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篇
歷年獲獎名單
2017人民網獎學金獲獎名單:
一等獎:李天語
二等獎:史林、朱天牧、張夢情、趙平廣
2017人民網優秀論文獲獎者名單:一等獎:周春媚、何雪冰、張夢情、鄒希、
王沛楠、鐘昱赟、呂子涵
二等獎:李子晗、梁樂萌、馮海燕、邱偉怡、
王宇琦
三等獎:陳安繁、孫文林、陳昶文、楊虹艷、
許雅楠、霍婕、陳斌、劉婧婷、
趙平廣、祁宇軒、朱小妮
優秀論文一等獎(5)
周春媚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道的困境與突破
- 媒體介入科學,一方面使得科學在公眾當中得以傳播,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某些科學技術的爭議擴大。媒體人與科學家作為“兩種文化”生態下的人群,由於思維和行為方式迥異而存在理解與信任的邊界問題,不屑溝通,摩擦不斷。本文淺析當前中國科學報道受到質疑的現象,並分析科學報道存在爭議的原因,探索科學報道突破現實困境,實現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可能途徑。
- 詳細 >>
何雪冰、張夢情、鄒希
- “特朗普現象”下的青年互聯網政治參與
- 本文選取Pepe the frog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從普通的搞笑漫畫形象演變成仇恨符號的過程,著重關注Pepe從前期“無害”到后期“仇恨”的傳播和演變的原因和過程,探討其如何在美國青年特別是另類右派群體的政治參與中發揮作用。我們認為,Pepe the frog之所以會演變為仇恨符號,主要原因在於Pepe誕生發展的匿名網絡平台4chan是另類右派重要陣地,重要原因在於Pepe反抗主流的內在基因,根本原因則與“特朗普現象”一致,即隨著08年經濟危機后社會問題的激化,民粹浪潮顛覆以往。
- 詳細 >>
王沛楠
- 國際報道中的議程建構與敘事策略:以《紐約時報》南海爭端報道為例
- 自2010年以來,南海問題不斷發酵,並逐漸成為了東亞地區甚至國際社會的熱門議題。特別是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后,南海問題相關方的矛盾和沖突達到了頂峰。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美國主流媒體在這一議題上配合政府的外交政策設計了有效的戰略傳播,通過新聞報道對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本文通過框架分析和敘事分析的研究方法,闡釋《紐約時報》如何在這一議題上講述美國版的“南海故事”,並對這一議題的國際輿情產生影響。本文認為,《紐約時報》的南海報道框架經歷了“協商框架—沖突框架—法律框架”的轉變,並在不同階段為參與各方賦予的不同的形象,以此影響受眾對這一事件及參與各方的認知。
- 詳細 >>
鐘昱赟
- 國產主旋律電影網絡形象的實証研究——以電影《戰狼Ⅱ》為例
- 主旋律電影從提出至今已有數十年歷史,幾經嬗變。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性文化產品競爭,主旋律電影亟需摸清市場規律,建立一套實用的方法論,以更好地弘揚社會主流文化。本文在簡要梳理主旋律電影歷史演進的基礎上,運用扎根理論和內容分析法,從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兩個層面分析主旋律電影的傳播規律及媒介形象,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
- 詳細 >>
呂子涵
- 共青團中央在bilibili的形象建構——一個基於投稿視頻及其相關文本的研究
- 共青團中央自2017年1月進駐bilibili的以來,它在bilibili的形象建構與之前的“兩微一乎”相比,既有主流、先進的堅持,又有年輕、溫度的轉變。這樣的新形象與共青團中央對自身的形象建構與bilibili受眾對共青團中央的形象建構有著密切關系。本文從共青團中央的投稿視頻及其相關文本現象出發,運用內容分析與案例分析的方法,試圖揭示自身與他者的雙重建構在共青團中央形象傳播中的作用,為中央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形象構建策略提供參考樣本。
- 詳細 >>
優秀論文二等獎(5)
李子晗
- 社交平台“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為例
- 隨著互聯網用戶從PC端向手機端轉移,社交平台也被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社交平台上,用戶可以自產自銷內容,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消息、觀點的發出者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者。然而,就在網民被“賦權”的時候,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將虛擬世界的“權利”用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呢?調查表明,結果未必如此:社交媒體中所展現出來的聲音不是全部的觀點,往往會出現一些民眾意見被遮蔽的現象,而這與著名的傳播學理論“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傳統媒體“輿論集中”的現象異曲同工。本文以全國大學生為樣本,調查為何在傳播媒介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仍會產生“沉默的螺旋”現象?最終調查結果表明,在害怕孤立、為維護已有社會關系網絡、考量“反駁行為”投入產出比等各種心理因素作用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依然存在。
