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4月上

为什么是这些媒体发问

张涛甫

2014年05月29日13:30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两会季结束,总理记者招待会成为压轴大戏。这是继去年3月17日李克强“首秀”之后的第二场总理记者招待会。不难发现:在这种记者会上,在有机会“偶遇”李克强总理的媒体记者里面,有很多是熟面孔,诸如美联社、CNN、金融时报、路透社、联合早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我们对他们的频频露脸似乎见惯不怪,也对这种记者招待会“定律”产生某种默契。

其实,总理记者招待会这种格局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了。我认为,这种格局是由中国政治传播格局决定的。中外媒体无不渴望有机会与中国总理“过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问数量十分有限,通常提问数量在11~15个。今年总理记者招待会总共有15个媒体记者提问,在聚集了近八百个记者的金色大厅内,有机会获得提问的媒体记者毕竟是少数。需大于供,如何分配极为稀缺的提问机会?显然,不能随机抽取,点到谁就谁。

据笔者统计,在温家宝总理10年记者招待会中,获得提问机会的媒体布局如下:美国媒体获得20次提问,英国媒体有10次,德国和日本媒体均有6次,法国媒体有7次,俄罗斯和新加坡媒体均有5次,印度媒体是4次;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媒体获得提问的机会也有相当的比重。台湾媒体有11次提问,香港媒体有12次。台港媒体几乎是每年都没有缺席。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地区的媒体获得提问的机会往往是不平衡的。美国、英国、法国的媒体位居前三名,尤其是美国,其媒体提问高达20次,平均每年2次。英国媒体获得10次提问机会,平均每年1次。日本和德国的媒体并列第四。再看中国的周边国家媒体提问情况,除了日本、俄罗斯、印度获得较多提问机会以外,几乎看不到其他周边国家媒体的身影。新加坡也许是个特例,平均两年有一次提问机会。

从中国内地媒体来看,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最多的仍是主流媒体,准确地说,是中央一级的媒体。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四大“国字号”媒体获得极大比重的提问机会。由此可见,他们在中国政治传播场域中的绝对话语权。相比之下,地方媒体和市场化媒体在招待会上的发言机会很少,甚至少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

上述情况,在近两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并没有明显的改变。理由是,这种结构不是由哪一种单一力量决定的,是由中国对内传播以及国际传播格局决定的。那些提问的境外媒体,可不是来友情客串的,他们甚至会哪壶不开提哪壶。可是他们为什么仍受优待?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所站立的位置决定的。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在中国记者招待会上频频出风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掌控了国际传播话语权。“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在国际传播结构极度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主宰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当今世界,中国形象的传播还离不开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

不过,近年来,境外媒体的记者提问,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体记者提问,越来越“脱敏”,角度变得更具体,落点更准确,其意识形态偏见有所淡化,显得更务实一些。这说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了解有逐步深入的趋势,近距离了解中国,才能真实地理解中国。就以今年的记者招待会为例,西方媒体的傲慢与偏见就比较少见了。

今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内地媒体提问的有6家,所占比重还是很可观的,其中,就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是总理记者招待会“常委”级的媒体,所以他们的出场没有什么悬念。中央级媒体之所以在记者会上受宠,是由他们在中国政治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的。相比之下,另外两家媒体:中国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较少有露脸机会。至于地方媒体和专业媒体,即便他们年年都在记者招待会现场,被点中的概率也很小。记得有一年,一家陕西媒体的记者有幸被点中,受宠若惊,记者紧张得把话筒都拿倒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