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风气很不好,一些记者在工作中滋生了一种惰性,蹲在办公室等采访通知、等新闻发布、等地方台材料……即使去参加会议报道、采访活动,也是掠一翅子回来发个消息、简讯就算完事了。一些记者跑口,不用说跟主管领导熟悉了,就连分管宣传的也不熟悉,可想而知,你跟人家交流了多少、沟通了多少。
新闻存在于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中,存在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用“眼睛采访”。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种“见”在一些记者那里就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的走过场,不求甚解;而在有些记者眼里,就是独具慧眼,识得金镶玉,有真知灼见。“见”的最高境界是开“天眼”,一旦开了“天眼”,常人视而不见的事或物,到了你眼里也有可能找出新闻。
新闻要做好,除了选题,还有一个字——“做”。做新闻就得像讲故事,从新闻的人物出发,从细节着手,慢慢地放大新闻中的亮点,抓住观众眼球。一些看似普通的选题,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新闻之外的“新闻”的眼睛,也能“做”出好新闻来。新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很多时候,大家都说新闻无学。这些年来,我也慢慢体会到了这一点,新闻这门学问在于真刀真枪的实践,我们只要在采访中细心观察,做个用心的记者,就一定没有做不好的新闻。
一位年轻的同事曾对我说,我们现在跟你们那时候不一样了,那意思就是现在年轻人除了工作,还要泡吧、游玩,有更多的自己的生活。但据我观察,他所说的“不一样”,其实就是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和职业精神不一样了。是啊,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业余生活眼花缭乱,一些人吃喝玩乐,样样“精通”,哪里有特色的小饭店,哪里新开了娱乐的场所,没有不知道的;业余时间凑堆喝闲酒,聊的是绯闻和闲言杂语,喝醉了就是“放松和减压”,唯独不想想怎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俗话说“一心不能二用”,一个人用在其他地方的心思多了,自然而然用在工作上的心思就少了。
做新闻要眼勤腿勤等等都是老生常谈,这些基本功在我们年轻记者身上是一种缺失。但关键一点,做新闻更得“用心”。比如说你是一个跑金融的记者,你就应该成为一名金融专家;你是一个跑农业的记者,你就应该成为懂农业政策和经营的行家里手……
记者首先要专注,我感觉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平时我们常说快乐工作,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不热爱,谈何快乐?说起职业精神,我认为,从心理层面看,只有解决了认同,实现了忠诚,才能谈到长久的专注;从道德层面讲,是承担某一责任、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从操作层面讲,是不折不扣的有效执行能力。有了专注,我们就会专心。专注会给我们持续的激情,会帮助我们保持目标追求的清晰。
第二就是要专业。上中学时有两篇课文曾给过我启发,一是《卖油翁》,一是《庖丁解牛》,这两篇课文打动我的是主人公在职业中获得的那种自由和幸福。只有当我们在职业领域更专业,我们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第三要钻研,这比学习更重要。当年一块考进这个圈子里来的,开始差别其实并不大,几年下来,有心的记者成为行家里手,而无心的记者则落个平平庸庸,甚至下岗落聘。差别在哪里?就是有没有“钻”的劲儿,即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效率。记者跑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是个大世界,如果我们钻研进去了,都会有大精彩。钻研会让我们更专业,进而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长和乐趣。
最近,“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一句时髦语言,我就是要问问年轻记者: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其实是一句掏心窝子的实话。这不仅仅跟眼前我们做的几个片子、编的几个栏目有关,更是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着想。
丹麦一位哲学家说:“你怎样选择,就怎样生活。”我觉得这非常有道理,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生活态度,也决定了你到底作为记者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认真”只是合格,“用心”才能做得更好。用心做事事不难,年轻记者假若能建立一种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态度,那么用几年时间成为行业的专家,不是难题。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