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傳媒頻道
|
人民網研究院
--2018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篇
獎學金簡介
2018年頒獎儀式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大學
|
清華新聞學院
|
中國傳媒大學
|
武漢大學
|
復旦大學
|
南京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
廈門大學
|
四川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清華計算機系
|
哈工大
|
陝西師大
|
人民網
>>
傳媒
>>
傳媒專題
>>
人民網獎學金
>>
清華新聞2018
獲獎名單
2018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一等獎:張虹
二等獎:呂蘇憬、鐘昱赟、徐夢菡、房文雨
2018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一等獎:趙平廣、韋龍頷、李治、祁宇軒﹔黃一洋﹔張哲瑜
二等獎:張靜﹔劉沫瀟﹔楊晨晞﹔萬寧寧﹔梁樂萌﹔呂子涵﹔郭雨祺﹔羅熙臨﹔陸洪磊
三等獎:韋龍頷﹔羅熙臨、權梓晴、劉若倫、董方玉﹔原洋﹔周春媚﹔徐夢菡﹔王沛楠﹔莫茜茜
往年獎學金獲獎論文回顧:
2017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篇
2016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篇
2015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篇
2014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篇
2013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篇
2012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篇
優秀論文一等獎
(3)
趙平廣 韋龍頷 李治 祁宇軒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外媒體對中國高鐵的形象建構研究
本文選取2011年至2017年間中國、美國、印度、巴基斯坦四國主流媒體對“中國高鐵”的相關新聞報道進行內容分析,探究這些報道的相關特征與新聞框架。研究發現,中國高鐵在四國媒體中的媒介形象有所不同:在美國媒體中形象偏消極,而在巴基斯坦媒體中也並不具有與中巴友好相同程度的積極形象。中國高鐵形象受產品質量、外交政策、大眾媒介共同影響,和中國國家形象處於一種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狀態。媒介所構建的“擬態”形象往往是大眾認知的主要來源。為了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中國媒體需要增強海外報道的針對性,主動出擊。
詳細 >>
黃一洋
用戶使用短視頻社交平台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於“抖音”APP的用戶調查
短視頻已經成為一種嶄新的媒介形式,短視頻社交業已成為一種吸引人的媒介奇觀。本研究基於“使用與滿足”的理論視角,運用問卷調查法,對1438名“抖音”APP用戶進行了研究,探究使用需求與媒介滿足二者的關系,觀察用戶採用短視頻社交平台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用戶的信息性需求、消遣性需求和社交性需求對媒介滿足影響較大,是用戶使用“抖音”的主要動機﹔社會認知、自我認知與滿足程度呈強相關,說明“抖音”用戶可能具有某些高度同質化特點﹔平台優勢感知與最終滿足程度也呈現較強的相關性。本研究通過該研究也分析了當代青年群體使用“抖音”背后的精神動因,希望能給讀者以啟示。
詳細 >>
張哲瑜
互聯網使用對中國社會信任的差序格局的影響——基於CGSS2013 數據的實証研究
基於“2013 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 CGSS2013) 的數據,本文從互聯網使用程度的角度探討了其對中國社會信任的差序格局的影響。研究表明,互聯網使用程度越高,其社會信任水平越高﹔互聯網通過影響居民與其親友的聯系密切程度來進一步影響居民的社會信任水平﹔由於城市居民的互聯網使用水平高於農村居民,因此從前基於血緣的城市居民與親友的聯系密切程度趕超農村居民,但是地緣關系的影響仍舊強勁,農村居民和鄰居的交往密切程度高於城市居民與鄰居的交往密切程度。這是農村社會信任水平高於城市整體社會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
(9)
張靜
網絡媒介間的議程設置研究——以紅黃藍事件為例
本研究從媒介間議程設置理論出發,以不同網絡媒體對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報道為例,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官方主流網絡媒體和商業網絡媒體間議程設置的相關性。通過研究發現,在軍事、政治等議題方面,官方主流網絡媒體和商業網絡媒體的報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在經濟、倫理議題方面,官方主流網絡媒體和商業網絡媒體間報道的相關性較弱,斷裂程度根據議題變化有所不同。當前官方主流網絡媒體應該擴大報道范圍,改進報道方式,發揮“黨政喉舌”在網絡輿論場中的引導作用,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網絡輿論監督體系。
