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是第二性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抽象方法不同,概括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概括也是有区别的,往往表现为两种常见的基本形态,即“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

抽象概括就是抽象事实,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抽象概括的内容理性色彩浓厚。以第2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这篇作品立意高远,意境深邃,以磅礴的气势,细腻饱满的笔触,通古博今的底蕴,将红旗渠精神置于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时空坐标中,提炼概括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昭示,形成凝聚和激发民族精神的舆论新高地,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优秀华章。这种归纳性概括是抽象概括的一种,这里的语言则表现为不直接表述事实的概括性语言。

形象概括就是借助形象,概括本质。在语言表现上,形象概括的语言感性色彩浓烈。比如有个单位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搞得好,我们根据这样的客观事实,可概括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俱在,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多么美好。

无论是抽象概括还是形象概括,在新闻写作中都离不了。但由于新闻的特性所决定,新闻写作中还是应该注意多运用形象概括。以第1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台账压垮“小巷总理”》一稿为例,文中在导语里写道:“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可针眼那么小,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网师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许卫亚如此感叹。记者在她的办公室算了本账:6人组成的居委会,至少要做60本文字台账。稿件在标题上将居委会主任形象概括为“小巷总理”;把上面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往下布置的大量“差事”形象概括为“上面千头线,下面一根针,可针眼那么小,哪里穿得进那么多线”,道出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繁忙、辛苦与不易。这样的“形象概括”,使稿件更具新闻性、典型性,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二、常见的五种概括方法

(一)在提炼事实过程中进行概括。新闻事实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过程是复杂的,从头到尾地写来,势必拉长篇幅,如果细细道来,也无必要;但使用这一事实、表现这一过程时,又不能不点出事实梗概,而且最好还要写具体、出形象、有动感。达到这一写作要求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提炼事实过程时加以概括。还是以《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一稿为例,文中的五个小标题: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五个小标题高度概括出太行人的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传奇。作者在浓缩事实过程中使用的概括性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节奏、韵味和思想。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二)抓住事实关节点进行概括。从最新事实的综合中,或从一件事实的多侧面截取出最有价值的关节点,或“一鳞半爪”进行概括,造成“一峰突显”,吸引受众跟踪觅寻“神龙”的全貌。运用这种方法概述事实,有点类似于元代词人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关键的景、物、人作为关节点,一一鲜明点出,构成一幅“驿外断桥边,黄昏独自愁”的画面,给人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形象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情感。

以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为例,报道在导语里写道:“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位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导语中抓住事实关节点概括出一特写镜头,由远到近,由物到人,由静到动,展示了新闻的关键场景,传递了主要新闻信息,同时揭示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的新闻价值。抓关节点概括,关键处着笔,点跳意连贯,笔简内容丰,具有抽象性、意会性,然而却展现了主要的新闻内容,恰当表达和表现了新闻的主题,很受读者青睐。

(三)在对比中进行概括。对比概括是新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一种手法。对比概括不仅可以概括内容,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效果等等。对比为什么能起概括作用?从根本上说,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对比、对照关系;一事物的发展也不可能在一个层次上,总会呈现“落差”。揭示对照关系,揭示落差关系,就容易显示出客观事物的内容或进程。

对比概括的方法有多种多样:1.不同事物间的对比概括,例如《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第21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王玉欣照顾邻居,四推搬家计划》(第2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2.同一事物间的对比概括,例如《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第1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三等奖作品)、《一样的田野,不一样的收入》(第2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3.反差对比概括,例如《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第2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体育设施好了,学生体质弱了》(第1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四)抓取共有特征进行概括。写新闻最忌讳拉拉杂杂,面面俱到的事实罗列和思想层次平推的材料堆垒。这是现在许多新闻作品越写越长,越写越“水”的一个通病。克服这一通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概括使用材料,注意抓住众多的人或事中共有的特征加以概括,进行概括性表述。

以第2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一稿为例,文中有如下概括性描述:

△清晨,东方,从古观象台一路向西,8000多名官兵和500多辆战车绵延2公里多,像一条凝固的铁流,等待着国庆60周年阅兵的庄严时刻。

上午10时,天安门广场,56门礼炮齐鸣60响。人民英雄纪念碑下,200名国旗护卫队员拱卫着五星红旗,迈着169个正步走向国旗杆基座。

169步,寓意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169年的不平凡历程。

169年,为了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多少英雄儿女血沃中华!

“敬礼!”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长安街上,受阅官兵引吭高歌,声震长空。

△空中受阅梯队,横跨长空75公里,雄风万丈,气势磅礴。

60年风雨,一甲子辉煌。56个方阵,象征56个民族。人民军队与共和国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时此刻,追思与缅怀,光荣与梦想,决心与信念,在同一时空汇聚,都凝结在这情感的峰巅,抒写在这壮美的画卷!

