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卡帕,是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永载史册的,不仅有他用莱卡相机拍下的震慑人心的战争摄影作品,还包括他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
卡帕是那个时代的“自媒体”,全球第一家自由摄影师组织的成员。1938年他随《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来到中国,成为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此外,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每一个战区——西班牙内战、意大利战争、诺曼底登陆战、法国解放战争,都可以见到卡帕穿梭于枪林弹雨以血肉之躯换来的一格格底片……直到1954年,他不顾亲友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在拍完《越南的悲剧》(卡帕最后一幅作品)后,在一个战火初熄的早上,不幸误踏地雷,年仅41岁的卡帕粉身碎骨。
今天,当我凝望着电脑上卡帕的黑白照片,不由得想:我们,离真正的炮火,究竟有多远?
互联网,给了媒体人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损毁了这个群体最值得敬重的古老的专业主义精神。面对一则新闻,我们习惯于“网来网去”,搜索、粘贴、加工。媒体间相互“借鉴”,越来越少地原创,越来越少地证实,越来越少地深入调查。鲜有人再愿意接近真实的炮火了,更多的是热衷于PS他人的“火线报道”。我们的每一点付出,都希望即刻被点赞,甚至能迅速“变现”。我们不再像卡帕那样:忍受孤独,投入漫长的时间,甚至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事实上,这个时代并不是没有卡帕。仅据国际记者联盟IFJ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全球就有108名记者及媒体工作者殉职。这还不包括广义的“牺牲”。在貌似现代文明的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各种各样的子弹甚至炮弹,依然明里暗里,呼啸横飞。
卡帕不仅需要仰慕,更需要爱护。现代卡帕面临的伤害,一是来自于被揭露势力的打击报复,二是来自于互联网无视版权的“分享”。因为贴近炮火的报道,必定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心力和时间成本,而互联网迅速地免费转载,使投入产出严重失调,长此以往,没有人再愿意做真正的“战地”报道。微信就是一个典型:翻看微信朋友圈,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有品质的内容,都是几年前各媒体的精彩报道,而很少见到新的作品。互联网正在严重伤害高投入的深度报道和调查报道。因此,胡舒立等大声疾呼媒体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保护版权等措施解决新闻原创内容的价值变现。她反复强调:“新闻的生命在于记者在现场,聚合新闻不能代替真正的新闻行业的存在。”
每一位记者,都可以成为卡帕。也许你会说,在现代社会里,炮火太强大,而我们太渺小。个人的牺牲和付出,可能是徒劳的。但卡帕说过:“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英格丽·褒曼甘心为卡帕抛却好莱坞,情愿追随这个总在枪林弹雨和战壕里的男人度过余生。让我们也珍爱身边的卡帕吧!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更需要卡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