詳細 >>
劉沫瀟
從“把關人”到“守望人”:算法式新聞分發下人工編輯的功能角色定位
通過對目前國內算法應用較為突出的三家新聞聚合類APP的人工編輯的深度訪談發現,人工編輯的角色從傳統媒體時代的“把關人”(gatekeeper)發展到了算法式新聞分發下的守望人(gatewatcher),“信息評估”是其主要工作,通過對信息不同程度的強調,“宣傳”信息而非“發布”信息。人工編輯主要承擔內容審核和人工推送兩項職責。審核部分表現為人和機器相結合、分工協作、層層過濾的特點﹔推送部分,由於算法在新聞敏感性和推送時效性上與人工編輯存在較大差距,重大突發消息的推送仍主要依賴“有經驗”的人工編輯。總體來說,訪談者認為在算法驅動為主的新聞客戶端裡,人工編輯的權限與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相比有所減弱,但均預期人的作用會逐步提升。天天快報新近上線的純人工篩選的“大事”欄目和一點資訊設立的溝通算法團隊與編輯團隊的精細化運營組均是促使算法回歸人的價值的有益嘗試。
詳細 >>
楊晨晞
政務短視頻平台上的政務號的媒介建構——以共青團中央入駐抖音平台為例
短視頻平台已經成為了擁有超大用戶量的積聚年輕人的新平台,吸引政務部門入駐成為了新媒體政務的前沿平台。共青團中央在入駐抖音平台后通過短視頻內容的發布、視頻、語言細節的把控、分發機制的利用和與網友的互動完成了媒介建構的過程。
詳細 >>
萬寧寧
社交媒體環境下民眾參與輿論的情感特征分析——以中美貿易戰為例
社交媒體的發展為民眾進行信息傳播、情感表達與輿論參與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平台,民眾的情感反應成為傳播學實証研究的重要議題,“情感轉向”也逐漸成為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新趨勢。本文以中美貿易戰這一輿論事件為例,分析了《人民日報》在新浪微博發布的與“中美貿易戰”相關的內容以及網友評論,認為民眾在社交媒體平台進行輿論參與的情感特征具有三個特點,即主流媒體發揮了屬性議程設置的作用、情感擴散與事件聯想相互促進、相信與質疑的雙重情感共同存在。
詳細 >>
梁樂萌
國產紀錄電影在社交網絡平台中的口碑傳播及其對票房收益影響的實証研究
近年來,原本以傳播力弱、票房低迷為常態的國產紀錄電影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在此過程中,社交媒體口碑傳播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微博、豆瓣、知乎三家社交網絡平台及近兩年八部國產紀錄電影為樣本,通過對影片口碑傳播“量”的數據分析和“質”的框架統計,發現豆瓣、知乎的口碑傳播存在微博不具有的反沉默螺旋效應,並通過回歸檢驗發現以口碑傳播量為基礎的影片熱議度與票房收益顯著相關,而傳播內容的正面評價率和價值導向率與票房收益不相關或弱相關。對此,本研究嘗試給出原因解釋,並從影片制作方、政府和受眾三方提出建議。
詳細 >>
呂子涵
網絡眾生監視下的性隱私與自我認同——對21世紀初我國網上“自我裸露”型性隱私事件的理論分析
在21世紀的前十年,在我國的博客和論壇社區裡發生了一系列“自我裸露”型性隱私事件。本文認為,在網絡社會新浪潮中本體安全漂浮不定、傳統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瀕臨重構、公域私域邊界日益消解、陌生人社會中人際交往趨向於主觀情感聯系的背景下,在這些事件的主人公,都是將對性隱私的自我裸露作為一種重建自我認同的技術手段。但在全景敞視式的網絡平台中的自我裸露,會對網民的精神自由造成極大威脅﹔而將性、隱私、私人內在領域作為一種客體技術的做法,不僅影響了性政治的有效性和批判性,更會造成人內在靈魂的異化和物化。如何在網絡時代當中堅守人內在靈魂的獨特和自由,是當今政治倫理和生命倫理在重建過程當中必須考慮的方向。
詳細 >>
郭雨祺
突發事件網絡新聞反轉過程分析
本研究以2017年11月北京“紅黃藍幼兒園疑似虐童”事件的互聯網新聞報道為例,以客觀認識社會熱點議題反轉為目的,使用語篇分析方法探索該事件的網絡輿情反轉過程。不同於以往新聞反轉研究,本文運用量化分析方法對比了反轉前后的新聞語料,通過詞頻和關鍵詞分布統計,總結了新聞事實增補對輿情的影響,歸納了該事件的新聞反轉特征,以期對類似突發事件網絡媒體報道的情況預測有所啟發。文章還涉及媒體行業對新聞反轉的評論,並認為事件后的媒體反思也是新聞反轉的一部分。
詳細 >>
羅熙臨
網絡社交平台照片發布中的自我建構——基於傳播學的視角
隨著網絡社交在社交生活中佔據的比重越來越高,網絡社交平台上發布的信息對平台用 戶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文試圖從傳播學的視角,兼以符號學、文化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在詮釋經驗主義的范式下分析社交平台用戶在發布照片時對自我建構的期許和隱話語,証明 “多數人觀看多數人”的“全視監獄”時代來臨,個體的自我認知不僅沒有隨著話語權的提 升更具獨立性,反而在觀看與被觀看中愈發依賴他人的眼光,成為完全的“照片中我”與“網絡中我”。
詳細 >>
陸洪磊
微信自媒體在新聞反轉事件中的敘事模式研究:以“羅一笑事件”為例
自媒體的原創信息正在成為一種新“新聞”,逐步蠶食傳統新聞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在近幾年諸多新聞反轉事件中,自媒體發布的信息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文章通過對2016年底“羅一笑”事件的分析,運用框架理論對具有影響力的37篇微信公眾號文章進行扎根理論分析,研究發現並總結了微信自媒體在參與新聞反轉事件時都持有相對穩定的五種敘事模式。這些敘事模式的邏輯特征是可被解釋的,對網絡治理具有一定啟示意義。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
