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傳媒頻道|人民網研究院

--2018復旦大學篇

獲獎名單

2018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劉晴、俞馳韜、王風范、梁方圓、馬純琪、張知曉
2018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
一等獎:翟亭亭、展翼飛﹔施暢
二等獎:王海蓉﹔易若彤﹔龐思紅﹔郝安琪、夏嘉營、胡鑒倪
三等獎:彭冰潔﹔胡佳豐﹔范佳秋﹔李晗﹔馮文麗﹔張程喆

往年獎學金獲獎論文回顧:

2017復旦大學篇
2016復旦大學篇
2015復旦大學篇
2014復旦大學篇
2013復旦大學篇
2012復旦大學篇

優秀論文一等獎(2)

翟亭亭 展翼飛

西方新聞受眾對半自動化視頻新聞與人工視頻新聞可信度的用戶體驗比較研究
人工智能的發展革新了新聞的生產方式。西方一些新聞機構如美聯社早已開始在算法的幫助下生成新聞內容,稱作新聞自動化,由具有高結構化數據源的算法生成。許多研究對自動化新聞和人工生產的新聞做了對比,但研究的文本是傳統文字新聞,針對視頻新聞的研究很少見。而現在,像Wibbitz和WSC體育這樣的在線平台正在越來越密集地提供此類服務。因此,我們決定深入研究自動化視頻新聞,旨在了解用戶對半自動視頻新聞和人工視頻新聞可信度的用戶體驗。研究發現,是否知曉作者對結果有一定的影響,當受訪者不知道新聞作者是記者還是機器時,他們對人工視頻新聞和半自動視頻的可信度認知沒有顯著差異。
詳細 >>

施暢

中國傳統媒體付費牆的困境與突圍——基於對財新傳媒的個案研究
付費牆(paywall)意指新聞提供商對在線內容實行付費閱讀的准入系統。美國嚴肅大報《紐約時報》付費牆的成功,給歐美報業帶去了新的希望,也引起了國內外諸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2017年10月,國內財新傳媒宣布實行“全面付費”,成為當前中國新聞業付費牆改革的開路先鋒。這一變革成效幾何,又前途何在?本文試圖通過探究財新傳媒付費牆的探索過程及效果問題,為中國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提供一些啟示。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4)

插入文字代碼如下

王海蓉

中國主流媒體在YouTube上講好中國故事策略探究——以CGTN為例
在新媒體時代的對外傳播中,社交媒體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平台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視頻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視聽形式,更是兼具傳播熱度與廣度。中國主流媒體作為中國對外傳播的排頭兵、中國故事的主要講述者,應該重視社交媒體賬號的運營和敘事策略的探究。本文主要以國際主流視頻社交媒體YouTube為平台的中國主流媒體代表CGTN發布的視頻為總樣本,按照視頻熱度排序選取其中觀看次數最多的50個視頻,主要通過內容分析法研究其敘事形式和特征,得出熱度視頻總體在標題上避免突出地域元素﹔視頻長度上短於5分鐘﹔所屬議題分布較為集中,政治、社會、娛樂類視頻更受歡迎﹔視頻敘事評價總體傾向於正面﹔視頻在呈現形式上偏向於原汁原味,或僅添加適度的字幕說明﹔用戶反饋程度普遍較低。在此基礎上,結合外部文獻閱讀,為改進中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社交平台上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提供了五點建議。
詳細 >>

易若彤

網絡音頻平台付費節目的知識傳播研究——以蜻蜓FM為例
知識傳播的形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各類移動終端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豐富,受眾的消費習慣和結構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在消費活動中,受眾會更加重視知識層面的附加價值。音頻內容已成為高質量內容的首選形式,因為其具有在分散的場景中的伴隨性和易於獲得的優勢。網絡音頻平台不斷在初始信息的基礎上附加知識層次的內容,其出現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本研究選取蜻蜓FM及其付費節目作為研究對象,從使用和滿足理論的視閾出發,採用問卷調查等方式,探究蜻蜓FM的生產和傳播活動,總結互聯網音頻領域知識傳播的特征。
詳細 >>

龐思紅

從“傻白甜”到“大女主”——我國“瑪麗蘇”影視世界中女性社會性別心理變遷
作為社會民眾日常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電視劇的總體傾向是反映社會心理變化的重要風向標。影視視聽語言,由於其顯著的“短路符號系統”特征,即記錄性所帶來的觀眾的心理“認同性”和“同一性” ,使得絕大部分受眾“一看就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越時間和地域局限的大眾性。作為傳承歷史從未中斷的文化群體,中華民族整體在社會性別心理上歷史積澱久遠、成因晦澀復雜。現當代影視世界對於女性形象的刻畫,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社會女性身份認同的變化發展。本文從我國近幾年較為熱門的影視劇目出發,基於新聞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對在新媒介語境下女性身份認同轉變現狀進行簡要分析探討。
詳細 >>