- 詳細 >>
梁樂萌
- 由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現象看社交媒體中的社會自我與角色扮演
- 作為新興社交媒體的常用功能,微信朋友圈在許多人生活中佔據著重要位置。相當一部分人在發布朋友圈時曾經屏蔽部分好友。朋友圈屏蔽部分好友的原因主要存在沖突規避型、不相關型、形象塑造型以及功能型四種類型,社會自我與角色扮演在前三種類型中都體現出其重要性。此外,語態、符號體系與共享記憶是朋友圈扮演特定角色的主要載體,多重原因導致屏蔽現象存在著年齡差異。而由於朋友圈中的人際關系基於關系而非興趣建立,總體來說是線下人際關系的延續,屏蔽現象本身是對現實生活中角色扮演行為的繼承。
- 詳細 >>
馮海燕
- 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研究——以人民日報Facebook賬號為例
- 本文在吸取國內外相關成果的基礎上,專門針對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過程這一變量范疇進行研究,試圖利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探索影響主流媒體跨文化傳播過程的關鍵性因素及其這些因素之間的典型關系結構,並進一步對這些關系的作用路徑進行實証檢驗,以期為中國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創新提供跨文化的理論借鑒。
- 詳細 >>
邱偉怡
- 社交媒體情感化趨勢的實証研究——以“美聯航強制乘客下機事件”為例
- 本文以整合危機圖示(Integrated Crisis Mapping)為理論依據,結合憤怒、恐懼、焦慮、悲傷等主要情感,對“美聯航強制乘客下機事件”中新浪微博平台的普通網民、意見領袖、媒體所呈現出的情感進行實証研究。通過考察本危機事件中的情感構成、情感變化、情感傳播及情感表達的群體性差異,本文希望為危機傳播和社交媒體的情感化趨勢提供基於中國本土語境的檢視。
- 詳細 >>
王宇琦
- 媒介化政策網絡的內部結構與互動邏輯:對核電議題報道的分析
- 媒體對科學議題政策討論的報道,體現出政策過程中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形塑了“媒介化的政策網絡”。通過對《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和《科技日報》核電議題報道的分析,本研究探討了媒介化政策網絡的內部結構與互動邏輯。研究發現,政府和壟斷性國企成為具備最高媒介能見度的行動者,它們處於媒介化政策網絡的中心位置,並通過建構彼此呼應的話語聯盟,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政策話語體系。此外,政府和壟斷性國企成為媒介化政策網絡和現實政策網絡之間的切換者和關鍵角色,通過在這兩個網絡之間的自由切換,得以對核電政策產生全方位的影響。本研究是將西方政策網絡理論運用於中國科學政策過程研究的嘗試。
- 詳細 >>
優秀論文三等獎(9)
陳安繁
- 技術視角下的網紅變遷:以中國互聯網發展二十年為線索
- 2016年網絡紅人成為熱詞。本文從媒介與社會的分析框架出發,以互聯網不同階段的特點作為參考坐標軸,考察網絡紅人20多年來的類型演化,尋找其中的契合之處,突出關注媒介技術在不同世代的網絡紅人塑造中扮演的角色。文章沿著網紅和媒介技術兩條邏輯路徑展開,發現兩者的演進具有內在的呼應性。本文最后對目前的網紅生態從社會文化的角度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相應的網絡空間治理思路。
- 詳細 >>
孫文林、白紫微
- 新聞直播:PGC網絡直播新浪潮——以“人民直播”平台為例
- 隨著移動端網絡直播在近兩年蓬勃發展,網絡直播成為現象級的媒介應用形式,新聞媒體試水網絡直播,使得資訊類直播和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生產方式成為新的直播形態﹔“人民直播”作為PGC網絡直播平台,自成立以來推出了一系列直播節目,拓展了新聞直播、資訊類直播的廣度和深度﹔將“人民直播”的發展經驗、國內外相關媒體的直播實踐相結合,能夠為探究PGC網絡直播的發展方向和進階前景提供依據。
- 詳細 >>
陳昶文
- 社交媒體內容生產者的勞動及其抗爭---對某企業新媒體“小編”的個案研究
- 本研究通過民族志參與式觀察和深入訪談的研究路徑,以北京某互聯網企業的新媒體運營實踐為例,考察作為一種兼具新窮人和知識勞工形式的社交媒體內容生產者---“小編”群體的非物質勞動實踐及其抗爭策略與形式。研究發現,在市場經濟生產邏輯的支配下,知識勞工的勞動實踐面臨著類似於20世紀制造業流水線作業的情況,即受到嚴格限制並存在去技術化的趨勢,工作壓力已經從身體面向轉向了精神面向。知識勞工一般不採取公開、直接對抗的抗爭策略,而是採用非公開、間接的方式與企業管理層展開意識形態領域的抗爭,從而間接實現物質利益層面的目的。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將探討知識勞工的日常反抗形式及其意識的意義。