(7)
韋龍頷
虛擬的真實?——試論VR新聞“去真實”的倫理風險
虛擬現實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新聞生產的理念,創新了新聞報道的手段。然而,隨著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行業的應用逐漸深入,其倫理風險也逐漸顯露。本文針對VR新聞的倫理風險,從VR新聞的概念和緣起出發進行典型案例分析,認為VR新聞憑借其強大的浸入感和共情感控制觀眾的情緒,而這種影響往往建立在“去真實化”的可操作前提之上﹔“去真實”往往披著“真實”的外衣,以虛擬現實的形式,宣告“真實”的可操作化,因而與傳統新聞真實性理念分道揚鑣。
詳細 >>
羅熙臨 權梓晴 劉若倫 董方玉
粉絲群體習慣用語的形成、發展與影響——以中國偶像粉絲群體為例
隨著當代偶像粉絲群體的擴大,與其相關的話題逐漸走進研究者的視野,但目前對粉絲群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和社會心理的領域,少有對該群體表達方式和媒介使用進行的研究。本論文從中國偶像粉絲群體的習慣用語出發,總結了目前互聯網上粉絲群體使用度較高的特殊用語,借助田野調研的方式,嘗試整理這種獨特語言體系的特點,並探究其形成的過程和可能產生的影響。
詳細 >>
原洋
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應用與影響研究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了諸多應用性機遇﹔其中一些關鍵性技術點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可以實現文化內容產生、創意資訊傳播以及文化市場管理方面的創新。本文擬從幾種主要的人工智能技術出發,介紹在技術與產業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代表性應用,同時探討分析目前的人工智能應用帶來的“信息繭房”“機器歧視”等社會問題,從而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相應的經驗。
詳細 >>
周春媚
逃離“信息繭房”與“技術黑箱”——風險社會視域下的算法技術與媒介倫理
近年來,算法新聞快速佔領新聞市場,以算法技術為核心的平台成為了公眾獲取資訊的重要渠道,對傳統媒體的權力和功能構成了消解與重構,其本身蘊含的“信息繭房”與“技術黑箱”風險也逐漸凸顯。本文以烏爾裡希·貝克的風險社會理論為視角,分析算法新聞對傳統媒體行業的重構,探討風險社會中算法技術的“自反性”以及技術本身蘊含的媒介倫理風險和可能帶來的后果,以此進一步探討算法新聞管控和規避風險的可能途徑。
詳細 >>
徐夢菡
總理記者會:全球傳播格局的投影
總理記者會被認為是“中國大陸新聞發布體系中一項特殊的制度安排”[ 吳鋒、﹝美﹞本特萊·克萊蒂,《總理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提問的內容偏好及情態取向研究——基於1993 -2015 年總理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分析》,《現代傳播》,2016年第9期,第56頁]。每年“兩會”的閉幕日,由國務院總理會見並接受中外記者提問,以闡釋中央政策取向、回應各方關切問題。198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首次出席當年全國兩會后的中外記者招待會。1993年后,總理記者會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制度。
詳細 >>
王沛楠
真相為何衰退——理解社交媒體時代的虛假新聞
在2016年以來,“虛假新聞”(fake news)迅速成為輿論的熱門議題,並吸引了成為學術界和媒體行業的廣泛關注。根據Google Trend的統計,“Fake News”這一關鍵詞在2016年底的搜索量暴增,並在隨后的一年時間裡持續保持較高的搜索量。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莫過於2016年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期間虛假新聞和誤導性信息的泛濫。在美國大選結束后,奧巴馬和希拉裡都在不同場合表達過“虛假新聞對大選結果產生了直接影響”的觀點(Merica, 2016)。
詳細 >>
莫茜茜
今日頭條農村自媒體品牌的孵化過程與變現模式探究——以廣西靈山蘇屋塘村“巧婦9妹”為例
“巧婦9妹”頭條號自2017年5月19日創立以來,在僅一年多的時間內發布內容7600多次,積累了近250萬粉絲﹔而“9妹”本人甘有琴也成功完成了從廣西靈山普通農婦到年收入1000萬+的網紅美食博主的巨大轉變。支撐這樣一個自媒體迅速成長的有甘有琴及其家人積極出色的運營,有今日頭條作為互聯網平台的支持和引導,有地方政府的鼓勵和配合,也有中央三農政策的浸潤和影響。本文從對巧婦9妹頭條號發展的情況、創作視頻內容、相關文本現象及其帶來經濟效應的分析出發,試圖探索歸納在今日頭條平台之上農村自媒體品牌的孵化過程及其變現模式。聯系現階段農村互聯網建設的客觀事實,為農村自媒體的成長、三農政策在互聯網領域的落實提供樣本和參考。
詳細 >>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9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