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傳媒頻道|人民網研究院

--2018武漢大學篇

獲獎名單

2018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陳子凡、董紫薇
2018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一等獎:邱若謙 遆亞奇
二等獎:王青欣﹔錢程﹔張馳﹔許孝媛
三等獎:余亞西﹔孫志鵬﹔林祎婧、何信麗
  

往年獎學金獲獎論文回顧:

2017武漢大學篇
2016武漢大學篇
2015武漢大學篇
2014武漢大學篇
2013武漢大學篇
2012武漢大學篇

優秀論文一等獎(1)

邱若謙 遆亞奇

社會網絡分析視野下網絡問答社區健康信息傳播的互動機制研究—— 以知乎網站下“ HPV 疫苗”話題為例
本文以知乎網站下“HPV疫苗”話題為例,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角度對網絡問答社區下健康信息傳播的互動關系網絡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當前整體網是一種以“延伸型星型結構”為基礎形成的“簇型結構”網絡,用戶之間聯系較為鬆散,但傳播迅速便捷且途徑多樣。作為一種場域,關系網絡中的中心節點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其認知框架將對其他節點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弱關系起主導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健康知識在不同群體間的傳播。用戶之間的關系聯結形成了健康知識傳播重要的社會資本,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再分配。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4)

王青欣

權威頒獎辭如何形塑新聞專業主義:對於1918—2017普利策公共服務獎的個案研究
新聞獎頒獎辭以其強烈的話語權威定義了何為主流新聞專業主義。普利策公共服務獎頒獎辭具有豐富而復雜的話語實踐,而訴諸權威頒獎辭體現出的美國主流新聞界的偏好和規范亦然。他們偏愛全面、深入的調查性報道,主題多為揭露政府或社會弊端,欣賞記者和編輯在完成報道時表現出的無畏和勇敢。他們堅信媒體是社會的第四權力,能無懼威脅和阻礙地揭露弊端、服務公眾、維護一個良好政府穩定和良心運行的努力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新聞傳統。這是媒體的責任,也是權力。
詳細 >>

錢程

從反規訓到再規訓:重新審視跨國迷群的連接行為
面對國家間的政治文化沖突、官方與草根文化的碰撞、版權與盜獵之間的爭端,跨國迷群在與粉都客體建立連接關系時,逐漸從“反規訓網絡”向“再規訓網絡”遷移。就群內成員的互動與展演來看,跨國迷群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使用技術手段盜取文本和內容,並產生新的“跨文化融合”空間。就迷群與官方文化之間的關系來看,市場一方面通過版權和法律,將跨國迷群重新置於規訓網絡之中﹔另一方面,跨國迷群的免費勞動在無形中被資本剝削和利用,而這種剝削本質卻在虛無的情感滿足中不斷被合理化。
詳細 >>

張 馳

跨文化傳播中同質性符號的建構:以 2017 年“英國小哥侃兩會”視頻為例
國家積極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有利於獲得其他民族國家的理解與尊重,進而促進相互之間的文化互動和平等交流。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符號的意義極易異變,因此需要主動建構同質性符號,擴大相異文化共通的意義空間。同質性符號的建構,一方面要確定自我文化的價值取向,達到內部認同﹔另一方面還要尊重其他文化的主體間性,進而建立有效的文化互動機制。其中,指索符號和象征符號建構的偏重點有所區別。2017年“英國小哥侃兩會”短視頻引起廣泛關注,其內容尤其是同質性符號的建構,對於跨文化傳播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詳細 >>

許孝媛

人民網“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報道的國際傳播策略研究
當前,“一帶一路”已然成為國家戰略的高頻詞匯和學界業界研討的熱門話題。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分析人民網關於“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的新聞報道,發現其主要具有以下特點:圍繞高層,遠離群眾﹔一元聲音,極力褒獎﹔涉外報道,緊隨政治。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后續報道提供借鑒。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3)

余亞西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以視頻網站上的用戶自生產內容分析中國的形象塑造
本文以當前我國主流視頻網站為觀察平台,以外國人為拍攝者或被拍攝者的用戶自生產內容(UGC)為分析對象,改變了以往中國形象研究中以“自塑”為主的研究路徑以及聚焦於主流媒體的局面,描繪出了普通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通過研究一個月內的82個相關視頻發現,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等關鍵詞檢索出的內容在“視頻主題”與“視頻立場”方面與人們的刻板印象不同,普通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從政治、文化到衣食住行等方面並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對抗或是特別的關注、喜愛,視頻中的內容多呈現出一種客觀、中性的狀態。據此,筆者認為在今后我國的形象建構過程中,可以積極推動此類視頻走出中國,增進外國受眾對中國的了解,以塑造更加真實、自然的中國形象。
詳細 >>

孫志鵬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道框架——基於人民網少數民族報道的分析
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長期以來,由於少數民族大多地處邊疆,且人數較少。因而在內陸民眾看來,少數民族仍然是相對較神秘的一個群體。而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的新型主流媒體“人民網” 近10年來對少數民族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來構建出在人民網報道中的少數民族形象究竟是什麼。通過媒介所構建的這樣一種“擬態環境”,在廣大民眾的視野是少數民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通過數據統計及分析,主要發現有:人民網關於少數民族的報道在數量上雖逐年增加,但總量仍然較小﹔報道以消息為主,側重告知﹔文化、民生新聞是人民網報道的重點﹔報道傾向上以正面中立為主。同時根據分析,人民網在報道少數民族時形成了三個較為固定的框架:“幫助”、“新鮮感”、“民族團結”。這三個框架某種程度上通過“議程設置”的功能,構筑了人民在了解少數民族時的一個“擬態環境”,並進而影響到了對少數民族的認知。
詳細 >>

林祎婧 何信麗

個體化的歷史敘事與集體認同的建構:主流媒體“恢復高考”周年紀念文章
本文以集體記憶視角,採用內容分析為主、話語分析為輔的分析策略,研究內地主流媒體如何呈現、紀念“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研究發現,“個體高考經歷”和“評價/反思教育制度”構成最重要的紀念主題——這也是紀念文章最突出的敘事焦點,兩者共同將“恢復高考”建構為事關國家和個人的時代拐點,並不斷強化這一話語。前者體現出媒體基本依賴親歷者的私人經歷來建構“恢復高考”的集體記憶,個體化的歷史敘事佔主導。同時,這種敘事幾乎統一以“青春無悔”和“高考改變命運”的記憶模式出現,時代失落者和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基本缺席。后者則主要由國家及其代言人和歷史見証者共同將恢復高考與當下教育制度改革、國家發展等宏觀概念相勾連,統合片段化的個人回憶,為恢復高考這一集體記憶定調。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