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結構美。結構就是作品的骨骼,為內容尋求一個適當的形式,使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構,實質上是客觀事物內部規律和相互關系,經過作者藝術加工的結果。結構技巧的高低,同作者的認識能力和藝術修養有著直接關系[3]。
因此,新聞的結構美,是指記者在新聞作品的結構安排上和諧有序,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美不自美,自人而彰。新聞作品的結構雖有一定的規律性和操作規范,有著相對的穩定性,但是,沒有固定不變的結構形式。因此新聞作品結構的安排是記者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而定,但遵從一定的美學原則。
突重點。善於突出最能表現主題的重點材料,把它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並著墨詳細描述,表現其深度。突重點,是一種結構的藝術,遵循著美學的原則,使新聞作品煥發出吸引人的藝術魅力。
新聞的結構一般分為橫式結構、縱式結構和縱橫結構。在橫式結構裡,著力突出最能表現主題和新聞價值的關鍵部分和核心事實。在縱式結構裡,全力突出事情發展的高潮部分。在橫式和縱式相結合的結構形式裡,一般要突出縱、橫兩個方面的重點事實和典型情節。
重起伏。是指在組織內容時,要重視組織矛盾,使結構高潮迭起,情節引人入勝。結構上的起伏,一是要突出變化。在內容上,要凸顯矛盾沖突,從而反映事情變化的過程。在形式上,通過時間、空間方位的轉換,用結構藝術安排矛盾沖突,從而反映事情的發展變化。
二是要組織懸念。設置懸念,目的就是始終吸引讀者的注意,能夠更深刻而藝術地表現主題。
巧呼應。呼應是指作品首尾呼應,有伏筆,有照應,渾然一體。首尾照應:開頭要簡明提出問題,結尾要巧妙地照應開頭,突出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伏筆、懸念的照應:就是賣“關子”,后面釋疑,與懸念相呼應。伏筆與懸念是兩種結構手法,有時既是伏筆,又是懸念。
總之,新聞的結構美,是在新聞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新聞記者遵循著美學的原則,安排結構更加藝術地將新聞事件呈現出來,讓受眾去關注,讓受眾去看、去聽、去讀,達到記者寫作的目的。
新聞的層次美。新聞在內容上賦有層次之美: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等不同層次之美,層層遞進,就構成了新聞作品的整體美。反映到新聞寫作上,就要求新聞作者在進行新聞寫作時,對新聞作品的每個層次都是一種美的追求、都是一種審美創造、都是一種美的體現,從而為新聞作品整體美的創造奠定良好的基礎[4]。
標題:形式之美。“看書先看皮,看文先看題”,“秧好一半谷,題好一半文”,這些格言都深刻揭示了標題的極端重要性。因此有人評價新聞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有人評價說新聞標題是文章的廣告。新聞標題是更注重“標”,是起到宣傳告知的作用,擔當的是向受眾簡潔告知和宣傳的任務,它直接關系著新聞作品能否廣泛傳播的功能。若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新聞的標題,則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5],代表著一種形式的美,一是表現在形式本身上。人們通過感官對新聞標題(形狀、節奏、韻律)的感知,就能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情感活動,從而獲得一定的審美享受。例如,在報紙版面中,新聞標題加上欄題、通欄題,就構成了報紙版面的“眼睛”。這些標題經過線條、配以圖片以及顏色的搭配,使版面主次分明,凸顯動感,既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