- 詳細 >>
楊虹艷
- 中美主流媒體人工智能報道的框架建構——一種語義網絡分析的視角
- 2016年迎來人工智能爆發的元年。這一新興科技逐漸滲透並改造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業已成為一個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公眾議題。然而,目前學術界尚未開展對“人工智能媒介呈現與議題建構”的研究,這一新興科技話題的媒體圖景尚不清晰。本研究以框架理論為指導,在內容分析的基礎上,採用語義網分析方法,對《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兩家媒體2016年一年間人工智能相關報道進行自下而上的框架分析。研究發現,《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集中分布在國際、科技和經濟三大版面,報道體裁以通訊和評論為主,主要持正面態度,《紐約時報》的報道集中分布在技術、經濟、區域、科學四大版塊,報道體裁更多元,持客觀中立態度,兩家媒體的主要信源均為科研人員和產業界。子議題語義網層面,《人民日報》報道內置了技術研發、效果形態、政策規劃三大宏觀框架,《紐約時報》報道內置了風險控制、成果效應、戰略競爭三大宏觀框架。宏觀議題和中心子議題的勾連反映了文本的內在邏輯關系,構成了人工智能報道文本的內生框架。
- 詳細 >>
許雅楠
- 新媒體環境下國際受眾對一帶一路宣傳視頻的接受分析——以清華大學留學生為例
-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首次提出的國際性議題,在我國際傳播及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工作中十分重要,中國日報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到來之際發布的外宣視頻“一帶一路睡前故事”系列,通過父親給女兒講睡前故事的方式來解釋“一帶一路”倡議,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關注。本研究主要採用焦點小組的方法,選取十位清華大學留學生一同觀看了該系列視頻,從受眾接受的角度,剖析該外宣視頻在國際受眾中的傳播效果。研究發現視覺傳播手段將復雜抽象的概念簡單化,且視覺符號可以很好的彌合語言文化差異,抓住視覺手段在政治傳播中居於主導位置的特點,可以更好地進行“一帶一路”議題的對外傳播,為后續中國使用同類型視覺傳播手段新型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參考。
- 詳細 >>
霍婕、陳斌
- 全球議題和本土框架:社交媒體時代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Twitter上中外媒體對“G20”會議的報道
- 2016年9月,20國領導人峰會(G20)在中國杭州舉辦,成為國際熱點。中國媒體和外國媒體在全球性社交網站“twitter”上對此事進行持續性報道,引發網友關注。本文以中外媒體對G20的報道推文為樣本,用框架理論進行分析,旨在構建新時期社交媒體上中國媒體對國家形象的構建、解讀中外媒體對全球性事件報道的沖突框架,對中國媒體如何在社交網站展開新聞報道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詳細 >>
劉婧婷
- 新浪微博上“自干五”的表達及其話語策略研究
- 本文認為,“自干五”群體的產生和壯大實質上是對於國內政治變遷與全球化權力結構的一種回應,是在微博的“流動空間”進行的話語權爭奪和社會文化權力的再生產。而對其話語、表達及身份的分析,也都要歸結為這樣一個大的語境。此外,“自干五”群體應如何善用表達權,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追求社會輿論的“最大公約數”,也是頗值得反思與探究的。
- 詳細 >>
趙平廣、祁宇軒
- 框架理論下“辱母殺人案”事件中政府、媒體、公眾三方微博的內容分析研究
- 採用內容分析法,在框架理論下,將2017年3月24日至3月31日分為三段時間,分析其中政府、媒體、公眾三方對“辱母殺人案”事件的616篇微博,從報道數量、情感傾向、微博主題、微博框架等方面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該網絡危機事件中,政府、媒體、公眾三方在框架、主題方面存在差異,網絡輿論中存在官方話語體系與非官方話語體系,出現議題共鳴,並且事件的推進導致輿論的轉變。
- 詳細 >>
朱小妮
- 微媒體:政民關系中的微渠道——基於三個省級政務微信的對比分析
- 互聯網技術推動政府職能從管理走向服務,使政民關系由“以政府為中心”向“以民眾為中心”轉向。政務微媒體作為政府公共關系的中介要素,應該發揮政民溝通的渠道作用,具體表現為信息傳遞、在線服務與互動參與。微信因自身平台優勢,自然地成為了電子政務與政府傳播的得力工具。通過對政務微信發布內容、形式等指標的量化統計,可以看出政務傳播者的傳播態度,部分傳播者對於政務微媒體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將有礙新時期政府職能的發揮,阻礙新型政民關系的構建。
- 詳細 >>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