郝安琪、夏嘉營、胡鑒倪

情緒傳遞、話語沖突與關注不平衡:“垃圾焚燒”議題下媒體與公眾的互動關系
由於涉及到企業、專家、政府、民眾等多方利益,並有媒體參與傳播,作為城市廢棄物處置方式的垃圾焚燒盡管被視作是一項可行的新措施,卻一直是社會爭議的焦點與各方利益博弈的中心。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6)

彭冰潔

“付費牆”與新媒體轉型——從《華爾街日報》看中國媒介融合的未來
近兩年,付費策略成為國外很多大型傳統媒體數字化發展的重要嘗試,也成為數字化轉型能否順利的關鍵。《華爾街日報》以其一以貫之的付費策略,成為新媒體轉型的標杆,創下了“從未虧本,始終盈利”的神話,《華爾街日報》網絡作為全球最大、也是最為成功的付費新聞網站,目前擁有近159萬 訂閱用戶。在中國媒體陸續步入轉型期的當下,深入探究《華爾街日報》的“付費牆”戰略,將有利於對未來中國媒介融合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詳細 >>

胡佳豐

移動互聯時代的新聞人物報道創新 ——以新京報微信公眾號“剝洋蔥people”人物報道為例"
“剝洋蔥people”在報道對象選擇上以民間人物、新聞熱點人物為主,在報道選題上扎根網絡基因、注重熱點追蹤、適時策劃專欄,在文本構建上注重沖擊性標題、旁觀式語句、懸念式細節、互動式體驗、多媒體形式,關注人性的駁雜,透視社會現實,聚焦小人物命運,為中間或底層人物畫像,在新聞人物報道創新上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同時也不能忽視新聞之真與文字之美的糾葛、出稿要快與文本過長的矛盾,希望隨著時間推進與經驗積累,“剝洋蔥people”的表現會更加令人滿意。
詳細 >>

范佳秋

商業新聞網站在公共事務報道中的社會責任:以騰訊新聞的精准扶貧報道為例
本文關注以騰訊新聞為代表的商業門戶網站對精准扶貧議題的建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媒體社會責任。商業門戶網站不同於傳統媒體,它們以市場為導向,同時缺乏自主採編的權力,它們的媒體社會責任主要通過對轉載報道的重組和自身原創資源的調動來實現。在對於精准扶貧這一重要公共事務議題的報道中,騰訊新聞通過建構權威性、正面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等方式來體現其社會責任,但報道中還存在不全面、不深入、原創不足等問題。在堅持維護中央權威、積極報道精准扶貧成果的基礎上,商業門戶網站對於精准扶貧議題的報道應當堅持權威與原創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宣傳與監督相結合,關注如何通過將轉載稿件與原創資源的結合來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功能,以助推相關工作的進展。
詳細 >>

李晗

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新模式:新聞推薦平台的理念、實踐與思考——以“今日頭條”為個案
在技術變革日新月異的當下,大數據的發展狀態可以說是業界的實踐在引領,學界的研究在追逐。[ 喻國明,王斌,李彪,楊雅,傳播學研究:大數據時代的新范式,新聞記者,2013年,第6期] 而近年來,在新聞傳播領域,基於大數據的推薦系統正在對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因此,本文將以“今日頭條”(目前國內最大的基於數據挖掘的新聞推薦產品)為個案,對“新聞推薦”興起的背景、其對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帶來的變革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探討。
詳細 >>

馮文麗

信息即媒介——《紐約時報》的新媒體戰略研究
《紐約時報》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百年大報。它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新媒體戰略轉型,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風向標。新媒體技術帶來社會形態與社會結構的變化,時報的創新需要從網絡社會的外部來看其內部的運作。網終社會的社會關系改變,媒介從紙質變為多媒體,讀者成為用戶,“信息”成為“媒介”,時報以新聞生產方式的根本創新,帶來新聞產品如數據新聞、視頻,新聞渠道如社交媒體、app等各種創新。新媒體時代的時報成為“重塑社會脈絡”的新社區。
詳細 >>

張程喆

“視覺公共性”視閾下的虛擬現實
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崛起,成為了一種全新的傳播媒介,具有沉浸式傳播的特點,能夠實現跨時空仿真交互、在場交流的效果。長期以來,對於公共領域的研究具有兩條路徑,一條是理性的“言說公共性”,另一條則是感性的“視覺公共性”。當虛擬現實這種新型媒介形態被用於公共表達和政治傳播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在本文中,一方面,筆者運用“視覺公共性”的理論來分析虛擬現實在公共表達與政治傳播中的效果﹔另一方面,針對現實實踐中虛擬現實被大量用於宣傳片導致公共性的缺失進行原因分析。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