在上述概括描述中,作者并没有去写一个个故事,却蕴藏着众多的故事。事实是概括的,数字是抽象的,但事实又是具体的、过硬的、生动感人的。可以说,数字中凝结着受阅部队所有官兵的汗水、泪水和精神,反映出人民解放军的整体训练素质和训练水平。这样抓住共同特征进行的概括,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五)抓住典型符号进行概括。以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一稿为例,这是一篇震撼人心、洋溢着高昂革命英雄主义的力作。文中的主人公丁晓兵是一个有许多“典型符号”的人物。不抓住典型符号进行概括,就写不好这个典型。作者在文中紧紧抓住“独臂英雄”这个典型符号,放在人们最赞赏、最熟悉、最能反映丁晓兵“社会定位”的事迹上。无论写他参战时的英雄表现,还是写他身残志坚、不懈奋斗、顽强拼搏、不为“名”累,都从革命英雄主义出发,都注重体现他的战斗精神、牺牲精神和乐观精神。如文中几个小标题所概括的:出征——为了祖国;进行——直面困难;突围——超越荣誉;战斗——中国军人;敬礼——向着人民,都充分揭示了人物自身的核心观念和典型符号,让人读后受到感染、振奋和启迪。

三、概括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概括要真实准确。新闻中概括性语言所标示的新闻事实,实质上是经作者过滤或加工过的事实,新闻反映事实,概括务求真实准确。概括性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至少包括:要立足于真实准确地概括事实,不能走了样;要准确地、恰如其分地揭示新闻事实的蕴意或价值,既不能抽象过高造成“思想拔高”,也不能过于表面化、“纯客观”化,缺少择取和揭示;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内在逻辑及联系,不能因概括“乱点鸳鸯谱”,或者是“盲人摸象”式地将局部当整体而失真;要准确地遣词用句,不能因词使“事”走形走样,因表达害意歪曲等等。下面这则导语就概括得真实准确:三枚金牌,二枚银牌,四枚铜牌,中国选手在今天进行的第五届世界杯技巧赛的全能比赛中,一举夺得9枚奖牌。

(二)概括要具体生动。新闻写作中尽管离不了抽象概括,有时需要运用理性的、抽象的概括性语言表达,但总的说来,新闻写作是事实的表述、事实的展现,是靠具体事实说话,靠事实显“形”示“理”。所以,新闻中的概括要具体,概括性语言要注意多用动词、“现形”词,努力达到形象性、可感性。

概括要具体、出形象,可以借助于给人以形象感的事与物,用具体的概念取代抽象的概念。

以第17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上篇)》一稿为例,文中有如下几段概括得既具体又生动的描写:

△从医56年,患者再贫穷,手术风险再大,他总是挺身抢救——“谁推我们也不能推,谁不治我们也治”。

△从医56年,他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不收红包——“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从医56年,他总是一诺如山,一丝不苟,对患者极端负责任——“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就是把生命托付给你”。

△从医56年,他始终视患者如亲人,让每一名患者如沐春风——“高超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上述概括,作者借用广播、电视同期声的手法,既具体又生动。它生动展示了通讯主人公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医德。让人读后,浮想联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概括要简洁凝炼。古人写文章很注意简洁凝炼。笔者在编纂《写作趣闻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一书时,书中搜集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翰林学士欧阳修和几个同僚出游,一个同僚骑的马跑得很快,在路上踏死了老百姓的一只狗,应该赔偿。欧阳修叫下官赔了钱,又叫那位同事将此事记录下来。同事写道:“有犬卧通衢,逸马蹄死之。”欧阳修看了说道:“文字不够凝炼。”顺手拿过笔来,删去了几个字,变成“逸马杀犬于道”六个字,比前面用十多个字要简洁凝炼多了。简洁凝炼的概括是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

所谓简洁凝炼,就是指概括性语言要像军队中食用的战备“压缩饼干”那样,体小质重,营养丰富。最好用一句话把所要报道的主要新闻事实说明白,同时要点出其意义和价值,这种高难度的要求,恐怕只有多用简洁凝炼的概括性语言才易实现。

概括要达到简洁凝炼的要求,一是选用的事实要典型,简言道出,一语中的;二是多用表现力强的语言,话中有话,“潜台词”丰富。

还是以第20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今天,我们豪迈受阅》一稿为例,文中写道:

△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受阅三军身上,流淌着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血脉。他们来自沃野平畴、深山密林、滔滔海洋、万里蓝天,汇集中国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等全部武装力量的精华。

△这是人民军队走过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10年风雨征程,第一次向祖国、向世界全面展示新面貌、新阵容。

△沙漠型、山地型、丛林型、两栖型、海洋型、空降型……受阅官兵色彩斑斓的新型数码迷彩戎装,仿佛祖国广袤多姿的壮丽国土。与10年前相比,这支队伍中增添了国防生、直招士官等“国防新军”的身影,具有侦察监视、引导打击、潜水登陆和空中渗透能力的特种兵方队,更是首次成建制亮相。

△天翻地覆慨而慷。今天,天安门广场铁流浩荡,宣告当代中国军人捍卫祖国主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展示震撼世界、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上述概括性新闻语言,简洁凝炼,蕴意深刻,内容丰富,穿透力强,给人以美感,使新闻的传播效果倍增。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