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里·比格·锡兰的名字真的很难记,作为本届金棕榈得主,他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可能还是个陌生人。锡兰是属于土耳其导演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类型,他的片子因为冗长和沉闷,很少被本土观众所待见——这和贾樟柯有些类似,但丝毫不影响锡兰做他自己喜欢的电影。
贾樟柯了不起
作为一名典型的“作家导演”,锡兰的影片在土耳其本土并不受欢迎——2008年为他夺得戛纳最佳导演的那部影片《三只猴子》,只吸引到18万土耳其观众,却已经是他所有作品中的最好成绩了,这不由让人想起担任此次戛纳评委的中国导演贾樟柯。巧合的是,贾樟柯和锡兰颇有渊源:在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上,锡兰以自己的处女作首次入围柏林“青年导演论坛”,就遇上了带着《小武》参展相同单元的贾樟柯。“我很喜欢贾樟柯的电影,”锡兰说,“《小武》是那年我在柏林看到的最好的影片,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导演。”
不为商业妥协
锡兰和张艺谋一样也是摄影出身,这次他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冬眠》也和老谋子的《归来》一样,是使用4K高新技术拍摄。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锡兰本人对这种新技术并不迷恋,之所以用4K拍摄,是因为“这个是免费的,就我个人而言,我根本无所谓”。锡兰告诉记者,自己从未想过对商业市场做出迎合和妥协,“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喜剧、商业片容易取得票房成功。这在全世界都一样,在法国也如此。”但尽管自己的影片不太为普通观众接受,锡兰还是表示会坚持拍摄作家电影,“拍摄低成本作品可以降低风险,而且在拥有很多预算的时候,你还有失去创作自由的可能。”
喜欢讲述人性
在中国的戏剧界中,有不少推崇契诃夫的话剧导演,比如赖声川、王晓鹰、林兆华,而锡兰对契诃夫也是赞赏有加,他甚至说“是契诃夫教会我面对生活的态度”。据了解,这次《冬眠》灵感就是来自契可夫的5部短篇小说,但锡兰做了很多改变,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我喜欢展示那些来自普通生活的模糊故事,讲述有关人性的东西,契诃夫也是如此。”
有观看过影片的媒体人透露,《冬眠》承袭了锡兰一贯的高品质画面,对人性的探索也没有止步,唯一发生改变的,是惜字如金的风格——全片从始至终充满主人公们对人生种种的激辩和对白。据称,影片的第一版本长达4个半小时,剪辑时的场景素材多达200多个,连片场的排练镜头都被锡兰毫无保留地拍摄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